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如果那棵大树能够告诉我(随笔)
一、村口的那棵树
云起时,花团锦簇;云落时,叶已清秋。
岁月的沧海可以抹去一个村庄的名字,也会烙印一棵树的记忆。自建村开始,房前一棵树,房后一口井,成了必备的徽标,陪伴着祖祖辈辈历经风雨,走过春秋。村子在,它在;老井在,它在;村子不在,老井干涸,它还在。
多年以后,初中小伙伴相聚,同学问我:“你是哪个村的来?”
“东升村。”
同学一阵迷茫,努力在脑海中搜寻。
“也叫龙王塘。”
瞬息灵光一现:“是否村口有棵三百多年的流苏树?”
“恩恩恩!”
老家里的村庄,每一村的村口都有一棵古树的,常见的是柳树、洋槐……独独我们村的是流苏,祖先独到的审美不仅是建村三百多年的历史见证,更是成就了二十一世纪一个穷乡僻壤里的网红流量元素。
小时候外出不识路,只要看见那棵树便找到了家。树下有我最幸福的光阴,奶奶习惯在树下做针线,等爷爷,我最喜欢听奶奶爷爷讲先人和打鬼子的故事。后来,爷爷奶奶走了,那棵树萌生出更多地浓郁的情愫,随岁月蔓延。
“露冷水流轻,思念梦难成”。如果流苏树能够开口说话该有多好,她一定能继续爷爷奶奶未讲完的故事。
二、颐和园里的那棵树
喜欢历史,喜欢从古迹中探究曾经的真实。
1707年,康熙帝修建圆明园,赐与皇四子胤禛。在那段社会经济显著发展、国库充盈的日子里,他们开始了"宁神受福"的园居生活。
三百多年以后的某一天,目光、脚步所至,除了郁郁葱葱的植被,便是建筑的一片狼藉。一定需要讲解的,希望那里有我渴求的未知。遗憾的是,从头到尾,尽是实用性和艺术性并存的皇家园林建筑的祥和、片面之美,尽是文物的丰腴和珍贵。
其实,我更想听,修建此园,耗资千万两白银,耗时150年,三代皇帝的奢华生活的历史背景和百姓的切实感受;更想听,为修建此园,如何盗用巨额“海防经费”,以致北洋海军难以获得及时发展,终致甲午战败的血泪里程;更想听,此园大火连烧3天3夜,珍宝劫掠一空,300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火海的那段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更想听,咸丰未战先怯,迅速逃离。后议和,割让九龙半岛,赔款至800万两,不平等《北京条约》的签订……
更更想,让更多的炎黄子孙听到,铭记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的那两个强盗。而后,浓聚起一种无论何时都要强国强民、富国富民、爱国爱民的信仰!
该去哪里寻找?炙热的目光扫过安静和祥和,在那一棵棵饱经风霜、苍劲古拙大树的皲裂粗糙的疮痍上停留。
风起、雨落,枝叶莎莎,那是我俩无休止地交流。
(经编者百度检索,此文为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