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河】再访天柱山(随笔)
再访天柱山
在一个云淡风轻的清晨,我们从江西铅山县河口朝天柱山方向出发,汽车沿着县乡公路拐了一个又一个弯,满眼是山坡淡灰中,点缀鹅黄淡紫色彩,清雅而不失灵动,景致宜人。
车行不到两个小时,就来到天柱山地界,车处于青山绿水怀抱中,犹如一幅散发着浓郁现代文化气息的事物、置身于叠印着质朴典雅又古风悠长的古画。远眺轻烟缭绕的山峰,让你遐想无限,心旷神怡。
乡政府坐落在群山峻岭的一片开阔地,左右新、老两桥,横跨在前方河面上,形成一个交通循环格局,桥下碧水清澈,漾起河底的沙石也翩翩起舞、哗哗流淌,带着山乡鲜为人知的故事流向远方;一些古老建筑于错落有致的新建筑物中,似如在风雨摇曳的历史长河中努力地支撑着现代文明,山乡美景成为天柱山一道诱人的风景线。
再访天柱山,其目的是参与县政协组织赠送铅山竹枝六百首《新篁留韵》新书下乡活动。该书作者杨碧源先生,四年前曾在浆源村筹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铅山连史纸生产,在这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产生竹枝词的创作欲望,他对这里的山山水水和朝夕相处的村民都有深厚的感情。正如词中所说:三年来,他把浆源当成他的第二故乡,筹建生产连史纸离不开乡村干部和村民们的帮助和大力支持。
我们得到乡领导的热情接待。县政协文史办陈主任汇报此行目的,乡领导随后联系中学孔校长前来与作者见面。
我趁机对办公室墙上挂着的字画浏览起来,似乎闻到书香,其中一幅清秀正楷,署名刘纳川书法,看着让人喜欢;这幅书法作品,不但诗韵押得好,字体大小均匀,排列组合得当,显露出隽永而清新。一打听作者乃是位初中学生,练习书法已有几年,小小年纪有此功底,更增进我对他的肯定和赞赏,后生可畏的感情激荡着我。
下午,孔校长引导我们从另外一座新桥经过前往学校,让我想起四年前,送碧源先生进天柱山浆源筹建生产连史纸时的情景,那是一个阴暗得快要下雨的天气,接近中午,当时没有桥,有的学生为了节省时间,不愿走约一里弯路过桥,而是先后从河床涉水,河水变化无常,汎期山洪来临险象环生;因为这条河在学校对面,隔河就是通往佛寨、浆源、紫源等村的村道,往来的中小学生众多,虽然老师们会护送一程,但仍然存在着不安全隐患。
随着时代发展,乡村新建公路修建到了大山里。2011年,投资180万元的新建天柱山中桥,桥长90米,桥宽9米,建成通车后,彻底解决了中小学生安全过河的老大难问题。眼前偌大的文化广场朴素无矫,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新区建设规划稳步发展,凸显得山乡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变化,恍如世外桃源的小山村。这里民风淳朴,路旁绿荫杂密,风吹树摇,送来乡野特有的阵阵馥郁芳香。
碧源先生这是二进天柱山中小学,首次是在浆源筹建连史纸期间,接受校方邀请为学生们讲课,介绍连史纸有关知识,深得师生欢迎。这次重返学校,感慨校园面貌一新,他给师生们带来产生于民间的民谣山歌、源远流长的竹枝词集,相较格律诗要宽松、平仄放宽,更易操作;书中描写范围也很广泛,主要是连史纸生产、村民的生产、生活,名山胜迹、风土文化、民俗风情,更多是山乡的田园风光,词汇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反映当地实实在在的事物,使竹枝词达到连接地气的作用,读着令人感慨。
学校教室里举行县政协文史办赠送书籍仪式。参加仪式活动的有文史办负责人、乡政府领导、校领导及部分师生,碧源先生在仪式上说:当他有意将自己创作的《新篁留韵》送书下乡,县政协领导问他送到哪个地方?他却毫不犹豫地说,送到天柱山乡天柱山中小学。因他曾在浆源工作生活过,在三年多时间里,熟悉天柱山的大自然环境,期间深入乡村生活,终于找到灵感,才有感而发,顺利实现自己创作竹枝词的愿望。
不觉间已到下午三时,离开学校准备返程,天柱峰盛情又要厚待我们,西垂的太阳居然从苍白的云朵里探出头来,慢慢放大它的灿烂光辉,群山之上的白色轻纱缓慢褪去,最后浓缩成缕缕炊烟,在进行最后的吻别;天柱山无论荣与辱,热闹还是冷清,千百年来任凭风吹雨打,仍然云卷云舒,铁血丹心,一柱擎天,坐断东南,无论春夏秋冬,也在这一刻展露出她的容颜。
而今,我还会憧憬再上天柱山,去浆源过跳石、走独木桥,远看逶迤秀丽的群山、近观潺潺流过的溪水,到山里人家,品尝地道的农家饭菜,身处深山天然氧吧,陶醉其中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