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天津之行(散文)
一、说走就走
一个人的旅行,说走就走。那日,闲翻手机,我被抖音上的“天津之眼”小视频惊艳了。于是,背起行囊,踏上大连——到天津的动车就出发。沿途的旖旎好风光,时而满眼碧绿墨黛,岱色山峰若隐若现;时而麦浪翻滚,稻谷飘香;时而蓝色的海岸线若隐若现……
到达天津火车站,已经下午一点。金秋十月,迎来了国庆、中秋双节合璧,人山人海自不必多说。走出站台,我举起手机先留个影。背景是百年历史沧桑的火车站,后面就是天津母亲河——海河。此时,秋风徐徐,波光粼粼。
对于海河,我是陌生的。甚至在名称上都是模糊的。也就说,我不知道海河究竟是海还是河。来之前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海河不是海而是河,只是濒临渤海而已。由此也了解到,北方人称内河为河,南方人称为江。倘若这海河生在南方,估计,就要叫作“海江”了。这是我此次天津之行收获的第一个知识。
之后,我打开导航,来到手机上预订的民宿。放下行李,便迫不及待地找出早已准备好的天津旅游景点攻略。好在天津市内主要景点大都集中在火车站附近,这可以少了许多往返的周折,节省更多的时间,尽量多走几处。
我兴致勃勃走出民宿,踏着午后秋日播洒在街道上的斑驳树影,开始了对这座古城的游览。
二、琳琅满目古文化街
天津古文化街旅游商贸区——中国特色的商业街。是集旅游商贸、民俗文化、购物休闲、健身娱乐、餐饮住宿等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区。
打车在主街北口下车,街口高耸一座古香古色的牌坊,上书“沽上艺苑”,与文化街街景交相辉映。下面当街有一块巨大的岩石,上面刻着“天津古文化街”街名。这是从天津蓟县采集的距今已有十几亿年的古化石,石面紧致,泛出青褐色古老光泽,仿佛以一种平静而淡定的目光注视这座繁华的城市以及亿万年后的人类。我蓦然有些激动,伸手碰触一下老石,虔诚感受那种来自十几亿年前地球骨骼的温度。
我举起手机拍照留影,然后,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走进大街,以一个陌生旅游者惊喜的目光,打量这条街道。
别具特色的当属街区的800余幅仿古彩绘,其彩绘文脉清晰、题材丰富、色彩斑斓。一侧以中国四大名著为题材,另一侧以中国历史故事、古代传说以及戏剧名著作为题材,使游客仿佛置身于浩瀚的古代历史长河之中;宫前广场的彩绘是以中国古代吉祥画、天津民俗以及中国京剧脸谱为内容,展现了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市井民俗以及中国的国粹艺术。
不久,远远看见“泥人张”的金字招牌。心中一喜,我喜欢各种造型别致精巧的小摆件,便径直走了过去。街道区区百余米,居然有三家“泥人张”的店:“泥人张世家”、“塑古斋”、“泥人张工作室”。前两家店的泥塑作品应该属于精品类型,少则上百,动辄上万甚至百万;“工作室”作品的价格相对亲民些,百十元的也不错,买个小物件儿,讨个好彩头。
“泥人张”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一百八十年历史。“塑造”和“彩绘”我都不太懂,不过看着作品确实不仅神形毕肖,而且栩栩如生。这里的泥塑形态各异,妙趣横生,牢牢地抓住我的视线。
货架上摆着各种各样的泥塑,一个小孩正歪着头看着你,仿佛要告诉你他的小秘密;一个穿红袄的顽童点炮仗,旁边的小女孩捂着耳朵,紧皱眉头,一脸紧张;还有一个小孩子更滑稽,趁人不注意,悄悄地把手伸进酒坛偷酒喝,瞧他胆怯而又馋嘴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我逡巡片刻,最后给儿子挑选了一个穿汉服小男孩的泥塑。他盘腿坐在地上,正读着书,可能因为有人拽了他的冲天辫,疼得龇牙咧嘴,慌忙用手护着辫子,生怕辫子会掉下来,可这辫子还牢牢地长在他的头上呢!我端详着,会心地笑了,仿佛自己也回到百多年前那个时刻,跟他们一起嬉戏。或许,那个揪辫子的人就是我呢。
街两侧著名的景点还有杨柳青年画、乔香阁、风筝魏风筝、清朝邮票等;经营的有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碑帖、古籍,工艺品等。当然,我也关注那些地道的特色美食。有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煎饼果子、老翟药糖,张家水铺、天津麻花等。至于中西乐器、艺术陶瓷、装潢小件也都有专店,买上一两件,极为惬人心意。
边浏览边向前走,突然人流停住了。抬头看去,是一座元代古庙,名为“天后宫”(妈祖庙),供奉的是“天后娘娘”。广场中间矗立着两根600余年的大帆杆,寓意福佑海上归航的人们平安返航,庙周围是各式各样的仿清代民间古建筑,以及一座戏楼。在天津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先有天后宫,再有天津卫”。据说,元代时,这里仅是一个小镇,1326年(元泰定三年)建天后宫,原名天妃宫,俗称娘娘宫,每年天后诞辰,以天后宫为中心举行大型民间酬神庙会活动,沿河船户、周边信众亦纷纷到来,各地商贾云集,造就了天津最著名的商业街——宫南宫北大街,也就是我现在所处的古文化街——的繁荣。而天津卫则是在明朝时形成的军事设施,目的在于拱卫北京。
我正纠结进不进庙拜拜的时候,看到一个小男孩手里举着比他的脸大了两倍的糖人经过,瞬间被吸引,脚步忍不住跟了过去,才发现这宫前广场如此热闹,人声吵杂,不绝于耳。原来,这里是天津老字号店民间手工艺品店的集中地。
吹糖人的有好几家,我在一家画糖画的70多岁老艺人摊前,驻足良久。只见他用长勺专注耐心地融化糖稀,手上的功夫快、准,糖勺飞舞的顷刻之间成就一幅造型,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造型非常饱满、线条匀称,形成了独有的风格样式,给人以美的享受。真可谓胸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扭头看吹糖人的,竟是一个小女孩儿鼓起腮帮子吹呀吹,手艺人就捏出想要的形状,惟妙惟肖,所以,我们也不必操心这古老的民间艺术失传。
迎面一个很大的门面:“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我进去时,恰巧听到解说员正在讲解,很遗憾,天津的历史我没有下功夫去研究和了解。在一个很大的麻花展柜前,讲解员说,“天津三绝”是“十八街麻花”、“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引领着美食非遗文化。眼前这个大麻花是八个师傅共同完成的,它不是模型而是真的可以吃。讲解员反复强调“桂发祥”的麻花才是正宗的,这又让我涨了知识。
我边听边看墙上的图片介绍,自然也没有忘记拍照。另外,还有关于相声、古曲、评剧的讲解,其中,我最有印象的当属马三立的相声,难怪街头好几家吆喝“听相声了,听相声了,再有五分钟就开始喽”。还有很多东西都是小时候的记忆。比如“大前门”香烟等。对了,还有剪纸画吸睛,你见过吗,一把大剪刀在巴掌大的纸上剪出十二生肖,令人叹绝。
转了一圈,这时才感觉到,难怪叫古文化街。天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实丰富多彩,估计有近百项。走到南街口同样矗立着一座气派宏伟的牌坊“津门故里”。尽管走马观花,但还是兴趣盎然。
三、叹为观止“瓷房子”
出了文化街,马不停蹄直奔一个更震撼的景点“瓷房子”。
乍听这个名字,我还以为就是陶瓷面装修了一个房子而已。真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之所以说震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片房子,一处建筑,简直就是一座宫殿。看着门口金色的介绍牌简介了解到,它是一幢弘扬中华民族瓷文化的纪念碑,全球评选十五大设计独特博物馆,“瓷房子”成为中国唯一上榜的博物馆。它的前身是历经百年的法式老洋楼,它的今生是极尽奢华的“瓷美楼奇”。它是一幢用四千多件古瓷器、四百多件汉白玉石雕、四十多吨水晶石和玛瑙、七亿多古瓷片、13000多个古瓷盘瓷碗瓷瓶、300多个瓷猫枕、300多个汉白玉唐宋石狮子、300多尊历代石雕造像,把一座法式洋楼装饰成一座价值连城的瓷房子。光听这些数据,就能把游览观光的人吸引过去,何况,我这个铁杆“驴友”呢?
远远望去,就看见墙壁上瓷器反射过来的光,我躲过车辆跑到街对面,选择一个最佳角度拍下瓷房子的外貌。然后,随着人流去窗口买票,节日期间门票价50元。由于是疫情期间,经过一系列出示健康码、登记、测体温、购买门票,才进入院内。
瓷房子所用瓷器和瓷片年代从汉代一直跨越到清代,窑址除五大名窑外还有龙泉窑、耀州窑等,中国所有官窑、民窑瓷的种类几乎都可以在这里看到。瓷房子的简介门票上也有,门票可当明信片收藏,收藏着独特的设计风格和理念。对了,你知道固定这些古瓷片的胶水是什么吗?那是用糯米、蛋清熬制而成,这个配方也是文化遗产。据说,中国古代许多城墙建筑都有独特的黏合秘方,比如,我去过南京,秦淮河畔的古城墙也是使用糯米来黏合,所以难怪动辄耗银万两了。
瓷房子就在车来车往的马路旁边,凡是经过的游客都会驻足观看。远观整座洋楼设计,富丽堂皇,散发着古朴典雅的光芒;近看每一片古瓷片都诉说着它自己的故事。我在“平安墙”边驻足了很久,墙壁镶嵌各种古董瓶子,有唐三彩,有素瓶上留字,多数都是青花瓷瓶,瓶上画着山水画,葱茏的树林、崎岖不平的小路、亭台楼阁、还有一叶扁舟在水上漂泊……瓶上的绘画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淋漓尽致。
尽管有严密的保护措施,我还是不免担心它们会被来往的车辆刮碰,造成损伤。这不仅是因为每一个瓷瓶都价格不菲,而是从心里珍惜这些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另有各个朝代的佛像,很多都没有头颅。其原因在于朝代的更迭,列强的入侵等,造成文物损毁,头颅丢失。我不忍心多看一眼,心好疼。还有一幅莲花是用祭红瓷拼成的,中间除了莲子部分,花瓣都是宋代汝窑烧制的汝瓷。汝瓷的烧制技术,在宋代就已经失传了。世界上仅存80多件汝瓷,无疑价值连城。我边欣赏边拍照留念,忙得不亦乐乎。
洋楼正面门楣上“中国梦”三个瓷片拼成的字格外醒目,下面是Chinadream。“china”有中国和瓷器两个意思,可谓设计独特,寓意鲜明。屋顶上“瓷房子”三个字盘旋着一条龙,头顶上顶着一颗星星,它的尾巴却不知道伸到哪里去了,这给人们留下一个悬念,启发你去联想,我觉得,似乎是表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文化含义,估计应该是暗喻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高深莫测吧。龙身花花绿绿地贴满瓷片,造型独特,形态生动,曲线优美,犹如彩龙在空中飞舞。设计者张连志把这条龙命名为“东方美人鱼”,给人一种童话般的纯真神秘感。游客们惊讶地触摸着那些精美绝伦的瓷瓶,不时情不自禁发出“啧啧”的赞叹。
走进大厅,一楼中间有个很大的“聚宝盆”,每个人都想沾点财气,很多硬币、纸币丢在里面。我倒是想,不要那么多财,送我一块瓷片行吗?哈哈哈!
绕过“聚宝盆”上楼,楼梯的墙壁上都是用瓷片镶嵌的画,多是植物和动物。我最喜欢大公鸡和龙的图腾,精湛的技艺,浑然天成。二楼天花板是用瓷片和水泥朔成的伏羲和女娲人头蛇身的形象。有一种传说,就是伏羲和女娲始造华夏人,成为华夏始祖。我赶快左一张右一张拍照。因为楼梯上游人很多,不容你长时间驻足。
墙壁四周还有唐张萱的《捣练图》、宋苏轼《枯木怪石图》、现代张大千的《荷花图》、齐白石的《知鱼图》,以及毕加索的《自画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这些中外名画,通过不同瓷片,呈现了鲜明的层次感,具有强烈的立体视觉效果,分外生动。四周摆设都是主人收集的古董桌椅,床和家具等,阳台顶上粘着不同朝代的瓷碗和盘子,每个盘上都有精美的图案,暗含“民以食为天”之意。到了最顶层,房顶的中央有个蛇身人面像,我数了数竟然有三个头,每个头上的人脸都不一样,而且是根据道家八卦图摆放的,估计都应该有它精彩的传说故事吧。
我还见到了瓷房子的镇馆之宝,是馆长先生花两亿人民币,从外国买了回来的四颗佛头。虽然,这是一种残缺的文物,但却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正如那尊维纳斯的断臂雕像,恰恰用那种残缺讲述着古老的神话故事,表述古希腊雕刻艺术的精湛。有时,阙如也是一种美。
真的被瓷房子震撼到了,除了感叹它的艺术之外也被它所传递的国粹精神所感动。更真正见识了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喜爱达到“痴狂”是什么样子的,什么人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富豪!相比之下,一些所谓的暴发户、“土豪”,把钱财都用在满足个人物质欲望方面,追求穷奢极欲的生活,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云泥之间,令人慨叹。
我不知道用什么词语去描绘这座瓷房子,似乎用精美绝伦、奢华瑰丽、富贵典雅、独一无二、不可思议、无价之宝等词语来描述,都不为过。望着它我只能“叹为观止”!参观完毕,我一步一回头,恋恋不舍。
四、民国风情少帅府
“百年历史看天津”,天津素有“九国租界、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这从“瓷房子”旁的“张学良故居”可见一斑。
“张学良故居”又称“少帅府”。我排队买好门票,门口验票的穿了一身黄色的军装,颇有百多年前那种时代的带入感。走进去,很多人堵在门口,原来都是为了拍照。铁铸的长椅上,赵四小姐穿着洋装坐在那里,很多游人跟她合影。我可不太愿意跟故去的人拍照,只是退到后面拍了一张小洋楼的外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