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寻访林徽因故居(散文)
我慵懒地倚坐在窗前,看着淋漓的细雨落在青灰色的檐头瓦片上。绵绵细雨不仅把我关在家里,也让整个耀州城被烟雾笼罩着。无聊地翻着手机,忽然看见一篇名为《游耀州故居》的文章,细看才知道,是写民国才女林徽因故居的。
早就倾慕林徽因“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清凉四月天”的风韵,也很想亲眼目睹这位集美丽与才情于一身的奇女子曾经的居住处。心动让我无视了外面的细雨而下定决心出门拜谒我心中的女神。我去见她,必得庄重典雅才行,否则就是对她的不敬。于是放下手机,整理一下妆容,换上心仪的绣花旗袍,按照文章所述位置出了家门。
撑着花伞走在雨雾缥缈的古街上,激动的心好似去见久别的知己一般。飘摇的雨伴我来到耀州区文营西路西仓巷11号巷口,许是阴雨天的缘故吧,巷子里来往的游客很少。我顺着路标箭头拐进巷子,西仓巷的宽度不足两米,从一侧斑驳的墙体可以看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印迹。巷中几户人家门口的青石板早已被岁月磨平了棱角,现在又被雨涂上了一层光亮。走在上面,好像脚踩着莲花般安宁。进入巷口没几步,耳边便飘来幽婉的唢呐演奏声,一首《渭水秋歌》使得气氛更加闲适,也让我眼前的一切瞬间多了诗情画意,仿佛林徽因就在悠扬的音乐声里向我招手。
巷子并不深,从巷口往里拐三个弯,便可看到挂着黑色老牌匾的旧居。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轻轻地推开旧居那扇棕红色的大门。“吱吱呀呀”的声音,衬托着这里的幽静。伴着这声音,我走进了这座古朴典雅的四合院中。
这是一幢耀州传统民居,院子没有太多华丽的装饰,几盆绿植为幽静的院落添了几分生机。这座民居面积约300平方米,是砖木结构打造的三进式四合院,目前只保留了一进与三进。院子格局四面均是房屋,庭院被四面的房屋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院子正前方的影壁上刻有脚踏祥云的麒麟,绕过影壁移步院内,一处供人小憩的亭子悠然地矗立在那里。小亭上有一副楹联,上联是:乡有仁风春日永;下联是:家承福泽吉星明。亭内放置着石桌石凳供人休闲品茶,院内两边的墙壁上刻着各种瑞草花纹,有荷花、剑兰、芭蕉……
这些无一不体现出主人的高雅情怀。左转拾级而上便是一小屋,墙上面粘贴着林徽因的生平简介以及各个时期的旧照。看着照片中林徽因先生,她用一生绘出的画卷便在我心中徐叙展开。
第一次知道林徽因的名字是在上中学读徐志摩诗时,那时只知道徐志摩爱着一个像诗一般的女孩。后来,读了很多林徽因的散文和诗,我便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位灵魂具有香气的女子。世间很多人津津乐道于她的情史,但是又有几个人知道,梁思成才是她灵魂中唯一的伴侣。也有很多人喜欢她的诗文,说她是一代才女。而我认为,她最大的造诣在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研究和保护。她是我们国家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参与设计者,她曾和梁思成翻山越岭在全国考察两百多处古建筑,他们编写的《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后来演变成《全国文物保护目录》,她帮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
她对建筑的执着感动了我,当年的梁思成一家和他率领的中国营造社就在这个小院,度过了许多艰难的岁月。《南渡北归》中曾叙述,那时林徽因因肺结核已经卧床不起,有时还要抬到门厅晒太阳……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梁思成完成了他的《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影响深远,延续至今……
林徽因是一个万众瞩目的女人,我却未曾想到她会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拖着病体跟随梁思成艰苦跋涉来到荒凉的渭北高原。他们是怎样相扶相携执着于古建考察之路,他们又是怀着多大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从事着这样一项无比艰巨的几乎未被涉足的科学领域,这个疑问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
她是著名的建筑学家、诗人、作家。她一生到过的地方极多,故居也有多处,但是她在耀州的故居却很少有人知道。据介绍,在1934年夏天,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偕同费正清夫妇及古建筑学家汉莫等人一行到山西考察。在考察完汾阳、洪洞及文水等地的寺庙名胜等古建筑后,兴致勃勃地跨过黄河来到古耀州进行进一步考察。
当年他们夫妻一来到耀州,就选择住在了西仓巷11号。1937年春夏之交,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又一次应国民政府西安行营主任顾祝同邀请,到西安做小雁塔的维修计划。工作之余,夫妇俩前往古耀州旧地考察药王庙时又住在此地。他们夫妻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故居内一张放大了的照片深深地吸引了我。那是一张药王山的摩崖造像,林徽因面对巍峨的佛像,侧身倚墙,上身前倾,倚傍在成禅定状的佛手印上。她仔细记录测绘数据,眼神专注而深邃,这神情与她往日纤柔文静的样子判若两人。
这座林徽因故居是一座二层小楼,相比一楼而言,二楼更显得古朴、淡雅。通向楼上的走廊和楼梯都是木制的,房屋内的设施仍按梁林在时原样摆放着,门窗上雕刻的各式图案精细而别致。房间里的陈设古朴又高雅。尤其是梁思成、林徽因的蜡像,制作得栩栩如生。看到他俩伏案工作的神态让人禁不住肃然起敬,此情此景突然让我对“红袖添香”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书桌上依旧摆放着书籍、圆规与图尺,墨砚放在一旁。场面安静祥和,仿佛梁林仍在这里工作从未离开过,这里的一切似乎都还带着温度。也还能想象出当年“梁上君子,林下美人”倜傥洒脱、坚毅无畏的身影。
看着那台老式的留声机,眼前浮现出他俩相依在一起欣赏音乐时的温馨情景。这便是林徽因与其丈夫梁思成在耀州时的住处,遥想着晨光熹微中,这一对名声显赫的夫妇再别耀州,重新踏上漫长艰难的古建考察之路,心中油然生出无尽的感佩。
故居是记录岁月的一支笔,密密麻麻的书写着梁林往日幸福的时光。那台老式留声机就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样,见证着他们的生活,目睹了岁月沧桑的变化。朦胧中,我又似乎看见林徽因坐在故居的窗前,暖暖的阳光倾洒到她的身上,明亮而动人。留声机的音乐声犹如一家人的欢声笑语,久久回荡在老屋的上空……
出了西仓巷,雨还在柔柔地下着。那飘舞的雨雾好似林徽因泼洒的诗句,香气袅袅娜娜潜入我的心怀,我小心地迈着脚下的每一步,生怕自己一不小心惊落了她手中的《拜伦、雪莱与济慈》。
好文章,感谢分享,期待老师更多精彩。问好老师,遥祝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