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写手奖励赛】影迷奶奶(散文) ——影迷奶奶(散文)
忽有旧事心上过,回首山河已是秋。
奶奶离开我们已经十年整,我们的记忆里却满是奶奶的影子。
奶奶在世时,人缘极好,是远近闻名的“满奶奶”。奶奶一生没有别的爱好,就爱看戏。我小时候,正值花鼓戏繁荣,奶奶看戏的机会很多。后来花鼓戏唱得少了,电影放映得多了,奶奶就迷上了电影。奶奶看得懂戏,却不太看得懂电影,但她就那么痴迷,那么渴望。
每逢电影放映的日子,奶奶就早早地吃罢晚饭,夹个小凳子,乐颠颠地去抢占有利位置。每场电影过后,她就开始叼念着下一次电影的到来,掰着手指数日子。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田包产到了户,乡里人的口袋鼓起来。娶亲、生子、做寿等喜庆日子,时兴“请”电影。奶奶更喜欢了,附近只要有人家放映电影,她都要去“捧”场。
邻居家的小芳那时候快10岁了,她平日里“满奶奶,满奶奶”叫得欢,和我奶奶最亲近,奶奶有什么好吃的,总要给小芳留一份。
有时有人家放映电影,路途较远,奶奶就叫上小芳,一老一少,小芳攥着两个小板凳,奶奶提一个手电筒,一起去看电影。有时放映地点离家一二十里路,奶奶也不辞劳苦,跋山涉水的去看,谁也阻挡不了。有一次天气很不好,奶奶与小芳去邻县一个圩场看电影。那晚不巧手电筒灯泡坏了,一老一少瞎摸索竟迷了路,直闹到天亮才回到家。
八十年代后期,偏僻的山村通了电,接着有一两户人家有了黑白电视机。我们家穷,买不起电视机,奶奶天天跑到有电视的人家去。到别人家,总不太方便,奶奶就琢磨着自己攒钱买电视机。
我们村前有三口大水塘,在方圆数百口水塘中,独这些水塘里有虾子,捞上来,趁新鲜的用油煎了,再拌上辣椒什么的,香喷喷的,是待客和打牙祭的佳肴。用来卖,价儿特高,刚上手的湿虾也要卖到块把钱一斤,用柴火熏焙后的出售价更高。奶奶急于买电视机,就开始捞虾子赚钱。她自己动手做了20把捕鱼用的筝,每天天一黑,就把筝一把一把地放入水中,隔一段时间后,拧着手电开始一把把地起筝,直干到天亮。一个晚上,再不济的时候,也能捕到两三斤湿虾子。奶奶把捕到得虾子洗净后放进烧红的锅中烫干,再用柴火熏焙,完成这些工序后,收藏在一个大箱子里,逢赶集的时候再拿去卖。日积月累,奶奶那个装钱的布袋子鼓了起来。
不久,小芳考上了城里的高中,在我们那个闭塞的地方引起轰动,可去城里读书要好几百元学杂费,小芳家里筹不齐这笔钱,愁眉不展的。奶奶这时刚好已经积累足了钱,正准备托城里的亲戚买台韶峰牌电视机,得知小芳没钱难上学,就抖抖索索地把那一布袋纸币送到了小芳父母手上。小芳一家流出了眼泪,奶奶也噙着泪。奶奶当年的这一壮举,传遍了方圆几十里,“满奶奶”名字受到了尊敬。
小芳去读高中了,奶奶继续她的营生,天天捞虾。小芳经常给奶奶写信,一字不识的奶奶就让我读信。那几年,听读小芳的来信,去邻居家看电视和捞虾子,成了奶奶最愉快的事。
这样又过了两年,奶奶终于用卖虾子积攒的钱买到一台14吋的黑白电视机,终于可以不出家门就看电视了。奶奶每晚边看电视边用筝捞虾,直到电视里没有再播节目了才肯关电视机。
可很快,彩电在农村出现了。奶奶“喜新厌旧”。对家里的黑白电视机不太满意了,就抛弃自家的电视机去有彩电的人家去看电视。这个时候,我家的经济状况开始改观,父亲的自留地上的树木成林了,出木材了,家里开始有点积蓄,加上奶奶手里的钱,我们家也终于有了一台彩色电视机。恰好小芳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小芳领到工资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了一台当时很时髦的录像机送给奶奶。奶奶再也不用外出筝虾子了,每天做完家务,就坐在电视机前看节目,看录像。到了1998年,村里接通了有线电视,不但能收看几十个电视台的节目,还能看到中央电视台的电影频道,天天有“电影”。电影院搬进了家,奶奶乐得合不拢嘴。
那一年,在电视台做了主持人的小芳特回到乡下采访了她年事已高的“满奶奶”。小芳和奶奶愉快地回忆了她小时候和奶奶赶场子看电影的往事,问奶奶现在的感受。天天看“电影”的奶奶水平的确提高了许多,她说:“改革开放好!”而且更令人惊奇的是,从没有写过字的文盲奶奶,在小芳的现教现学下,竟然在采访本上歪歪斜斜地写出了自己的名字:刘满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