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西行日记(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西行日记(散文)


作者:乡音 布衣,319.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111发表时间:2020-11-24 18:47:02

近几日,有幸赴北岳庙、云冈石窟、响堂山石窟等文化宝库去考察学习。一路上,时时感受中华文明之博大,中华文脉之深厚,因每日将所感记之,以志不忘。
  
   11月18日,小雨
   时维庚子,序属孟冬,杨叶落而柳叶黄,国槐枯而枫叶红。研学党史,访西柏坡感党性之坚;探究历史,谒北岳庙觉文脉之厚。
   是日也,雨纷纷兮迷离,雾濛濛兮欲仙。北岳重地,古沐皇恩。雨打尘埃兮气清,庙貌俨然兮增色。庙门重重,嘉靖年所建;正殿凛凛,北魏朝已存。庙门重重,内外苍松翠柏挺拔;大殿巍巍,表里唐碑宋刻俊秀。庙宇宏阔兮映昔日之盛,祀典有制兮载君王之思。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感苍天之厚德;繁荣昌盛,国富民强,念厚土之恩。唐宗宋祖,厚德载物而代有明君;明祖清帝,修文习武然后继乏人。古往今来,得民心者得天下。抚今追昔,冀神灵者有几何?
   幢幢碑刻,阅名臣文彩飞扬;字字珠玑,读墨客豪情毕现。忽见祈雪之碑,世所少见;又睹真宗祭文,君心可知。文越千载而愈厚,史过百代而留痕。文以载道,史以鉴治,北岳之行实不虚。
   行匆匆不及细观,时长长来日再见。
  
   11月20日,晴
   冬日的燕赵大地,寒山瘦水。
   高速上,目力所及,草枯木裸,人烟稀少,略显空旷。
   这里有群山连绵,昨日的小雪未曾全部覆盖,远远望去,别有一番景致。
   此处山势与别处不同,不似泰山般孤峰突起直插云天,不似会稽山灵巧俊秀郁郁葱葱,亦不似云贵高原白雪覆盖空气稀薄。
   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苍凉。苍凉之感,还来自从遥远的国度传来的北魏拓荒者的马蹄声。
   云岗石窟里的造像,高者近二十米,小者也就几厘米。这些大大小小的造像,无法数清,大概有几千尊。
   造像虽多,但无不栩栩如生,千姿百态,或慈眉善目,或静观人世,均有独特的民族特色。造像周边的龙饰、座骑、云纹等,均精工雕刻,风格与中原地区不同。
   同行者的感觉,只有两个字:震撼。
   余秋雨先生在这里留痕:中华文明从这里走向盛唐。
   其实,北魏王朝是兴盛的,要不然为何在云中为都近百年,又迁往洛阳。
   那一座座石佛,仿佛在向我们诉说北魏的兴盛。
   那些瓦当、那些柱础,好像告诉我们北魏的兴盛。
   那些塔寺、那些兵马俑,透露了北魏的兴盛。
   那纹饰、那刻工,那气魄、那胸怀……
   中华文明在这里融合,创造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我们见到的,是一个王朝远去的背影,他留给了后世无尽的遐想。
  
   11月21日,小雪
   没去过草原,就别说你知晓草原的辽阔;没到过沙漠,就别说你了解沙漠的性格;没见过石窟造像,就别说你懂得中华文明。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丰厚,文化灿烂。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陆上,条条河流如条条血脉,滋养着沿河而居的人民,繁衍生息而人口广布,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让世界刮目,令后人景仰。
   昨日大同一探,震撼于云岗石窟造像之壮观和精美,感叹于博物馆藏文物之品质和气度,沉醉于历史文化之底蕴和丰厚。
   大同为边关重镇,商贸繁荣,各民族在这里碰撞、交融。尤以北魏建都此地后,盛极一时,成全了鲜卑族与汉民族的融合。
   且不说孝文帝汉化改革迎来中兴,也不说拓跋宏御驾南征,单是这百年间留下的石窟造像,就让人叹为观止。
   当我们还惊诧于辽代善化寺正殿的大气和雄浑,当我们还遗憾于未观瞻华严寺建筑的精致和巧妙的时候,时间在滴滴答答永不停步。迷恋和回味中,我们走向下一站。
   邯郸学步、毛遂自荐、围魏救赵、廉颇蔺相如等典故,曹魏与邺城、北齐与东魏,邯郸地区历史遗迹等等,向我们介绍的,是我们老家山东临朐的窦经理。他一路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对河北、山西一带历史文化颇为熟知。
   如今,年轻人除了从事历史或与之相关的工作外,喜欢研究历史的不多,而从商者研究历史的更少。我们真幸运,碰上一个年轻的从商的历史研究爱好者。傅老师为他点赞,我们当然跟上。还想再说一遍,他是临朐人。
   宫馆长等跟窦经理交流甚欢,不觉已到一处山下——响堂山。听窦经理讲,响堂山石窟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山下望去,主峰高耸,挺拔险峻。因邯郸地平,仅此一峰,更显高峻。如在山西,当另作别论。
   远处,山上白雪莽莽,一派北国风光。近处,白雪与绿叶、黄叶、红叶,互为点缀,相映成趣。雪和花草间,雕刻的顽童活泼逼真,或玩或乐,颇引人注目。
   走在山路上,松树上的雪正在融化,偶有一滴滴到脖子上,冰凉。观其积雪厚度,约二公分左右,与许老师探讨,应是后半夜所下吧。
   山麓有一塔,移步前膽,为宋时所建。塔为青石建,九层,每层都有小窗。塔身八棱,塔顶二层己圮,不会是风吹的,也不会是雨打的吧,不知道谁研究过。
   这是2020年邯郸的第一场雪,我们去的时间还比较早,不知外地还是本地的游客,在我们后面陆续登山,不知是想看山上雪景,还是因为山上文化。越向上走,石窟越近,行至山腰,“响堂山石窟”几个大字已清淅可见,石窟容貌已观其外形。循石级而上,很快到达石窑,老者已气喘吁吁,山虽不高,但山势陡峭之故。
   山上石碑数通,明清居多。石窟数个,体量不比云岗,造像亦无高大者,但做工之精致,特色之鲜明,竟毫不逊色。据介绍,此地造像为云岗向洛阳过渡期的风格,朴实敦厚,简练大气。
   我对造像文化一窍不通,幸同行张主任、宫馆长等一路介绍、讲解,才略知一二。知其美,不知如何描述其美,知其气度,不知如何表达其雄浑。以我的认知,此处造像有马上民族彪悍、粗犷之感,而云岗造像比之多了一些细腻、精致。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他是一本厚厚的书籍,随便翻开一页,就足够你用一生去研究。
   由此想到,太原起兵的李渊父子,与鲜卑族有没有联系呢?我没有答案。
   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我们的现在就是明天的历史。让我们延续历史,为我们的历史更丰厚增添一点什么吧。
  

共 240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西行日记》,是一篇游记性散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作者在北岳庙、云冈石窟、响堂山石窟等文化宝库考察学习的过程中,时时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中华文脉的深厚,将每日所看到的壮美景象和心灵感悟,用文字详细的记录了下来。中国地大物博,历史丰厚,文化灿烂,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这些名胜古迹表明,中华文明曾在这里融合发展,创造了一个个伟大的时代。那一个个王朝远去的背影,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遐想,让世界刮目,令后人景仰。另外,作者见到的北国风光,白雪莽莽,山舞银蛇,空旷苍凉,也很引人注目,震撼心灵。这篇散文逻辑结构非常好,谈古论今,边叙边议,语言生动,想象力丰富,用美丽的文字,写出了美好的情怀。特别是对景物和古迹的描写细致入微,介绍详细,如数家珍,仿佛带领读者亲身游览了一番。在文章结尾处,作者把内心的感悟和赞叹,以及体验出的妙趣化为文字,前呼后应,画龙点睛,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打动了读者的心灵,让人产生了共鸣,足见作者的创作功底。问候冬安!热情推荐文友共赏。【编辑:安平静好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20-11-24 18:48:14
  拜读佳作,问候老师!
2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20-11-24 18:49:16
  欢迎老师投稿柳岸花明社团!
   祝福写作快乐,万事如意。
   期待佳作再次绽放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回复2 楼        文友:乡音        2020-11-24 19:08:43
  谢谢!
3 楼        文友:乡音        2020-11-30 20:24:57
  第一天考察学习的西柏坡革命纪念馆,所见所感是一首诗,因此没发表在一起。
  
  
  
   近百年前
   一个声音从高处传来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这声音
   高亢而嘹亮
   这声音
   纯真而坚定
   这声音
   虽显稚嫩却震耳
  
   这声音
   太具穿透力
   从湖南响到北京、响到天津、响到上海……
   传遍全中国
   这声音
   太响亮了
   刺激统治阶级的步履
   竟有些蹒跚
   这声音
   太清脆了
   沉睡中的中国人
   竟醒了过来
  
   这声音
   在延安上空萦绕
   那窑洞里的思考哟
   如此缜密又深谋远虑
   论持久战
   让侵华日军心惊
   依靠人民
   让日军陷入汪洋大海
   宣告了他们的末路
  
   这声音
   在西柏坡山水间激荡
   那共和国的创建者哟
   信念愈加坚定
   他们的指挥出神入化
   他们的意志无比顽强
   那些为了人民的战争
   让蒋家王朝覆灭
   新中国
   从这声音里走来
  
   这声音
   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声音
   他穿越时空而历久弥新
   在二十一世纪的天空
   回响
   这声音
   激励一代代共产党人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
   奋勇向前
   永不懈怠
  
  
   ——观西柏坡红色基地有感
4 楼        文友:乡音        2020-12-04 10:50:04
  前几天,听余秋雨老师讲魏晋南北朝,知道了李渊和李世民的的母亲都是鲜卑族人。而且余秋雨老师在云冈石窟的印记是:中国从这里走向盛唐,是我记错了。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