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香】在水之南(散文)
01
一条江,滥觞于兴国的天心坪,途径永丰、吉水、青原,最后汇入赣江。它就是泷江,也称孤江、潇泷江、明德水。
泷江是美的,有“小漓江”之誉。深秋时节,舟行泷江,“两岸青山如走马,一林红叶似霞飞”,好不惬意!
泷江是低调的,“养在深闺人不识”。直到欧阳修,直到他的《泷冈阡表》问世,一句“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让泷江之水,宛如婆娑泪眼。
泷江是野性的,散发着原始之美。近处,杂树丛生,藤蔓勾连,蒙络摇缀;远处,青山如黛,峰峦起伏,势若奔马。至于,掩映在山林深处的龙王庙、关帝庙,更是透着一股子的幽静和神秘。
泷江是壮阔的,宛如一条腾飞的巨龙,从天心坪,从东固山,从沙溪,破空而来,又呼啸而去。
02
自东而西,泷江穿圩镇而过,于是,便有了水南。
水南镇,也叫文昌乡,位于吉水县的东南部,是吉水的南大门。
临水而居,是诗意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泷江的美、低调、野性和壮阔,滋养着水南人,赋予了他们“文章节义”的精神长相。
捧一抔水南的泥土,厚重而坚实。
这是一块古老的土地。踏着鹅卵石或青石板铺就的街巷,摩挲着斑驳的墙壁,凝望那布满墙垣的苔藓和芦苇,在历史的时空隧道里,与一个个先贤,不期而遇。
带元“梅痴”王艮来了。殿试第一的他,建文帝嫌其貌丑,最终屈居榜眼。别人为他可惜,而他却很淡然。
他喜欢梅花,《踈梅》诗曰:“几点奇花异若神,青青碧萼自留真。迎来歌舞偏成梦,散入溪桥岂媚人。错落光残烹夜雪,横斜影浅脱飞尘。何郎去后谁知已,一度清吟一度春。”全诗不著一“梅”字,却无处不是“梅”。
王艮初闻“靖难”兵起,便每日忧虑,寝食不安。建文四年(1402),燕王兵临京城。他闭门哭泣不已,与妻子诀别道:“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吾不可复生矣。”言毕,饮鸩而亡。死时,年仅34岁。其节义如此,令人动容。乡人敬佩他,至今称之为“状元公”。
夏朗刘俨来了。他嗜书好学,尤其擅长于古文。24岁中举,此后,屡试不第。但他毫不气馁,潜心研读25年,终于在正统七年(1442)大魁天下。
他喜欢竹子。《南屏别墅图》诗云:“竹里深藏听雪斋,花边小筑御风台”,有竹,有房,有花,有台,多么高雅,又多么自在。
他居官清介,刚直如竹。景泰七年(1456)他出任顺天乡试主考,拒绝权臣大学士陈循、王文的请托,秉公执事。为此,差点丢了性命。
他性情慷慨,购置义田扶贫济困。若有借贷而无力偿还的,他常常将借据撕毁,不再追问。
泷头彭教来了。他自幼聪颖,还不会说话时,父兄戏指斋堂匾额告诉他,第二天考他,他居然对答如流。四五岁时,就能写字,占韵成章。稍大点,博览群书,喜欢臧否人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天顺八年(1464)状元及第,时年27岁,可谓春风得意。
他才高气傲,待人严苛,因而不受待见。到其43岁去世,只升过一级,是明朝状元中进步最慢的一个。但他依然故我,有诗为证:“叶落枝摧三十年,凌云头角又森然。世间物理都难料,莫把荣枯看眼前。”(《枯竹复生》)
他心地善良,善于为他人着想。“义还金钏”的故事,今天仍然为人所津津乐道。
捧一抔水南的泥土,温暖而凛冽。
这是一块红色土地。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公略县就建于此,这里留下了毛泽东、朱德、曾山等革命先辈的足迹。西堡祠堂,曾在这里召开赣东片苏维埃共产党代表大会;尊德堂,是公略县旧址;怀德堂的墙壁上,镌刻着三百多名烈士的英名。“水南人民是靠得住的”,离开水南时,毛泽东如是说。
斯人已去,泷江犹存。在水之南,“文章节义”的秉性,已然刻进了骨髓里。
03
水南人制作腐竹,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北宋政和七年(1117),广南胡氏家族因避战乱,北迁至庐陵郡,最终家于水。腐竹从此走进了水南。如此算来,水南制作腐竹的历史,迄今已逾900年。
明朝状元刘俨回乡探母,其母将自己制作的腐竹委托他进贡给皇上,并在外包装上写道:豆水之合、精艺结晶、寡当门户、请君笑纳。皇上品尝后,大为赞赏:豆与水之化合,人与艺之结晶,水南腐竹无愧于五谷之精华也!可称宴中佳肴哉!遂被列为贡品。因为这个故事,水南腐竹,又有了一个雅称——“状元竹”。
水南腐竹,传统技艺制作。原材料采用本地出产的红黏土种植的上好黄豆,粉碎去皮,将外皮与黄豆分开,然后清除劣豆和杂质,再用泉水浸泡4—5分钟后,经过石磨磨浆、土布摇浆、柴灶煮浆、山风冷却、太阳晾晒等纯古法工艺,色泽金黄、质地硬脆、豆香浓郁、香滑爽口的水南腐竹便制作完成了。
腐竹乃豆中之王,绿色牛肉,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预防三高、软化血管、健骨健脑的功效。水南人谨遵“两斤黄豆做一斤腐竹,不添加任何辅料”祖训,其制作出的腐竹,蒸、炒、烹、炸、煮,皆成美味。
千百年来,农耕时代的水南腐竹,作坊小而分散,不成规模。
04
泷江水,滚滚向前。水南腐竹,也应该走出水南,走向远方。
直到一个叫杨天义的人的出现,水南腐竹才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
中等身材,宽阔的额头,炯炯有神的眼睛,圆圆的脸,和蔼可亲的笑容——这就是杨天义给人的第一印象。
他做事果敢。2003年,创办了腐竹厂;2007年,成立了“天意”食品有限公司;2012年,投资100万元引进了一条生产流水线。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天意”牌腐竹打进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市场,并远销港、澳、台地区。
他扶危济困。近年来,他带头成立了天意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吸引了300多农户参加,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户均增收2万多元。为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在腐竹厂内建了一个扶贫车间,提供就业岗位8个,从2015年至2017年共70户贫困户在扶贫车间学到了一技之长,实现了脱贫致富,每户每年增收6000余元。水南天意腐竹专业合作社被评为江西省优秀专业合作社和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他重视品牌。“水南牌”腐竹已荣获“江西省著名商标”、上海旅游食品“金奖”,央视七套《美丽中国乡村行》栏目也对水南腐竹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2018年,在中国深圳国际现代绿色农业博览会上,水南腐竹深受国内外客户青睐。
如今,作为华山村支部书记的杨天义,正用一粒黄豆,鼓起了水南人的腰包。
05
杨天义是个“戏痴”。上世纪七十年代,水南镇村村都有农民剧团,而华山村的农民剧团是其中翘楚,曾经荣获全国先进农民剧团。
从小耳染目睹,只读过三年书的杨天义,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时候,一次在露天看演出,大雨淋湿了看戏的老表,自己也成了“落汤鸡”的经历,让杨天义萌生了一个梦想:盖一座剧院。
2003年,他终于在水南建了一座农民剧院。2004年成立农民剧团。在剧团运营难以为继的时候,他始终执着坚守。现在,剧团已发展到农民演职人员30余人。剧团每年免费演出几十场,深受农民兄弟欢迎。
有耕耘,就有收获。2007年,方言小品《鹅缘》获全省农民剧团展演一等奖;2008年,《鹅缘》又荣获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二等奖;2016年,《鹅缘》在“中华颂”第七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中荣获优秀剧目铜奖和优秀组织奖。同时,该小品还参加了2017《中国梦劳动美》“五一”戏曲晚会,获得好评。2018年,歌剧《绣红旗》和戏曲《水南腐竹情》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一鸣惊人”栏目隆重推出,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华诞献礼!
如今,作为华山农民剧团团长的杨天义,用一个个小品和戏曲,深耕着传统文化,传播着真善美。
一条大江,一座古镇,一丛“状元竹”,一个杨天义——在水之南,其兴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