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心】月光菩提【散文】
一
浓浓淡淡泼墨似的浮云堆积在天空,如同一把把撑开的巨伞,将夏日午后烈火般灼热的阳光,遮了个严严实实。三贝码头上,海风吹送,凉爽又舒适。
游船在大海上摇篮般缓缓行进。透过弦窗,与腰齐平的海面微波轻荡,我们乘坐的游船,化作一条欢快的鱼儿,在大海里畅游。这让我不禁想到了人类生命的初始状态――尚未出生,我们就凭借本能,在母亲的子宫里游泳。
抵达月岛时,时间尚早。安排好住宿,是自由活动。唐山国际旅游岛由月岛,菩提岛和祥云岛三个岛屿组成。月岛因其在空中俯瞰,状如弯月而得名,又因其海边水清、沙细、滩浅,特别适宜人们在夏季洗海澡、泡温泉,而倍受游人青睐。
傍晚的月岛是喧嚣的。橘红色的落日余晖漫洒在海面上,点点金光让人眼花缭乱。沙滩上嬉戏的人群,酒店内外此起彼伏的喧哗声、敬酒声,以及酒店外音响里传出的卡拉OK声,一浪高过一浪,将大海的波涛声牢牢压进夜的深处,成为这帧海景图画里被忽略的底色。
夜半时分,当整个世界都进入梦乡,一切被切换到静音模式,轻推开窗,深吸一口气,便会感觉到有一股股淡淡的海的咸腥味,夹杂着一丝丝若有若无的海的轻微呼吸声,被海风一波一波推送到身边,一点一点,直至逐渐包裹了全身。如同母亲的手臂,轻轻的,温柔的环抱着每一个她所疼惜的儿女。
在大海眼里,我们人类,原本就是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
二
我对菩提岛的喜爱,从20多年前海岛尚未开发之时便已开始。那时的菩提岛,还四顾茫茫,满目苍凉。一人多高的茅草与芦苇以及各种杂树纠缠生长在一起,像极了蒲松龄笔下《聊斋志异》里狐仙出没的荒郊野外。但是,那种菩提岛所特有的安静、朴素与原生态,确是他处所无可比拟的。自此,对菩提岛的牵念与喜爱,便从心底滋生蔓延,不可抑制,无从止息。
自那之后,每隔四五年,我便会寻一恰当时间,再访菩提岛。
日本茶道有“一期一会”的说法,意思是说,每一次相会都无法重来,都是一辈子只有一次的相会,世当珍惜。我与菩提岛的每一次相会,便都充盈着这种“一期一会”禅的况味。
每当我的脚步迈出船仓,踏向菩提岛的坚实土地,那种与心心念念的老友重逢后的欣喜与感动,都如同敲击海岸的波涛般,一浪接着一浪,无法止歇。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禅师的一段公案与这四句偈子,是一直让我萦绕于怀的难忘记忆。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也让我对“菩提”二字,留下了抹不去的美好印象。菩提树成为我脑海里高高在上的精神象征:不辩,不争,布道,行善,修行。
漫步于菩提岛的苍茫草木间,我会用怜惜的目光,一一抚遍目光所及的每一株植物,每一片天空。我的目光是一条可以无限延伸的手臂,我用我充满温情的手臂,轻轻触摸着菩提岛的每一寸肌肤;我用无声地行走与沉默,表达着我对菩提岛的浓浓深情。走着走着,我的身体仿佛也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轻,我似乎将自己幻化成了一团薄薄的白雾,飘飞在草木上空,一缕微风吹过,我即刻飞散在了天地间,与菩提岛的天空,大地,杂树,菩提林,空气融为了一体,柔软,缠绵,轻灵。
我们来此世间,其实就是一种悟道和修行。每一种经历,每一次遇见,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都是为度化我们身心而精心准备的教程。面对人世间的种种遭遇与考验,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勇敢面对,接受现实,静下心来坦然处理,事过之后欣然放下,对所有事情,都坚持尽人事,听天命,不强求,让一切随缘,也便是懂得了人生的大智慧。
沿着弯弯曲曲、曲折迂回的木栈道,沿路欣赏层层叠叠、繁茂葳蕤的原始植被,穿过随风舞动缀满了菩提子的菩提树林,走到潮音寺外那棵古老的千年菩提树下,我忽然生出一种想要化做菩提岛上,菩提树旁,哪怕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花小草的冲动。就这样隐没在鱼虫花鸟的众生之中,冬听海浪拍岸,夏听鸟啼蝉鸣。每一种天籁,都是不同的诵经和布道;每一季枯荣,都是经历的一世又一世修行。
佛陀能够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我也可以在菩提林中闻法听经。当月亮的清辉照彻大地,遍洒人间,我愿意打坐在菩提树下,在心里轻轻说一声“月光菩提”,与自己听。
好文章欢迎来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