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祭拜路遥(随笔)
也许,千里迢迢专程去祭拜路遥的人很多。但,傍晚时分还冒雨盘坐在路遥墓前聊文学聊人生的人,你定然觉得这个人已不仅是单纯的狂热,而是一个十足的“疯子”。对,我就是那个“疯子”。
第一次接触路遥的作品,是1980年代因广播剧《人生》的热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强烈地震撼着我青春萌动的心灵。后来,小说被改编拍摄成同名电影《人生》。影片围绕高加林这个在新旧交替时期的当代农民的命运,反映了他所处环境的各种复杂矛盾,展现了对当时社会各种思想的深刻思考。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这部电影,班会还就此展开了一次人生观的大讨论。大学毕业后,当我读到《平凡的世界》时,心灵受到更加强烈的冲击与感染,泪水几次浸湿我的枕巾和那淡黄的书页。那时,我就有一个心愿:那就是一定要去延安看看,一定要去路遥生活过的地方看看。
三十多年来,陕北之行的梦一直在我脑海萦绕。让我一次次梦到延安、梦到陕北。无数次和高加林在一起、和孙少平在一起,无数次遥想路遥笔下那片充满悲情的黄土地。去陕北,踏访人生的轨迹,已成为一种夙愿。
5月初,有幸去延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我怀着最崇高的敬意,耳闻目染曾经在这里发生的惊天动地的种种奇迹:宝塔山高,延水流长,风云际会,千古延安!一天的培训课程和现场教学下来,身体倍感疲劳。不想错过祭拜路遥的机会。晚餐时,我与室友商量要不要去延安大学看看,随便去拜谒一下路遥墓。不想建议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几位同行者的热烈响应。
乘车赶到延安大学校门口时,暮色熹微,薄雾笼罩着这个朝气蓬勃的大学校园。虽然,事先做了一些攻略。但,真正进入延大校园之后,还是找不到具体方向。连续询问过几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他们也说不出一个具体方位。最终,遇到一位年龄较长老师模样的人,他详细地告诉我们需要经过几个路口,从那个路口上山。
不知不觉间,下起了毛毛雨。是否继续登山?在大家的犹豫不决中,我率先走到了队伍的最前面。偌大的校园已经很少有人走动,上山的路口更是冷冷清清。没有找到上山的水泥路,我们只能顺着一条土路上山,土路仅一尺宽,且坑坑洼洼。土路两旁,一旁是陡峭的山崖,一旁是还未全部抽枝的树木,一行人互相提醒着“小心”。提心吊胆地走了约莫七八分钟,便绕到了老师说的那条水泥路上。不一会儿,就看到了“文汇山”三个字的石碑。我知道,我们离路遥的墓地不远了。
路遥一生喜欢清静,在到达墓冢前,我们停止了喧哗和议论。继续攀行,一座被推平的山头出现了,这就是路遥安眠的地方。一块平平整整的开阔之地,显得庄重肃穆,刻有“路遥之墓”的黑色大理石墓碑被鲜花簇拥着,墓碑基座摆满了不同牌子的香烟。一尊路遥半身汉白玉石雕像,神情平静而坚毅,目光透过黑色的宽边眼镜,在夜色里更加凸显出他那深邃的眼神。顺着他目光的方向望去,是星星点点的天空、披满翠绿的山峦、华灯初上的延安大学、霓虹闪烁的喧哗都市。
雕像背后是一面高大的石壁,上面刻着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名言。我在雕像前深深地三鞠躬,环绕墓冢三圈,以表达对先生的敬意和景仰。没有墓志铭,更没有精雕细刻的装饰,与圆形的石墓一样,一切都简朴得令人难以想象。面对着我学生时代文学上的膜拜英雄、生活上的精神导师,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敬仰与悲悯、骄傲与遗憾、欣慰与惋惜等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难以理出个头绪。于是,我们干脆在墓冢旁四组石桌石凳间选了离路遥先生最近的两张坐下,对着两棵路遥先生生前喜欢的白皮松,默默地说出了许多埋藏在心心底想对路遥说的话。
联想几天来大巴在数不清的山梁间、川道里奔腾,忽隐忽现,驰向黄土高原无尽的苍茫。路遥生于斯长于斯,荒凉贫瘠的的黄土地伴随着他苦难的童年,塑造了他坚韧执著的个性。虽然,他走出了陕北。但,他时刻牵挂着生他养他的黄土地,最终叶落归根。从精神上他始终与家乡、与平民百姓保持着无法抽离的血肉情感,展现出社会底层民众的精神世界和奋斗历程,以此激励人们走出困境,这也是路遥受到数以亿计普通人尊敬和崇拜的主要原因。
思绪一直沉浸在《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为路遥辉煌而短暂的一生扼腕叹息。他凭着《人生》一举成名,《人生》影响了一代青年,开启了一代青年对人生的思考,它甚至被清华大学列为赠予新生的励志书。《人生》不仅给我们展现了主人公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更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透彻的认识、更明确的方向。人生的不可预测,人生的无数选择,人生的美好爱情,人生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奇妙的人生海洋,让无数人如同风雨中的孤舟,摇摇摆摆,起起伏伏。
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更是以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化,它跨越十年的时间,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变革时代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它更是一部人生指导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更加珍惜生活、热爱生活、追求梦想。它告诉平凡的我们,无论遭遇怎么样的挫折,一定要面向阳光,充满希望,怀揣梦想,在平凡的世界里,创造不平凡的人生。也许,这才是人生的根。
他不计荣辱,在苦难的人生里,在平凡的世界里,甘当文学的“苦行僧”。他饱蘸生命的热血,书写黄土地上的故事,让无数读者开卷有益,无愧于一位“精神导师”。他以初恋的激情和宗教般的意志投身文学,用生命和热血换来文学作品的美丽绽放。他将一生献给了他挚爱的文学创作事业,他的作品呈现了一个时代的召唤,一代人的向往和心灵慰藉。他的文学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创作,是一种对宗教般虔诚的精神崇拜,是一种艰苦岁月里人格魅力的感召和升华。他是一盏高悬的精神明灯,支撑和滋润着心田的最后一方净土。岁月更迭,人生如寄。但,路遥的作品及其不朽的精神将永作传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直面困苦,奋勇向前。
钟爱先生的文字,不仅仅是因为它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更由于与人物内心的共鸣。回乡务农、参加高考、怀揣文学梦想,为养家糊口日夜奔波……置身现实世界,仿佛身边就有小说人物的影子。恍然间,孙少平就在洪山广场边角揽活儿,他那棱角分明的青春脸庞,写满民工汉子的刚毅与坚强。还有心地善良的刘巧珍,亭亭玉立在晴川桥头,翘首等待她的意中人,清纯的眸子在夕阳里顾盼生辉……这些经大师精心雕琢的艺术形象,永远都不过时,永远都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跟孙少平一样,我也只是平凡世界里的一员。几天之后,我仍将返回自己的工作岗位,为生计奔波。在震撼感动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触动心灵的反思。想到路遥朴素的人生,想到浑厚的黄土地,想到平凡世界里的不平凡,内心一下子变得释然。
纪念路遥,祭拜路遥,正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前行。从这个意义上说,路遥还活着,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