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日光山云雾(散文)
一
我一直都认为走心的风景在远方,而在家门前转来转去,在跟所谓的风景较劲,劳心伤神的同时还瞎耽误工夫,是值得反省的。此去日光山,我非常不看好。那里曾经去过两次,觉得实在没什么可看的。这座山在图们江边,隔岸相望是朝鲜,有一个叫做南阳的村落。江水空泛无华,而对面朝鲜的山脉又是光秃秃的,再也没有可看的景观。
记得第一次来这里时,对朝鲜那边山脉的空空荡荡还持惊异态度呢。谁都知道那场战争的硝烟散去不过几十年,我的印象还停留在那座著名的上甘岭之上。那里因为土壤含有大量的硝,至今还寸草不生。我曾经去过这条江的尽头,珲春的防川,那里朝鲜的山也是光秃秃的。就这个问题,我问过同行的导游。
导游一句话,让我感到吃惊。那是朝鲜方面有意识砍伐所致,而且,隔上一些年就要砍伐一次。他们这么做,是为了更好地防护。谁都知道朝鲜的生活水平不好,常有民众涉过界河,来到中国谋生的事件发生。这边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与这边有割舍不开的亲缘关系。尽管两国关系友好,可毕竟是两个国家,界限还是清晰一些为好。
弄清了这个疑问,也就把这里所存在的那点神秘感一扫而空,就觉得已经把这里的风景都参透了。又一次来日光山,心里一直有抵触,没啥可看的念头一直在心里翻卷着。此行有一个人在极力推崇着,我便动摇了心里的那个念头。这个人是一位狂热的摄影爱好者,他叫宋俊发,年龄要比我大许多,就叫他宋大哥。
他对摄影已经到了非常痴狂的地步,也因为摄影让他的生活理念很通透,也很自然。他常说这样一句话,来这个世界一回,一定要留下点儿记号。这些记号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图像。他说的真好,充分地理解了人生以及人生的价值观,从一个摄影镜头里去看大千世界,角度一定很新颖,很新奇。他这次邀请我前来,我也是从他那个方面考虑的,换一个角度去看风景,一定有不一样的新奇感受,便答应与他结伴同行。
我一直都认为摄影与写作有相通之处。在叙述表现方式上,一个用光线,一个用文字,对景物的描述,都是为了突出主题,从而让作品达到完美的境地。所表达的语言除了简洁,还有清澈明亮,让人一眼就看清所表达的意境所在。他的摄影镜头的画面感更直观一些,可以立刻就搞定一个纪实画面。而我的文笔却要经过酝酿,反复推敲,期待那姗姗来迟的灵感去撞击心灵,才能形成所谓的文字。在这一快一慢之间,两种方式以各自的形式存在着,说不上有利有弊。我此行有一个目的,希望通过对景物的观察,让感知力进一步增强,改变自己的慢节奏,从而达到人景合一的效果。当然,这些还需要一些机缘巧合,不知道有没有机会碰到。
他对我说,晨雾是最难捕捉的东西,也是摄影爱好者梦寐以求的东西。前两天,他的一位摄影圈的好友,去了日光山,结果有些晚了,上山时,雾已经散去,什么都没有拍到。也许是不容易得到的东西,才最珍贵,去日光山捕捉雾景,几乎成了他们趋之若鹜的对象。我实在想象不出,一团白茫茫的雾有什么可拍的,甚至有些让人匪夷所思。想归想,心里还是产生一些好奇,真的想看看茫茫雾色里的风景,是不是有那么好。
为了赶早,我们一早五点钟就出发了,一百多里路,几十分钟就可以搞定。对于这场雾景,宋大哥信心满满,志在必得。
二
这一早的雾可是够大的,好像知道我们此行就是为了它,而故意为之。只是不知道一百里以外的地方,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景象呢?我们行进高速公路上,因为能见度很低,而不得不放慢速度。他一边开车,一边嘴里念念有词,表情也很严峻。从这些行为语言上可以看出,他有些着急。热爱会让人产生偏执,而偏执却可以让热爱上升到一个高度上,这样相辅相成的关系让人有些咋舌。
日光山位于吉林省图们市的东南部,因为此山的日照时间长,故此命名。这座山的海拔并不高,与对面的朝鲜山脉相比,却觉得要略高一些。有一条盘山公路一直通到上面,我们的车一直开到半山腰停下。这里其实是很开阔的,来过的两回都走到了这里,去眺望远方,远处的城市也尽收眼底。此时白雾茫茫,什么都看不见。宋大哥轻车熟路,对这里非常熟悉,尽管雾锁前方,却依旧找到了上山的路径,我俩一前一后,顺利爬到了山顶。
山顶的最高处是一块巨大的石崖,虽然不是很平坦,却有着很大的一个面积。站在这上面,被浓浓的雾霭所包围,四下转身,发觉哪里都看不出去。浓雾就如同挡在眼前的一道幕帐,想推也推不开。其实这道幕帐是很柔软的,它轻撩面庞,除了有些清凉,再也感受不到实质的东西。我的身边有几棵树,宋大哥只是走出去几步,就走出了我的视线之外,这浓雾又如同一张张面皮,把我们分别囫囵包起。那不远处就好像有一个大大的笼屉,在咝咝冒着热气,我们好像随时都会被放入蒸煮一样。
这里是日光山的最高峰,却看不出什么突兀之处。雾锁高山,便没有了“一览众山小”的观感了,此时还有个“只缘身在此山中”聊以自慰。越是这样的环境下,越显得四下的空旷,此时的我无非是石崖上一颗小小的石子而已。浓雾把我关进了一个小小的空间里,却依旧让我感知到这里的无限博大。
山岭之上,可以听到来自于远处的喧嚣之声。城廓的喧闹与车流的轰鸣声,无一遗漏地汇聚到这里。此处的海拔不过几百米而已,很真切地感受到一座城的纷乱嘈杂。如果再高一些,是不是可以听到更多的人间纷扰呢?这些声音里所包含着的人情味还是很浓烈的。透过这市井之声,似乎可以产生到某些感悟。想那板桥先生从竹叶的摩擦声就听到百姓的疾苦声,如果他老人家听到此时的声音,是不是会有更多的关情呢,他那颗为民谋福的心会与阳光升腾起来,把眼前的云雾穿透,温暖人间。
时间在一点点过去,这样的等待是何其漫长。让我很懵懂的是,我不知道此时在这里等待什么?是什么样的美景盛况,让我有如此的等待呢?白茫茫一片,实在勾不起心里的热望。
我的想法大概得到周边环境的默许,渐渐地,于茫茫之中的可见物,慢慢出现了。朦朦胧胧间若隐若现,一派幻影一般的影像在闪动着。宋大哥非常兴奋地对我说,看!像不像海市蜃楼?他的相机在不停地抓拍着,他的动作有些夸张,或者直立,或者半蹲,或者爬到石崖上。在他忘乎所以的拍摄当中,一番陶醉把自己最本真的东西显露出来。
我来到他身边,看他所拍的图片。他在操作相机里的功能设置,一边摆弄一边自言自语着:“让一些暖色进来,再看看。”原本这张图片只是一片茫茫云海和几棵树,随着他的操作,渐渐地发生了变化。一层光晕透射进来,云海里有了光亮。云雾的色彩越来越浓,就好像有一轮旭日就要穿透云雾,喷薄欲出。啊!绝对的人间美景!我的眼前一亮,精神也不由地振奋起来。我忙抬头去日出的方向看去,那里尚在微明之中,并没有呼之欲出的迹象,他的制作有些太神奇,让我有些瞠目结舌。
他告诉我,这是润色所产生的效果。所谓的润色在作文时常常用到,文字不够透,不够精的时候,就有润色一说了。此时把它用到图片上,却觉得更贴切。这张图片的几棵隐隐约约的树,沐浴在暖暖的色调里,似露未露,这般朦胧之美,让心魂舒痒,这份美说不清安放到哪里才合适呢。
我循在图片的拍摄方向在看去,那里已然出现了绿意葱茏的山脉,流云飞渡似一条长河流去。我突然明白此行为何要早的原因,这一瞬间的美实在不容易捕捉到,时光飞逝就如眼前流逝的云烟,你真的能够把握几许呢?
三
当远处的群山显现出来时,离我们不远的一道悬崖峭壁,也从浓雾之中剥离出来。山岩透着一股湿气,闪着润泽的光晕,把不规则的棱角都凸显出来。石壁垂直而下,延伸到浓雾之中,不知道延伸的有多长。我不禁脱口而出,“这不是华山西峰吗?太像了!”没想到,这浓雾还具有如此特性,它的欲盖弥彰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雾气在发生着变化,好像有什么作用力在推动着,让原本平阔的云海掀起了波澜。这时身边的雾气在飞快地流动着,让人觉得整个山崖在动。这座孤圆的山崖好像汪洋之中颠簸的小船,充满了无限的动感。
云团在慢慢卷起,好像雪原之中堆起的一个个雪球。它们在滚动着,在不停地碰撞着,在不停的摩擦着,最后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雪球。“快看,那里的一个空洞!”他一边喊,一边不停地抓拍着,“咔嚓咔嚓”的快门声不绝于耳,唯恐漏掉这个难得的机会。
我朝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可不是吗,一个空洞如同一扇窗为我打开。那里竟然透出一丝丝亮晶晶的蓝色,那蓝色清清浅浅,不是那么的浓,却是那么的清。那个蓝卧在那个空间里,好像一条巨大的蓝鲸,当它惊觉时,突然一甩尾鳍,便把这些漂浮在空中的残雾荡涤得一干二净。顿时,一股浩然的清气扑面而来,啊!竟然是图们江!一望无垠的江水滚滚而来,一股脑涌入心怀。
没想到啊,这里有如此旷世奇景在等待我呢。我被完完全全地震撼到了。一场大雾所扮演的角色如此的神秘,当这块神秘的面纱揭开时,我被这份美丽的容颜彻底惊艳到了。宋大哥在拍摄着他的图片,我想着他那经过润色的景色与眼前的景色相互交融着,效果如此的精美,让人意想不到。我不由地想到该如何去润色自己的文字,让这份美景生辉了。
太阳升起,阳光普照,山川河流没有一丝纤尘,清气上涌,新鲜而芬芳,此时此景,让人不由心生感慨。真切地感受到时空如此美好,张开手臂便可一起拥入心怀,这是何等的舒畅啊!我不禁陶醉在这自然之美之中。
不要消沉于那一次的希望落空,下一次才是风景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