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行走的风景之报国寺:涵空一碧映匠心(散文)
有一种朝圣,是从拾香开始的。
一
桂树以落香为信。我是闻信而来的。
对于甬市居民,幽寂尘嚣绝的赏桂绝佳处,首选即是保国寺。
保国寺像一个“燕子窝”,被藏风聚水的灵山精心呵护着,古朴雅静。
当第一缕秋风起,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三千多株桂树呼朋引伴,次第而开,迤逦数公里。清可绝尘,浓能溢远,保国寺就是一方流金溢银的草木世界。
外山门,整个人就被幽香袭围了,一连打了几个香嚏。
依青青步道,拾阶而上。步道左侧是递升的缓坡。
层层叠叠的绿!万绿成丛,偶露一串花,霜雪的,淡黄的,橙红的,煞是惊艳。晴夏或可偶遇小壁虎,冬日则与落红成阵的秋牡丹(山茶花)再会。一方长石上刻有“揽翠”,醒目,应景。
步道右侧,淙淙水声细。
看灵龙泉,访叠锦台,坐青幛亭,上仙人桥……
传说仙人过桥,引灵龙喷水。今夏,妈妈也曾上仙人桥,果然泉水飞喷。妈妈,是仙人了!一语既出,惹得妈妈呵呵一笑。
灵龙瀑水满而溢,经石龙之嘴飞泻而下,流经仙人桥,纷纷不息。
石桥有青苔,雕纹清晰,神兽也风采依旧。侧身平视,石壁刻描“听瀑”、“灵龙泉”字样,拱道下流水潺潺,倒映蓝天。“凭何处以显灵兮,化东海水永不息”,可谓是景证诗证人证。
水声,鸟鸣,人语,和风而至的桂香,悦目清心。
步碧葳蕤径。四顾,独少了妈妈的笑影。子欲养亲可待,就是我和老妈妈的相守日子。东海之滨的湿热和海腥气,客居的她终究熬不住,等不及桂香时节,就颠颠地逃回川了。
阳光穿过枝缝,斜洒在青石板路上。光影移动处,有了或淡或浓的秋味。
我放慢步子,叠印妈妈走过的足迹,也叠印着千百年来朝圣者的足迹。那一刻,重逢的不单单是秋味,还有悠远的轻时光。
石磴步步高,粉袖盈盈香。
即使活在小我天地的人,灵魂也有奔逸的冲动。纵是觉路迢迢,每一个拾香的莲步,只要慢过了木心的从前慢,或早或晚,总会遇见桂香般的灵魂。
二
天下名山僧占尽,灵山是个例外。
没有佛像,没有僧侣,没有蚊虫鸟族等动物,也没有手持袅袅香烛的香客。保国寺不是香火鼎的福地,而是一所囊括东汉、唐、宋、明、清、民国多个时期木构建筑博物馆。保国寺,无佛像,无僧侣,无香火,道场无。
悬山式山门上,“东来第一山”匾额,由明代宁波籍御史颜鲸所题,一副篆体楹联赫然入目。
跨进山门,就是一片开阔的广场。
古桂遥立,恭迎四方来客。
唐代经幢矗立天王殿前,八边形平面。精美的莲花底盘,须弥座式的幢座,刻有《陀罗尼经》的幢身,于飞檐上覆一带云纹的顶盖,无声地述说盛唐的兴衰。
解甲归田,种半畦翠韭,守一眼清冽之泉,东汉骠骑将军张意和儿子中书郎张齐芳,以耕读自娱的方式,展示另一种活法。让宅建寺,修得静隐之心,又守住了一片净土。
灵山寺,香火鼎盛,历七百余年之久。会昌法难,唐武宗大兴灭佛运动。积毁销骨之下,严令僧尼还俗,大举拆毁寺庙,灵山寺一朝被毁。
唐广明元年(880年),宁波国宁寺僧可恭和尚北上长安,三步一跪拜,诚心感天,沛雨甘霖。唐僖宗李儇因之随喜,敕赐保国寺,还特赐可恭和尚一袭紫色袈裟,准予复寺。
僧磬竹阴晚,佛台花雨寒。虽是国宁寺的从属院,原址再建的保国寺雄丽庄严,香客济济。
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四明山区天台宗传人德贤(则全法师)结茅携众,鸠工庇材,重修保国寺大殿。宋治平元年,朝廷赐大殿“精进院”牌匾。因三连藻井和奇绝的厅堂木构建筑,保国寺遂成四明诸刹之冠。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北梁南刘”之称的中科院院士刘敦桢的督导下,南京工学院研究生戚德耀和两位同学循迹探访,查询《保国寺志》,测绘实物、《寺志》、图片、拓片和碑刻等资料,揭开灵山之中千年古寺的尘封秘史,做出“保国寺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佛教建筑”结论。1961年,保国寺和佛光寺一同评为“国保”,体现孤例实证性的“标本”意义。
我伫立在精进院前,进亦思,退亦思。
每一块木头的搭续,每一个榫卯的巧衔,每一个镂空的雕花,每一根瓜棱柱的选材、拼合与包镶……三个镂空的圆形藻井,十六根瓜棱柱,木头搭木头、盘旋向上、榫卯巧衔的斗拱……凭着稳巧有致的受力构件和能工巧匠的榫卯工艺,不用一钉一铆,就可承托50吨的大雄宝殿,屹立千年。
轻叩四段合瓜棱柱,听音辨虚实,频瞻斗八藻井,感声波风流。
斧丁、錾凿、刨锯和墨斗等匠器的铮鸣,于柱、栱、卬、檐、梁、榫、椽之间流淌,和着黄桧木刨花的清香,幻化出千年前人间木作的繁忙场景。
他们的手,有毫厘千钧之力;他们的眼,有秋毫不放之功。正是那些成千上万的无名匠人,奉鲁班为祖师爷,以专注、精益、创新的工匠精神,借用刨子、曲尺、墨斗、锯子等锻造工具,筑造一座座精美绝伦的建筑艺术品。
是谁,用“无韵”之木和“奇技淫巧”,成就了江南古木建筑的华彩乐章?
建一座寺,保一方安宁,又得益于多少代匠心情怀的笃行之士的代际相传?
保国之寺,并没有拯救唐僖宗李儇的“国”。而那些历次重修保国寺的设计师、督工者、匠人和勤杂人等也被时间之河涤荡得一干二净。历史是难以公正的。
“开河道排洪,筑海塘挡潮”的灵慧和山伯,舍宅为寺的张氏父子,请命复建的德贤……
历史记住了他们,也记住了唐僖宗李儇钦赐的匾额——保国寺。
比之匠人精血,保国寺回赠给后人和历史的更多:奇构巧筑的木结构建筑、整饬严谨的中国佛教建筑美学、崇佛思想与信仰的人文全息。
历史又是相对公正的。
汉代骠骑井完好,保国寺千年屹立。一段生命的痕迹,安住于不老的故物中,就不会湮灭于时光之海。
南北中轴线上,大雄宝殿前(南)有净土池和天王殿,后(北)有观音殿和藏经楼,东有钟楼,西有鼓楼,所有建筑平面铺开,含蓄温蕴,错落有致。
净土池,南宋时期建筑遗物。取佛国净土之意,行太平之缸之用。池中种有四色莲花,游鱼、懒龟悠游其间,一碧涵空映蓝天。
天王殿,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施斗拱,平身斜,简静清幽。
该殿以中国古建筑文化为主题的沙盘模型为主,浮雕人物故事加透雕花卉,介绍历史建制。触摸屏旁,一群幼童,对着古籍图样,从简单的斗拱、雀替、牛腿到六角亭,尝试斗拱与榫卯链接游戏,乐此不疲。
通过陡而通直的长廊,北向有观音殿和藏经阁。
观音殿,又名法堂,清乾隆修建,民国翻新,双重屋檐,介绍宋代大殿的知识,展览一些组块模型。展厅正中,一根“甲子元丰七年”字样的柱梁,清晰可见。
藏经楼,民国建筑,基址高出观音殿7米多,二楼船篷轩式天花最是炫目。一楼U型沉浸式影院。在7台帅映的助力下,360度视觉盛宴,让游客沉浸于全息影像之中,一窥保国寺的前世与今生。
穿长廊,过拱门,一一造访古乐器演示厅、砖雕馆、木作工具展厅,文物展品,品类丰富,一览了然。
闲情人可更上阁楼,敲一记清铜钟,击一杵鼓,看一回飞檐翼角。
翡翠绿的苔长在飞檐上,绒绒如袄,满眼皆绿。
蓄势欲飞的生气和旷古悦耳的钟声,会叫醒千年古刹深眠的梦吗?
翻开宋代李诫的墨宝《营造法式》,撩一眼木结构建筑设计和精品案例,你也会懂得。
从构思、绘图、制作标本、再着手施工,每一个细节都是设计。
卷杀,虾须栱,瓜棱柱,七朱八白,蝉肚绰幕,大小木作……这些美妙的木构遗件,化成一部《营造法式》中一个个美妙的音阶,旋荡着艺术之美和信仰之力,自成绝色。
三
叠锦台,建于清康熙年间。三面峰环,一面开奇,取“天地自然之锦,叠然献于亭前”之意,最宜于游兴未倦的游客回程时暂作休憩。
三五好友,择一方桌,温一壶热茶,听一季花声,候一场雪落……
廊下挑着灯笼,绘着梅兰竹菊。
呼吸之间,递香风细细。有一种情怀,随记忆的片羽,簌簌而下。
在闻思修行的fo道上,老妈妈老而弥坚;于文学式微的窄门中,我用心若镜。
一月明,一风清,落在一杯碧水里。
眼界宽平无限景,个中好处不容参。凭台远眺,宋·袁燮《游灵山》里的诗句,最应景儿。
清芬留晚色。
哗哗作别的,是那些后知后觉的香樟。盈盈而笑的,是心澈意浓的桂花。
钟楼西下,那一丛压枝的梅,越过了黑瓦白墙,暗传千年古寺之秘。
谁又会否认,千古匠人和匠心匠造的保国寺不是我们的精神资粮?
千年古寺,凝聚了多少匠人精血,就嵌进了多少诗意元素和灵魂之“香”。
万家灯火。每一束温润的光下,总有念兹在兹的匠心之魂在跨时空地接应,精神资粮也生生相续而不绝。
这次秋游,我又去了一趟。终于写了下来。算是一种自我交代吧。
刚又做了增删和顺位。算是相对满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