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凝重如山的父爱 (随笔) ——读朱华胜老师的《爸爸》有感
读完曲靖作家朱华胜老师发表在《金沙江文艺》2020年第6期的《爸爸》,我不禁愣怔半天,才在心中找到四个字反复揉捏:“父爱如山!”一阵酸楚在眼底心底泛滥。我不禁想起自已过世二十多年的父亲来。
朱华胜老师的作品,语言朴实,主题厚重,人物感情真实丰沛,情节迂回曲折,段与段之间转场链接非常巧妙自然。
我们来看本文最大的构架亮点,段与段之间巧妙的无缝对接和对碰。
作者开篇直入故事,学校餐厅,学生水芹吃饭场景:她是由爸田大富抚养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家境贫困,她懂事,省钱,顿顿吃清汤白菜,营养不良的她,瘦骨嶙峋的身材,让同学张瑶一见直喊“小心没人要你”。水芹在学校吃饭的情景传到爸爸田大富的耳朵里,他心疼,为了挣钱,他兼做几份工,但还是辛苦也挣不到多少钱,有时还倒贴本。他听人家在医院做护工可以一月挣伍千元,他心动了。尽管女儿曾对他说,如果他做护工,她就不读书,去打工。但钱,对他和女儿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表面上他答应女儿不做医院护工,自己却悄悄去做,哪怕病人很麻烦或病人的家人百般刁难,他都能忍受。从大小便不能自理的病人,到七十多岁脾气爆气的老人,他都接活,而且尽最大力量去做好护理工作。只要他能挣到钱一笔笔寄给女儿,苦、累、委屈,算个啥呢。三个月下来,女儿终于因他多给了钱而吃得稍稍胖了,然而,他却更瘦了。简短的几个字对比,读来让人不禁泪水汹涌。
接着写赚钱。女儿暑假不回家陪他,去打暑期工,给一个女老师的孙子当家教。他也暗自高兴,这样女儿不回来,也看不到他的活儿。他接着接医院护工的活儿。
水芹老师的老伴生病住院,也是请的护工照顾。在老师提出水芹帮着拿被子陪着一起去医院看老伴时,水芹才发现老师请的护工正是自己的爸爸。爸爸田大富背对着大门,没有发现女儿,可女儿却看到熟悉的背影,泪水决堤般倾泄而出,一声“爸爸”,掀起万顷狂澜,全文结束。
看,人物自然关联,明线与暗线交叉前行,碰撞出火山样或海啸般的情感爆发。在读者心坎上重重一击。我们被真情打动了,也打痛了。尽管写父爱如山的小说很多,生活中这样的情节也很多,要想从平凡中写好震撼人心的文来真不容易。但朱华胜老师做到了,因为他知道打动人心的除了真情,还是真情。不遗余力地细节描写,无怨无悔付出的亲情累叠,刻画出我们常人都无法承受的爱之沉重。
这些只是文的主线。但为了更加丰满人物的形象,作者更是“借彼赞此”的手法写出水芹的“懂事”。例如写爸爸田大富的欣慰时,水芹说妈妈离婚嫁一个有钱的老头,没傲骨;写他回忆起水芹孝顺时,说等她毕业长大,她许他可以娶个妻子安度晚年,水芹与他在西双版纳游玩时不让爸爸出钱等等。另外表现水芹品学兼优时,借老师和同学对水芹的看法来烘托。同样写到田大富时,也是通过病人或病人的家人的嘴来夸他实诚实在。如果作者直接写,那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虽然着墨不多,但这样略写也是必要的。让人物形象更丰满了。因为人总是与人有交流的,借他人的感知来写另外一个人,就真实自然不做作。如果作家没有父爱如山的情怀,没有上慈下孝的中国家庭言传身教的教育理念,也写不出如此感人的作品。可见朱华胜老师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优秀的大作家。
相对于人物内韵的丰满来讲,如果要我说此文稍有一点遗憾的是,写田大富或水芹时,多数是给的远镜头描写,没有一个对于人物面部表情刻画的特写镜头。究竟水芹和田大富是啥样的,读完后人物外像轮廓还是较模糊。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外表上有自己的特征。当然瑕不掩玉,这文已写得相当成功了。凝重的父爱,无畏托起生活的蓝天。今天是父亲节,我读文后,久久地望着窗外的远山,好像那就是高大且坚强不屈的慈爱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