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珠联璧合(散文)
一
去了一趟兰州,好像被兰州拉面拴住了,这几年,离不开兰州“牛拉”了,于是认识了一对做兰州拉面特别出色的姐妹,我成了她们拉面馆的常客。熟悉了,了解了姐妹俩,自觉算是懂得了她们的拉面,看透了她们的心思,突然生出“珠联璧合”的美感。
她俩是兰州乡下人,姐叫“阿紫”,妹叫“阿苏”。合起来叫“紫苏”,有意思吧?紫苏是一种诗意的植物,姐妹俩说,她们住在黄河岸边,到处都是,哪有什么诗意。胶东半岛多紫苏,喜水,泽地洼处,紫苏更艳。夏呈绿意,秋泛深紫,叶片柔毛,形似阔卵,或是浑圆。昨天去吃拉面,看着姐妹俩,我说,真像紫苏色。姐马上会意了,道,我们的脸是因“高反”缺氧而挂了紫红。我说,紫苏花萼如钟,更像你俩,一串玲珑的笑声,真的如驼铃交响,这是她们迎客的笑语。
我想起了汉代枚乘的《七发》中吴客向楚太子描述饮食之美的句子“鲜鲤之鱠,秋黄之苏”,句意是用秋天的紫苏叶搭配生切鲤鱼片食用,是美食之绝配。说到海鲜,阿紫和我唠起了她们来胶东半岛荣成的原因。
十年前,姐妹俩对大海就心怀向往,于是婚后带着各自的丈夫从中川机场飞到了胶东半岛的大水泊机场,从此,被大海拥抱在怀中,不愿离开。原本是凑了点钱过来,只想看看大海,留下海为背景的婚纱摄影,不枉此生。一个人的浪漫,可以做出令人无法想到的事,浪漫,不仅仅是一种生活里的情调了,在她们身上成为了动力,她们也相信浪漫会有人生奇遇,甚至蝶变。阿紫说起这段,心花怒放,为自己当初的浪漫和冲动感到值得和自豪。
姐妹俩和各自的丈夫居然找到了工作的机会,在海边晒海带,租房定居下来。说起晒海带,打这份工的有句自虐的话,“要想老得快,快来荣成晒海带”,烈日之下,时而背朝天,时而脸迎日,不出三日,就会变成典型的非洲人。
年关,海带养殖场的老板拿着“凤凰湖”顶楼60平的房契,塞给阿紫,说,这是一年的工钱。再干一年,楼下一处门市房也给你们,走了的话,余款也没办法结算了,老板说,钱没有,房子有两套。最后的要挟,老板是面带微笑的,阿紫阿苏和丈夫商量,偷着窃喜了一个晚上,没有想到劳动价值在这里这么高贵。人家老板觉得对不起,他们觉得贪了大便宜,从此视老板为亲戚,说,回民与汉族一家亲,真的是珠联璧合,逢年过节,他们还有相聚,共庆一家亲。
阿紫描述那个晚上说,漫天的繁星,颗颗眨着眼睛问候他们,尽管没有数票子的手感体验,可一下子让他们摘到了星星。阿紫说,在她的老家,得几辈子才有的楼房,就这样做了一个“黄粱美梦”,都实现了。她想把与大海的合影挂满新房,可只是个毛坯房,四个人等不得了,连夜开门入户,搭起了地铺,那是一个最令人兴奋的夜晚,从此让他们认识了人与房子的逻辑关系,是这般温暖,那个夜晚,只有用诗意解读,才可以理解夜晚的温柔。
阿紫说,曾经做过文学梦,喜欢那句“孔雀东南飞”,也知道是个笑话,问,为什么孔雀不能西北飞?答曰“西北有高楼”,(这是《古诗十九首》里的句子,曾经是博士论文答辩的一个话题)其实她的老家有的是版筑的土屋,哪有什么高楼。她和阿苏成了孔雀,没有飞到孔雀窝,倒是飞到了凤凰湖,这不是天意?这是天作之合,也是珠联璧合啊。
其实,当初遇到欠薪的事儿也恼火。姐妹俩不能再乱飞了,只能落巢于凤凰湖。那时候的房价还低,幸亏被逼着占了个好巢。老板给他们一大笔“第一桶金”,房子成了他们人生美梦的宝箱,电话告诉老家的亲人,亲人们在第二天举办了远隔千里的“乔迁仪式”,一东一西,珠联璧合,欢声笑语是可以飞越时空的,幸福是可以传递的,无论远近。
现在这爿南北狭长的拉面馆,就是老板用来顶工钱的,当初也是帮了老板个忙,不然老板也得跑路躲债。现在看好这里,真的是寸土寸金。
我说,这也是珠联璧合,原来成就一个人的,是那个蓬勃发展的时代,不然,哪里有孔雀的巢?遇到有良心的老板,来了个等价交换,成全了姐妹俩,也拉住了继续“东南飞”的脚步,再飞就是流浪了,不飞是与凤凰湖有缘。
二
十八张小饭桌,中间一条过道,迎面是一道玻璃拉门,厨间其实就是拉面的表演舞台。阿紫呼阿趋,阿苏呼阿童,我宁可相信那个“趋”是“趣”字,想想他们的名字很好笑,紫苏和童趣,将世间的一些都叫成了诗,喊成了童真童趣。西北的口音,从来都是尖利而高八度,吃着饭,听着他们呼来呼去的声音,仿佛就是一场音乐会,嘴里喝拉面的呼噜噜的声音,是低沉的羯鼓发出的节奏。这真是珠联璧合啊,只是妹夫阿趋长得很超重,是条真正的西北汉子,姐夫阿童则长得和根棍儿差不多,体重约妹夫的一半多点,颠倒了兄弟的比重。阿童是拉面操作手,拉面在他的手中就像挂在一个竹竿上,演的是杂耍,面筋上下翻飞,就像永不熄灭的璀璨烟花,拉好的面滑进滚烫的锅里,还是闪着花样,面花簇簇,水花滚滚,不吃只是看,先饱了这眼福。吃的时候,感觉吃的是面,也是吃的花。姐夫的手艺也不赖,一口汤锅,味道全由他调,手上有两样功夫,不能小视。手抓拉面入碗,不允许多了就掐断,必须将长长的拉面缱绻在碗里,正合适,不多也不少。想找到一根半截面条,难。还有一绝,他亲手调兑的辣子和辣子烫过的牛肉片,马上焕发出鲜嫩,肉片有悦目的鲜红,入口有一股辣酥酥的肉感,就像淋上了奶茶,又像是从重庆火锅里打捞出的麻辣,不忍吞咽,只想在口腔里多玩味一会儿,不然,真的是辜负了这道特殊的味道。外形的差距,并不影响他们兄弟俩的无缝配合,看着做拉面的好,想不出有什么合适的词来形容,还是四个字:珠联璧合。
被美感征服,是一种幸福。我进店并不急于胡乱扒拉几口拉面果腹,每一次观察,都觉得够味。比如,看他们的装束。紫苏头上裹一面花巾,蓝黑的底色,空白处是本来的白色,成暗花朵朵,就像云贵地方的蜡染,显得古朴宿旧,似乎将岁月的本色都裹在了头上。我明白,这种颜色的盖头,表明了姐妹是已婚的女人。从审美的角度看,这种并不鲜艳的颜色,是纯粹的冷色调,若是没有一张好看的脸,年轻的态,一眼看去,人就老了个二三十年。可她们的花巾,素色里裹的是粉嫩,样子俊俏娇丽,素雅里透出韵味,就像捧着一本线装书,打开看的是新页码,还有一股油墨香,且非做旧的效果,而是一本不老的书。花巾将长的发收住,只有几根刘海晃着,姐妹还时不时地用袖子抹一下,生怕影响了手上端着的拉面。两个兄弟一律一色的回民小扣帽,一洁如新。这样的男女搭配,早就超越了“干活不累”的境界,演绎出的是天作之合,就像听一首老歌,想起来了,是《兰花花》,信天游,轻快的调子就像一叶小舟,载着劳动男女的欢愉。就像看一页诗经,想起来了,是《载芟》里的两句,“思媚其妇,有依其士”,意思是,女子温柔而娇媚,小伙子强壮而可靠。载芟是“周颂”里的句子,取材于西北的古代农事,真的是适合他们“拉面人家”的身份啊。能够在这里找到古诗里的画面,让我真的有了一种“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读感。
口味长期受到海鲜的影响,拉面在胶东并未大行其道。为了让胶东人爱上那扯不断的拉面,姐妹俩做了太多的努力。
鲅鱼盖饭,香透盘中米粒,肉香换鱼香,这是紫苏姐妹俩的第一笔杰作,卖的十分好,光外卖就每日五十多份。阿紫给的名字是“鱼米之乡”,看看,鱼米一起,珠联璧合吧。
“鱿鱼吃米”,听这饭的名儿,好像只可观赏,其实咬一口就爱上了。熟米灌进鱿鱼肚里,臌胀得就像快要撑爆了的样子,令人想到弥勒佛的大肚子。米粒添加牛肉末,香溢鱼肚,外层加一道海菜缠裹,就像寿司,迎合了胶东人的口味,又将西北人的创意包裹进去,用心奉献,赢得的不仅仅是收入,还有口碑,在赤山一带,人称“紫苏寿司”。米香、鱼香、肉香,三合一,还有她们姐妹的精致的心思也包裹其中。可以说,这道香饭,做出了紫苏姐妹的灵魂。很多婚宴专门订制,名声也随之大噪。
口味这东西很缥缈,看不见却在舌尖上,抓不住却在唇齿间,“童趣”兄弟想出了奇招,到农户那里订购了两亩地的朝天椒,本来天下辣子出川府,但胶东人总觉得不合口味,兄弟根据客人的意见,逐步改用当地的食材,他们悟出了门道来,胶东半岛受到海洋季风的影响,菜蔬也带着一丝丝的咸味,有鲜度,鲜度是胶东菜的灵魂,不是添加几勺盐巴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所以那种辣子也充满了盐分,这个味道在胶东人的舌尖上一下子就尝出来了。果然,结果胶东辣子热浇出来的牛肉,味道就变了,说不出,但吃得出。所以,如我这样很在乎味道的食客,一进门就必须嚷一声“胶东辣”,两个男人齐声“好喽”,紫苏两个添上淡淡一笑,这顿饭吃起来,马上就不一样了,舒服到骨子里去,出门的时候故意“嗜拉”一声,表示我很满意,只有他们姐妹才知道,我“嗜拉”是辣在嘴里,满意在心里。用不着说几个干瘪的“好”,我想,我这样的表达才对得起这份精工制作。
三
开店不怕大肚汉,再怎么大的食量,吃下两大碗牛肉拉面,也难。这问题曾愁坏了姐妹俩,因为食客剩下半碗拉面,浪费了可惜,她们也觉得心中难受,认为自己做得不合顾客口味。是朋友告诉她们,一碗不饱,两碗吃不了。这么简单的理儿,若是没有一颗想着顾客的心,我以为店主是要窃笑的,吃不吃随你,钱到手了就行了。可姐妹俩好几天睡不着,打破了惯性的再加半碗的思路,居然找到了近在眼前的“盛家火烧”老板,一拍即合,做成了小份火烧,一碗不够,就免费送一两个火烧。盛家火烧是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三百年,面饼香艮,外焦黄,内白亮,早有“盛家火烧不愁卖”的美誉。没想到,火烧遇到牛肉拉面,真是绝配一大碗。手撕火烧,掷饼入汤,或蘸一碟辣子,吃一口拉面,同样的面食,不同的功夫,迥异的味道,所谓丰盛,倒不是摆得满桌满席,而是味道的丰盈。块八毛的火烧,白送,累计下来,紫苏姐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可两个人算了账,卖出去的拉面呈倍增的趋势,小失而大获,权衡下来,没有结论,只有生意兴旺,只有心花怒放。
兰州牛肉拉面和胶东盛家火烧,同属非物质文化遗产,强强联合,味味相投,更是难得的珠联璧合,东西饮食文化的相融,创造出的不仅是新鲜的食欲,还有一种探索的精神。一家牛肉拉面店,能够敢于改变传统,写出一篇“口舌大文章”,真的令我刮目。
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吃紫苏一碗面,用西北与东南交融的口味满足口腹,也算是读了一本无字的书,能够“满腹经纶”(这是紫苏拉面馆的楹联用词)。不然我怎么可以喊出那么文绉绉的词——珠联璧合?
想起当初阿紫阿苏说刚来胶东,人生地不熟的,很孤独。人生因孤独而无趣,从孤独走出,相逢机遇而变得丰满了。时代打破了封闭,孤独的灵魂可以走出笼子,破解孤独和封闭,只有时代的力量。一碗牛肉面,是姐妹俩与客人的对话,她俩还是少言寡语,只有盈盈一笑,但不再像过去那么孤独了,她们的父母都觉得紫苏大变了。这是紫苏姐妹跟我闲聊时谈到的。能够让珠圆使璧润,靠的是磋琢的功夫,璞玉成器,砺糙去粗,经历了多少磨砺的痛啊。紫苏姐妹俩胸前的围巾上印着“青春就是一碗牛肉面”的字样,这是她们的初衷,是她们简单的青春颜色。我真想改一改:珠联璧合让青春出彩。
和阿紫阿苏成了朋友,常被她们的拉面拴住,这个国庆节再去,我从市场买了一个精致的绣品赠给她们的面馆,上面刺绣着“珠联璧合”几个字。
2020年11月5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