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家有“七宝”,幸福快乐(散文)
阅古往今来家庭,凡称得上幸福之家的、名门望族的,无一不具这样“七宝”:家人、家什、家赀,家训、家规、家风,同时还有家教。
缺了哪一宝,家都不会安康和美,也不能长长久久,更谈不上兴旺发达!
人是万物之灵,家人,是家里的宝中之宝;家什、家赀,此二宝属“物质”层面,看得见,摸得着,人人需要,个个喜欢;家训、家规、家风,此三宝属“精神”层面,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相当重要,不可或缺;幸福家庭,能否拥有这六样宝,关键取决于家教这一“宝”!因为良好的家庭教养,是获得一切的不竭源泉。
下面,就让我来叨叨幸福家庭中的这七件宝吧。
宝中之宝:家人
国由千千万万个家组成,没有家,国就无从谈起;家无论大小,如果没了人,又如何谈家?
中国古代的家很大,几个大的家,就能组成一个国;现在我们的国很大,但每个家却很小。
几年前,反诸“鼓励养,人曝涨”的时光,国家发现独生子女政策,同样也是太极端了,于是正式决定放开二胎。
可是,“独一代”年轻人,大多逆反常态,或继续“独生”下去,或信奉“丁克”一个都不生,或到三四十岁也不谈对象,还在一个人玩“独身”。于是,“独二代”就成了新世纪孩子队伍中的主力军。
此乃当代中国亿万家庭的一个最大现实。
现在有许多人家,房子是越来越大,人口却越来越少。一代“独”、二代“独”,已成家里人少的直接原因;父子离居、堂叔不来、姑表不往、亲情淡化,更是“家”里人越来越少的潜在因素。
如何让家人多起来?这个问题相当复杂,解决起来也比较困难。
不少上了年纪的人,对此怪象普遍感到非常茫然。认为四五十年前,物质条件那么贫乏,一对夫妻反而一口气都能生养一大趟,而且没有几家养不活孩子的。
自计划生育“一胎化”后,大多数夫妇只能生一个子女,少数胆子大的人,为了传统“香火”,不惜倾家荡产,拼死拼活,也只能再偷生一两个。
可是,今天生活条件这么好,年轻人怎么一个个的,全都不想养了呢?现在物质财富如此丰盛,怎么生一个孩子,几代人都感到力不从心了呢?这到底是咋回事啊?
许多年轻人会这样说,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养孩子的成本日见其高,如果再生二胎,那真的就压力山大了啊!
有人认为,如果国家能出台倾斜政策,下决心整治各类“猛吸金”市场,大幅度降低新生儿出生、抚养、入托、上学、就医、住房等诸多费用,那么生二胎多胎,或许不是多大的问题。
我以为,生养孩子,既是国家大事,更是家庭要事。家长包括祖辈,首先要改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错误观念。
日前参加聚会,我有幸听到一对年轻夫妇的一番感慨:我们情愿多养一个既能防老,又能爱国的平民子女,也绝不要“清北学霸,亲美叛国”乃至象余茂春那样的辱祖败类!其言辞激昂,令全场人很是振奋。
半生汗血泪,纵子成汉奸。教训太惨痛,国人当警醒!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家里没人不成家,代代独生家不齐。家人不齐国难治,家齐国治天下平。
在此,我想给各类媒体推荐一串广告词:
有了孩子,才有天伦,
有了孩子,才有美满;
有了孩子,才有未来,
有了孩子,才有永续!
这一公益广告,如能天天播放,反复宣传,“不生二胎”的难题,也许就能慢慢化解,家人也许就会慢慢地多起来!
生计二宝:家什、家赀
说了“家人”这宝中之宝后,闲客再来闲聊几句关乎家庭生活大计的二宝:家什和家赀。
何为“家什”?说白了,就是我们家中的各种日用品,这是家人日常生活的必须。
何为“家赀”?家赀同“家资”,涵盖家产、家业,包括家人衣食住行、生产生活、兴家旺族和有备无患的所有资产。
静观当下众多家庭,在感叹现在家庭物用丰厚的同时,在感慨许多治家有方人家的同时,如果我们再细致地分析一下家什、家赀现状,那就休怪我要多嘴管闲事了——请让我在“鸡蛋清里”,随意挑几根“骨头”说道说道吧:
——老年人情系旧物。许多上了年纪的人,他们从物质匮乏年代一路走来,对多年不用的老旧物件,一直钟情未减。虽搬家数次,但往日的锅碗瓢盆、衣帽鞋袜、床橱箱柜等坛坛罐罐,就是不忍放弃,弄得偌大的家里,总是拥挤不堪,物满为患。走进里边的房间,就象进入一个废品收藏室,脚都插不进,身也转不动。
——年轻人过分时尚。时尚是年轻人的专利,有的花钱从不心疼,诸如冰箱、彩电、洗衣机等等用品,不大不买,不洋不买,不贵不买。凡是看到、听到、想到的东西,心一动就要买,有的人三天两头都要网购拿快递。衣服没有上百套,鞋子没有八十双,好像心里就不大舒服。
这些年轻人的任性狂购,从表面看,是拉动了“内需”,增加了GDP,但许多东西实际也用不了几次,有的甚至一次都没用过。如果家里再不收拾打理,也会弄得偌大的房间里琳琅满目、眼花缭乱,就象走进了一个新品零售店。
无论是老年人依恋旧物,还是年轻人贪购新品,他们都忽视了“空间也是财富”这一家的生计观。对此,我真想专门写一篇文章,分享一下我的认识!
——房车家赀求多多。在家庭生计上,购房买车两大用项,只要适当,也无可厚非。但我发现,现在有部分家庭,一味攀比跟风,有的为了投资,有的为了投机,有的为了挣面子,哪怕借贷巨款,也要天南海北的多处购房;有的人退休了,还在与年轻人比高低,老少两代争着买轿车。
讲个刚发生的小故事。我的一位老友,半个月前,找我直诉苦,他说八年前,女儿、女婿分别在上海、南通各自开了一家公司;他和老伴退休五年来,又各自在外地找了个挣钱的新岗位,一家人常年各奔东西。今年中秋节,他约定全家四口,必须全部回老家团圆。
中秋节那天早上,他们每个人开着自己的专车往家赶,哪知道无巧不成书,四辆车全部堵在路上长达二十个小时!中秋节他家四口,只能在车上过,在视频里团圆,家里的三层大别墅,只有一个抱着宠物狗、带着小外孙的保姆在看着……
看着他那一脸的疲惫,我也没同情,直接反问他:“你们老两口这样又是何苦呢?都六十几岁了,退休金又不少,女儿女婿又那么能挣钱,为什么两代夫妇都要在财富道上一路狂奔呢?”
他的回答让我又吃了一惊:“老弟有所不知啊!这几年我们在上海、杭州和三亚又买了三个大套,还有一大笔贷款要还呢!”
我也不顾他的情面再问他:“你们囤这么多房子真的有意思吗?为什么国家控制房价这么难?为什么大学生就业这么难?为什么国家扶贫这么吃力?天下只有一个便宜,恐怕都让你们一家讨去了!”
接着他问我怎么办?我给他出了个“馊主意”,要他先将早年在北京买的房子先卖掉,把银行贷款全还掉,老两口赶紧早点回来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吧!
昨天他微信告诉我:“向您报告,我们已经卖掉一处房子了,还有一套快要谈成,……争取元旦前后老两口回家!”
我回他:“这就对了,欢迎归来,到时我为您俩接风庆贺!”
走正道充盈家赀,守法纪振兴家业,永远是家里的大事正事。家里的老年人,可以不认老,但一定要服老,要用心传好接力棒,精心培养接班人,家庭的希望,必须定格在年轻人身上。
退休了的老同志,不是不可以开公司,不是不可以办实业,不是不可以挣钱。
如果象任正非、钟南山那样,为了民族企业的腾飞,为了人民生活的安康,不要说七八十岁,如总是精神抖擞的,就是干到一百岁,我也要为您点赞!
反之,老同志若不顾身心健康,还在没早没晚地奔波,还在与年轻人挣岗位抢财富,还在为儿孙多留百万金亦或千万金去拼死拼活,那就真的大为不必了!
自古以来,会过日子的人家,都深知这两句话的滋味——柴米油盐酱醋茶,最是人间烟火气;家底殷实了,是否还可以追求高雅一点的生活——琴棋书画诗歌花,人生四韵七大雅呢?
物以稀为贵,过分就累赘;
宝物不在多,重在用之度。
吉祥三宝:家训、家规、家风
家里有了“人、财、物”三宝,物质生活有所保障,这是每个家庭所必须的。但是,在物欲横流的当下,若要家人和谐和睦、家庭永久幸福,家族长盛不衰,还必须要有智慧的家训、长效的家规和优良的家风这吉祥三宝!
回望过去,有识之士早已发现一个喜忧参半的现象,他们概括为——当今家庭,啥都不缺,只是缺德!此话不太好听,但是一语中的,切中时弊。
家训、家规、家风,相互联系,互为因果,是构成家庭美德的基本要素。能够趋吉避凶的“吉祥三宝”,目前在少数人家,仍然比较完整周全;有的人家,还能看到一些痕迹;但在许多人家,却早已不见了踪影。
有无家族文化之“三宝”,是家庭能否幸福的根本所在,与房子大小、金钱多少没有太大的关系!
家训,是各家族祖上几辈生活的智慧总结,是对家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深切感悟,是训诲子孙后代守正做人的道德规范。家训,不仅是各个家族家谱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分。
智慧的家训,对家庭每个人修身齐家、立业报国、光宗耀祖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家训有不少,比如曾国藩家训、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等,这都是名门望族兴盛至今的传家宝,已成中国乃至世界许多家庭共享的文化滋养。
家规,古时也叫“家法”。家规,是一个家族所传承下来的规范教育后代子孙必须遵循的规矩。党有党纪,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家训,多为家族“德治”层面,重在确立人生志向,引领奋斗方向,如有家人背离了家训,不仅自己吃苦受难,一般还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家规,多为家庭“法治”层面,重在规范家人言行举止,养成良好习惯,如孩子违反了家规,一般都会受到家长修理的。
家庭没有家规,家人难以成人。人不成人,很难入流社会;没有教养,学历越高,才气越大,对社会的危害反而越甚。这就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通犯罪多、警察多、监狱多的源头所在。
家风,也称门风。家风是一个家庭乃至整个家族,历经多少代所形成的传统风尚,包括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家庭共认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比如孝悌忠信、勤俭节约、勤劳致富、助人为乐等等。
多久年来,家训、家规和优秀的家风,之所以在许多家庭,或形同虚设,或完全失传,总体原因是在过去超过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华传统文化屡遭浩劫,金钱拜物教日益风行,人们价值观普遍西化,以自我为中心,唯我至上的思想日益抬头等等。于是,孝悌失序、数典忘祖、忤逆叛道、违背伦常、自私自利等现象,自然就有了很大的市场。
令人可喜的是,自我党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加快,特别是习近平主席一次次发出伟大号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家规家风家庭建设,在古老文明的神州大地上,正在蔚然成风。
现如今,只要留心,我们在学校、社区、媒体里,就到处可以听到、看到“讲家训、立家规、树家风”的声音和标识。可以相信,家训家规和优秀家风,很快就能回归我们幸福的家中!
三宝”回家,指日可待!
“三宝”回家,吉祥康泰!
育宝之宝:家教
一个家庭,离不开齐整的家人这一宝中之宝,因为这是幸福家庭的前提;离不开足够的家什、家赀二宝,因为这是幸福家庭的保障;离不开良善的家训、家规和家风这吉祥三宝,因为这是幸福家庭的灵魂。
然而,幸福家庭所拥有的一切一切,都离不开一个育宝之宝——成功家教,或叫生宝之源——家庭教育,因为这才是幸福家庭的大根大本!
——家庭教育极端重要
俗话说得好,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扣好孩子人生的第一个纽扣,应成为家庭这所学校“校长”和“老师”的首要责任!
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我们的孩子极易成为这样的人:
或者一开始就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导致下面的纽扣扣得再好,也必将是错上加错;
或者孩子长大后,压根儿就不知道如何扣纽扣,终成啃老一族;
或者孩子的一生,干脆就不想扣纽扣,终成家庭和社会之危害!
——走出家庭教育误区
不少有识之士发现,由于优秀传统育人文化的长期失传,加之现代教育价值观念的西化扭曲,家长与教师,大家似乎只关心一件事,就是孩子能考多少分,能考一个什么样的好学校。致使当今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误区。可概括如下几点:
一是错把花钱补课当家教。在与亲友的多次交流中,不经意间,我曾反复问过“你们在家教上有什么好办法吗?”没想到,有孩子上学的家庭,回答我问题的结果,却是惊人的相似!一开始他们都会这样说:有什办法呢?考试分数不高能行吗?接着就会说:现在的老师太绝了,课上不讲重点,逼着你一次次地掏钱,一次次的送孩子去补课;最后都是牢骚满腹、苦不堪言相!
物以稀为贵,过分就累赘;
宝物不在多,重在用之度。
有了孩子,才有天伦,
有了孩子,才有美满;
有了孩子,才有未来,
有了孩子,才有永续!
家训、家规、家风,相互联系,互为因果,是构成家庭美德的基本要素。能够趋吉避凶的“吉祥三宝”,目前在少数人家,仍然比较完整周全;有的人家,还能看到一些痕迹;但在许多人家,却早已不见了踪影。 有无家族文化之“三宝”,是家庭能否幸福的根本所在,与房子大小、金钱多少没有太大的关系!
智慧的家训,对家庭每个人修身齐家、立业报国、光宗耀祖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家训有不少,比如曾国藩家训、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等,这都是名门望族兴盛至今的传家宝,已成中国乃至世界许多家庭共享的文化滋养。
家训,多为家族“德治”层面,重在确立人生志向,引领奋斗方向,如有家人背离了家训,不仅自己吃苦受难,一般还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家规,多为家庭“法治”层面,重在规范家人言行举止,养成良好习惯,如孩子违反了家规,一般都会受到家长修理的。
家庭没有家规,家人难以成人。人不成人,很难入流社会;没有教养,学历越高,才气越大,对社会的危害反而越甚。这就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通犯罪多、警察多、监狱多的源头所在。
然而,幸福家庭所拥有的一切一切,都离不开一个育宝之宝——成功家教,或叫生宝之源——家庭教育,因为这才是幸福家庭的大根大本!
俗话说得好,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扣好孩子人生的第一个纽扣,应成为家庭这所学校“校长”和“老师”的首要责任!
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我们的孩子极易成为这样的人:
或者一开始就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导致下面的纽扣扣得再好,也必将是错上加错;
或者孩子长大后,压根儿就不知道如何扣纽扣,终成啃老一族;
或者孩子的一生,干脆就不想扣纽扣,终成家庭和社会之危害!
我们都会说“百善孝为先”这句话,但当下又有多少家人真正深究其意、遵循其道呢?
孝道,是我们做人一辈子要做的功课。《孝经》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就是说,不爱自己的父母而爱别人,是违背基本伦理的;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是违背基本礼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