
【丁香】农民通讯员那段难忘的岁月(随笔)
收拾老家房屋书柜时,发现发黄的塑料袋里裹着一摞“荣誉证书”,打开这摞已经变色快要烂掉,当年我在老家固始当农民通讯员时起早贪黑,在昏暗煤油灯下爬格子换来的成绩,把我带回了40年前,在农村当农民通讯员,那段让我刻骨铭心难忘的岁月。
六十年代初,我出生在大别山下一个贫困落后偏僻山村,1977年,17岁那年读中学的我,拼命发奋读书考上大学,走出大别山穷山沟,无情的病魔夺走了43岁父亲年轻的生命,父亲去世后,作为家庭老大的我,摆在我面前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放下书包回到生产队,和母亲一道参加劳动挣工分,养活一个14岁弟弟,一个11岁和一个8岁两个妹妹。
回到生产队,大队干部看在父亲担任多年生产队会计情面上,安排我在生产队担任民兵排长,不要小看那个年代的生产队民兵排长,权力虽然不咋的,可是,对我这个从小就喜欢读书的人,可派上了大用途,那时农村大队都设有“青年民兵之家”阅览室,每次大队召开生产队干部会,我不但可以自由出入阅览室翻阅报刊,开完会临走,还能从阅览室借出自己喜欢看的报刊。
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晚上爬在床头昏暗的煤油灯下,阅读完从大队阅览室借来的中国青年报后,躺在床上翻来覆睡不着的我,突然大脑突发奇想给中国青年报写稿,起身下床点亮煤油灯,找来在学校没有用完的笔和纸,写了篇“山区青年读书订报难”300余字豆腐干,跑到公社邮电所,寄给了中国青年报,记得那是1981年3月。
10月,我早把给中国青年报投稿抛之脑后忘记。一天,正在田间劳动中,大队民兵营长带着公社邮电所邮递员找到我,邮递员从邮包里拿出一只瘦长牛皮纸信封,告诉说:这是中国青年报寄给你的信,信封被公社干部拆开了,听公社干部说,上面有你写的文章。拿出报纸一看,青年信箱版上,见到了“山区青年读书订报难”文章。
让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是,这篇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300多字的“豆腐块”,当年,不但被县委宣传部评为全县优秀通讯员,1979年,县邮电局把我特招到公社邮电所,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青年,成为一名人人羡慕的山村邮递员,这篇小文章不仅改变了我的命运,也让我走出了贫穷落后的大别山沟。
尝到了读书的甜头,在邮电所工作期间,天天面对堆积如山书刊和报,好似如鱼得水,再也不用发愁没有书读了,一边拼命工作,一边拼命读书,一边拼命学习,一边拼命写稿,随着文化知识长进,写起稿来得心应手多了,连年不但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同时被县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
一边翻山越岭送报送信,一边利用业余时间,走进田间地头采访,夜晚爬在煤油灯下写稿,当一篇篇稿件变成铅字,当一篇篇稿件被县广播电台录用,那些安装在街头、村头、家家户户大大小小喇叭里,传出通讯员吴贤德报道……播音员清澈声音时,我的心已醉了,那些年是我最开心的日子,因为我也成了电影《人生》里女孩追逐的偶像“高加林。”
1988,为了拓宽新闻写作视野,我拿着平时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工资到县城购买了一台相机,这边背着绿色的邮包,这边挎着台相机,漂亮的大队女团支书和女教师为了“追”我,千方百计从我邮包里借书,还书时,回去翻开内页,里面夹着一张上写“我爱你,……”之类小纸片,这些小纸片也不知收了多少张,为了珍惜自己来之不易工作,这些小纸片从来没回过,我也从来未动过心。
1991年3月,为了圆我心中的“记者梦”,我不顾家人和亲朋好友反对,毅然辞去家乡邮递员工作,身背装满衣物的“蛇皮袋”,踏上南下的汽车,加入浩浩荡荡的打工大军,无论在建筑工地干一天十几个小时小工,还是在街头修自行车、补鞋,还是在街头卖甘蔗、报纸,无论多累多苦,让我永远不能忘掉的是,一边发奋读书,一边拼命写作,成功之门,永远向坚持不懈者敞开。
吴贤德,一九六三年四月生,祖籍河南固始县,现为自由撰稿人、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