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魅力再茂(散文) ——乡村振兴看岳阳
一
再茂,一个很韵味的名称,一个魅力四射的地方。再者,又也;茂者,草木繁盛也,丰富美好也!
再茂是岳阳县黄沙街镇三和村一个屋场的名字。在我们湖南,自然村庄往往不叫村庄,而叫屋场。再茂这个屋场的名字,一听就知道,是他们始迁祖的人名。
再茂屋场的全称叫做赵再茂,全屋场人一个姓,都姓赵,百家姓里排在第一位的姓,在宋朝,它就是国姓。再茂坐落在黄沙街镇下荷塘的中游,下荷塘有一条贯穿全境的东西向河流,名叫费家河,费家河流经再茂塅畈的河段还有另一个名称,它叫赵家河。
再茂在小村镇时代,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村,内内外外二千多人口,在家的实际农业人口700多人,2016年在合并小村过程中,它被合并到黄沙街镇三和村去了,成为了三和村一个片。
如今,再茂人所在的三和村,头上顶起了几顶桂冠:省级百岁健康村,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岳阳市美丽乡村,茶香小镇核心区。
再茂因此声名鹊起,在我脑子里,老有一个“再茂”的名字在回响,有人说,再茂实在是太漂亮了,有人说,再茂实在是太富有了,还有人说,生活在再茂实在是太幸福了。
我从微信里看到过一些报道,说黄沙街镇的苍坪村与三和村同为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村,而且是岳阳县唯一的标本,再茂又是三和村新农村建设排头兵。
这些议论和宣传怂恿我走进再茂,今年入春以来,我一直在心里说,一定要去再茂看看,一定要去再茂探寻一下他们的振兴之道,要是不去看,就会有块心病搁在我身上。
仲春时节,我曾两次走进再茂,一次是从岳汨路南行走进再茂的,车停在文化广场,下车去拜访了一些老熟人。另一次是从黄沙街茶场绕道三和村村部和黄秀农耕园走进再茂的,拜访了另外一些熟人。
今年孟秋,我第三次走进再茂,依然是来探寻再茂振兴之道的。
开着车从县城出发,沿着岳汨路南行,进入苍坪村后下岳汨路东行,大约2公里后,穿过京广铁路隧道,出洞口即到达再茂小平原。再继续东行2公里,可以到达三和村村部。
令人奇怪的是车子一路全碾压在黑色的柏油路上,油路的两侧画着白色的实心边线,就是这条黑色的柏油带子把再茂塅畈百数丘稻田珍珠一般串连起来,挂在再茂人脖子上。
再茂塅畈又叫再茂平原,它还有一条南北向的油路,从村庄流出来,穿过小平原,越过赵家河,直往政家坝,坝水东岸,就是闻名遐迩的黄秀农耕园。从再茂村庄到农耕园,大约也是2公里路程,一排斩齐的太阳能路灯标杆直立在路边,夜行的人们不再怕黑。
我把车停靠在两条油路交叉的地段,然后漫步在油路上,观看着平原上绿油油的稻田。八九点钟的太阳还不是那么毒热,禾叶上的露珠在阳光的直射下,闪闪发光,七彩斑斓。小龙虾和小青蛙在田沟里跳跃着,可以听到它们落水的声音。小董鸡在田中央咕咚咕咚叫着,它的声音穿透力很强,可以传进屋场里那些在厨房里忙碌的农妇们的耳鼓。
京广铁路在西,武广高速铁路在东,它们如同一双筷子,夹起了再茂平原这块肥肉,肥肉将要放进谁的嘴里呢?自然是那些勤劳的再茂农夫。
二
我对再茂并不陌生。
记得在大集体时代,我们下荷塘有个笑话就是说的再茂人,说再茂有个生产队,一个体格健全的人劳动一天,他的工值是8分钱,那时候的8分钱能干什么?在城里面馆,可以吃到一碗光头面。
这是说那时的再茂人很穷,700农业人口的屋场,拥有1000亩水田,200亩旱地,三分之二的水田分布在平原上,照道理不应该是个穷地方。那时候,穷困没有逼着再茂人想办法去改变河山增加财富,而是把手伸向了住在城里的再茂人,再茂还有一千多人是城里的干部和工人,在家的再茂人几乎家家都有城里人亲戚。
那时再茂平原上的稻田不是百数块,而是数百块,横一块,直一块,斜一块,很不成型,离水塘远一点的田块想要放水犁田,还不知水的流路。
费家河没修大堤拦截洞庭湖水的时候,每当发大水季节,汹涌的洞庭湖水就会沿湖上溯,浸淫河边一带的低矮田丘。1954年发大水,赵家河边百数亩水田渍水几个月时间,颗粒无收。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原黄秀公社动员下荷塘几千劳力在再茂平原上整田,将横一块竖一块斜一块的稻田整理出来。先把肥土起开,然后挖高填低,整平之后,再覆盖肥土,整齐的大田就这样被开垦出来。那时的公社想法很简单,这是农业学大寨的一个成果,坐在京广铁路客车里的旅客可以看到平原上整齐划一的大块农田,他们会把这个成果传遍四面八方。
那是一场硬仗,干了整整一个冬天,人们胼手胝足造出了再茂平原整齐划一的田畴,没想到在今天新农村建设中它大放异彩!
如今再茂平原上那十字交叉的两条油路基础,就是当年整田时修起来的机耕路。
三和村的杨文哲书记听说我到了再茂平原,就赶过来陪着我。我说,杨书记你们村里很出色啊,就像一盘色香味俱全的好菜,把我们的味蕾都勾出来了。
杨书记笑而不语,一脸的灿烂。
我问杨书记,再茂人现在如何种田,是不是一人种几丘几块,是不是只种一季。
杨书记说,如今的再茂人种田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不再是人人种田了。再茂一千亩水田,只有几个人耕种,最大的一个种田专业户叫赵久明,他一人种了400多亩。这叫土地流转,田主把土地租给专业户耕种,专业户给田主200元一亩的租金,合同一签就是10年。
我问这是村委会意向还是村民自愿?
杨书记说,村委会只是引导和疏通,全凭村民自愿。事实摆在那里,农民都会算账,耕种一亩田,即使旱涝保收,也只能赚500元钱的样子,假如一农户拥有10亩水田,他全年纯收入也就是5000元钱,凭这点钱如何居家过日子?所以,我们村里就把土地流转的政策向农民宣讲,动员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赚钱的路径很多,应该各奔前程。
一个农民种一亩田只能赚500元钱,500元是现在两天半的打工工价,假如一个农民种10亩水田,他所赚的钱也就是25天的工价,而10亩田的耕种任务把他束缚在土地上动弹不得,当然是划不来。
我问杨书记,农民种田划不来,赵久明种田呢,他就划得来么?
杨书记介绍说,赵久明是个很睿智的农民,他看准了一个项目,就是稻虾养殖。所谓稻虾养殖,就是一年时间里,养一季小龙虾种一季水稻,冬春季养虾,夏秋季种稻,一亩龙虾收入3000元,一亩水稻收入500元,合起来3500元。
我在心里默算了一下,赵久明一年的收入超过了百万元。
杨书记说,赵久明很精明,他的稻虾养殖基地建起来后,马上成立洞庭稻虾养殖合作社,这个合作社主要是解决小龙虾销售问题和养殖技术问题。赵久明的成功推动了再茂平原稻虾养殖产业的发展,比如赵爱民耕种了100亩水田,去年的稻虾养殖,得纯利20几万元。赵久云耕种水田50亩,去年稻虾养殖得纯利10几万元。
三
乡村振兴是国家的一项战略任务,国家要现代化,乡村不富裕不文明是不行的,只有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肯定也是不行的。
我就这个问题请教于杨书记,我说,再茂人土地流转,几个有头脑的再茂农民是富起来了,还有其他人呢?他们没土地了,凭什么富裕?
杨书记说,产业是造血工程。农民致富的道路千万条,他们可以跳出土地,可以跳出农村。比如赵长省,他从土地分到户起就开始酿酒,两儿子长大后,财富的积累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便给他们一人买了一台推土机。现在赵长省两儿子也早成家了,他们这个大家庭共有10个成员,每个儿子都有若干台推土机,都有自己的公司,他们的家产该有多大?
我说,再茂只有一个赵长省呀!
杨书记说,不错。但是,一个赵长省就具有榜样力量,具有标杆作用,他的勤劳摆在那里,他的富裕摆在那里,他对再茂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再茂人明里暗里都会向他学习,向他看齐。
杨书记还举了个例子,那就是黄秀农耕园。
一个叫黄老板的企业家在再茂平原对面的政家坝建起了黄秀农耕园,这个农耕园集旅游休闲娱乐餐饮于一身,耗资上亿元重新整理政家坝山水,向游客展览古旧的农耕方式。农耕园所占土地,有800多亩来自再茂屋场,黄老板每年要向再茂人缴纳土地租金十几万元,再茂人还有大量的女工来这里做服务工作,她们打扮得干干净净,做事文文静静,你看不出她们是乡里女人。
这是再茂人的睿智,他们的眼光已经跳出了过去的圈子。
我们来到赵家桥,赵家桥就建在费家河中段赵家河上。
费家河另一个名称叫下荷塘水,光绪十七年,岳阳才子杜贵墀主编出版《巴陵县志》,记载了它的源流。
下荷塘水:源出荆林山,西流八里至古塘,七里山水右注之,又西三里至中安桥,清水冲水左注之,又西四里至黄秀桥,政家桥水右注之,又二里经学士庙,又二里至太子桥,为费家河涧林元水经黄秀桥右注之,松月庵水经柳家冲左注之,出费家上桥,黄土岭水左注之,出费家中桥,禹台山水右注之,出费家下桥,渡头冲水左注之,荷塘寺水右注之,经云台山林家桥水右注之,又下为白泥湖。
可以看出,从中安桥到黄秀桥4里地,即是再茂平原,赵家河流经再茂平原是蛇行模样,弯弯曲曲,如果发洪水,就有些低矮的稻田会被渍水。
赵家河上新建了一座公路桥,以前的赵家桥是一座石桥,三墩四搭,每一搭有三根条石,道路硬化的时候,石桥拆除了,修起了钢筋水泥桥。来到新桥上看赵家河,无论往上看还是往下看,都会看到它的整治一新,河边片石驳岸,齐平稻田;河底的沙土障碍被清走,河床被整平,河水缓缓流着,清澈见底,一路向西,这是赵家河的新生,也是再茂平原的新生。河里新修了几条混凝土水垱,如果是天旱,池塘里无水可放,就可以用抽水机在赵家河抽水灌溉。
蜿蜒的河岸边,新植了许多的杨柳树,再过几年,河流整治的痕迹就会抹去,杨树柳树也会长大,柔软的枝条就会撑开伞来罩住这条河流,黄鹂喜鹊就会在两岸跳来跳去,叫声喳喳。
这不就是旅游观光的前景么,无论是来黄秀农耕园休闲的游客,还是来三和村再茂屋场观光的游客,他们都会到这里来流连一番的,男人们会在树下吹笛逗鸟,女人们会在河边照镜描眉,是柳叶如眉还是眉如柳叶呢?
赵家河是一条带子,它从北边箍住了再茂平原,它让平原上的稻米流向再茂人仓廪,它让财富流进再茂人的荷包。
我问杨书记,这该有多大的投入,村里有这笔钱吗?
杨书记说,这笔钱来自洞庭湖改造项目,改造项目包括政家坝的清淤驳岸。启动这个项目,目的就是打造我们黄沙街茶香小镇精品旅游路线,我们三和村是茶香小镇核心区。这条精品旅游路线是这样规划的:西起苍坪村的台创园,东行至再茂平原,看稻虾养殖基地,过赵家桥,到黄秀农耕园,展览古旧的农耕方式。再从农耕园到杨戴屋,观看苹果桃基地,往南至黄帝元,再到黄茶基地黄沙街茶场,最后来到再茂屋场。在这条旅游路线上,再茂是中心点,是开办农家乐的绝佳地点。
从杨书记的叙述看,以再茂人为代表的三和村农民致富的路径是清晰的,种养专业,精品旅游,农家至乐,进城创业。
我问杨书记,三和村名字缘何而来?
杨书记笑着说,这解释有多种,本人倾向于“人和、心和、家和”的解读。不管几和,它都建立在经济富裕的基础上,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农民都富裕起来。
四
再茂平原南边有条山冲凹进去600米的样子,山冲出口有一口硕大的池塘,池塘名叫佛塘,再茂屋场绕塘而建。
我问再茂人,这口池塘为什么叫佛塘?没人能说清楚。沿着进入再茂平原的油路往东1000米处,还有另一口大池塘,名叫道塘,也没人能说清这名称的缘由。这两口池塘就是再茂人生命所在,它们最早的地名是不是叫佛堂和道堂呢?是不是和佛教道教有关呢?
佛塘有多大?再茂人说有38亩面积。沿着池塘走一圈,只见塘四围都是片石驳岸,不锈钢护栏围着池塘,池塘南岸有几株杨柳垂立于水边,远望犹如太公垂钓。这是一口摆洗塘,历史上,再茂人的摆洗主要依靠这口池塘,满满的一塘水,竟然也镜子一般光亮,把对岸的房屋树木倒映在池塘里,仙境一般。
绕塘一圈的道路是一条公路,上面铺着柏油,柏油路上画着标准的白色实心边线。
佛塘脑上是个阔大的文化广场,各种体育设施健身设施都分布在广场里,周围还有许多供人休憩的凳椅。
再茂屋场就围绕着这佛塘向两边梯次展开,这里的民居,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去,都是粉墙色瓦,粉墙一律上白下灰,白色代表明亮,灰色代表厚重。色瓦有蓝有红有青,种类驳杂。
民居有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起来的旧房子,有00年代建起来的半新房子,更多的是近10年新修的房子,乡村民居建设,近几十年换代极快,每过10年就有一股新潮流涌来,而因异彩纷呈,不时地你还可以在这里看到一栋栋小别墅。
万把字的作品贴近生活时代,令人感动,佩服点赞!
祝福写作快乐,一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