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留在记忆深处的一次采访(散文)
对许多有点年纪的人来说,魏巍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的著名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曾经走进课本,以饱含深情和诗意的笔触,写出了70年前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提炼了一个有鲜明时代精神的主题,成为影响巨大的文艺作品,影响了几代人。
2008年秋天,著名作家魏巍去世。2007年他在病榻上接受过我的一次专访。没有想到的是,我因此成为他生前最后一个采访过他的媒体记者,一度也成为新闻人物,被许多媒体同行采访。
当年,老人去世的第二天,我写下了一篇怀念文章。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今天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把这篇留在我记忆深处的采访献给大家,献给曾为保家卫国而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
秋风乍起的时候,突然听到一个噩耗:著名作家魏巍仙逝了。
尽管,我与88岁的魏巍有半个多世纪的年龄距离,尽管,我和他平生只见过一次面,但无尽的悲痛,还是涌上心头。我仿佛失去了一位最亲的亲人,心里充满了惆怅。
我想念这位中国人都认识的“最可爱的人”。
去年秋天的时候,我被单位派驻北京,做了特派北京记者。当时,在湖北羊楼洞发现了142块烈士的墓碑,我所在的媒体发起了一个“寻找英魂的故乡”活动,我们想请魏巍为该活动说句话,采访魏巍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我这个特派北京记者的身上。
9月12日,我找到魏巍家里的电话,接电话的是她女儿魏欣,她告诉我,父亲因肝癌晚期病情加重,一直住在医院里,不可能接受采访。
我再三说明这次采访的重要意义,魏欣才答应和父亲及医院联系一下。半个小时后,魏欣突然打电话过来,她说,魏巍本人同意我去医院采访。
“早些日子,你们湖南卫视《红歌会》栏目组要采访他,他都没有答应呢,这一次竟然答应了。” 魏欣有些意外地对我说。
她这一说,我心里有了莫名的感动。
下午两点半,我赶到了北京301医院,在门口买一束鲜花,径直往魏老的病房去。
医院一个工作人员把我领到了魏老的病房,进去的时候,病床上没有人,只放着一份当天的《北京晚报》,我刚一落座,突然从卫生间传出一个河南口音:“是湖南的记者来了吗?”,陪我进来的工作人员大声答应了一句:“是的,首长。”接着,卫生间一阵水响,一位身穿睡衣、满头白发,脸上布满红色斑块的老人慢慢走了出来。
这就是我20多年前在课本上“认识”了的魏巍了。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是课本上《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开头语,也成为我这次采访的情感底色。
见到这位“传说”中的最可爱的人,我有些激动,赶紧起身,把手中的鲜花献给他。
“你赶了那么远的路,到北京来找我,我很感动哪”老人把鲜花顺手放在旁边的茶几上,主动伸手握着我。
老人其实有些耳背,我有些疑惑的是,我们刚才进门时,在卫生间的他是怎么察觉到我们进来的。正在我与老人打开场的时候,两个女护士推着输液架进来了,一位护士告诉我,本来刚才就是老人打针换药的时间,可老人怕影响接受采访,坚持要在我来以后才打针换药。所以这段时间,老人取消了午睡,只躺在床上看报纸。
听护士一说,一股暖流突然涌上心头。我真没想到,一位蜚声中外的老作家,竟然会这样“恭候”一个远来打扰的小辈。
我将我们的活动简单地向老人做了介绍,他很认真地听着。听完,他轻轻拍着我的手说:“是呀,一想起这些长眠于异乡的烈士,我就激动,我就有一种要流泪的感觉。50多年了,我已经没有眼泪可流,但我心里经常流泪。”说到这,老人甚至有些幽默地指着自己脸上的那些红斑对我说:“你看,我这里到处是‘红色根据地’,是英烈们的鲜血染红的。”
我提出了我们的想法:请老人为活动写点什么。
“我写一句话吧。”老人取出眼镜戴上,在我递过的采访本上开始写字。第一次,他写下“让我们关心最可爱的,送英魂回他们的故乡吧。”写完,他思索了一下,摇头说:“不行,这样说太口号化了。”他翻过另一页纸,一笔一划的进行了修正:“我们关心最可爱的人,送英魂回归故乡。”如此严谨的态度,令在场的人感动不已。
写完,老人的手忽然抖颤得厉害。旁边护士忙制止我继续采访:“时间太长了,首长受不住了。到此为止吧。”
我也不敢再提什么要求,只好提前结束了采访。
尽管,我后来再没有见到魏老,但时常会回忆起这一次难忘的见面。
我会永远记得这次见面,永远怀念这位尊长的!
一位最可爱的人走了,留给我们绵绵的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