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金水沟古道及合阳的干线交通(散文)

编辑推荐 【家园】金水沟古道及合阳的干线交通(散文)


作者:梁旺俊 白丁,17.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03发表时间:2020-11-25 10:45:35

说到合阳的交通,绕不开那个线条粗犷的金水沟。小时候,我生活在金水沟沿岸的一个村庄。那村子叫南渠西,是个很特别的村子,有3条巷子,不到200户人家,村子东边是金水沟的主干,南边和北边分别是金水沟的支岔,这种三面环沟的地理形势,使村人的生产生活多有不便。
   八九岁时,恰逢1960年代的饥荒,外爷去了舅舅工作的地方,为的是省点口粮。冬天的时候,我常跟着邻居去县城买些萝卜之类,当我背着布袋回到家时,外婆总是高兴地说我能指望上了,邻居也说,还是儿子娃硬邦。
   从那时起,我就熟悉了去县城的路径,也熟悉了县城的街巷。三六九县城逢集,路上的人络绎不绝,10多岁时我能在村庄与县城之间独来独往。
   那是1962年春天的一个上午,阳光很好,我要为家里找些野菜,这是个很难的事儿,我想起了县城南边那个叫南庄头村边有片苜蓿地,有个大个子瘦老头在看守。
   苜蓿地就在沟谷的边缘,我潜伏在一处观察,老头在田间转了一圈,觉得四野无人,躺在地上晒起了暖暖,不一会儿好像有些迷糊。这时我匍匐在地上行动起来,弄了好大一会儿,我有些得意,没想到他发现了有人,一边喊一边朝我撵了过来。我在离路口不远的地方,为的是逃离方便,虽然人小,腿脚比他利索许多。
   我的那种行为只限于那个特殊时期,所偷窃的也只限于麦叶、苜蓿之类能够充饥的东西。有个成语叫贼眉鼠眼,我不想把它和我的行为联系起来,但我在干那些事的时候,神态确是那般的模样。
   狭长幽深的金水沟由北向南把合阳县的黄土台原切割为二,县城与几个以渠西取名的小村庄遥遥相望。从我居住的地方向北行走两公里就可抵达金水沟南岸,翻过沟再行两公里就是县城。这种近水楼台的距离给了我学习音乐的方便。
   四年级的时候,我喜欢上了乐器,经常去县城里的文具店,一次几角钱买了一把竹笛,后来1块5角钱买回一把二胡,再到后来2块5角钱买回一把板胡,那时我并不清楚,这是上帝在冥冥之中给我指出的一条谋生之道。
   我的好奇心自小就很强烈。一次翻越金水沟时我问爷爷:"这条路是什么时候哪里的人修的?"爷爷笑着说他也不知道。我说:"这么陡峭的悬崖,能开凿出一条车道很不容易。"我问爷爷是不是沟边两个村子的人干的,爷爷说不知道。我说爷爷:"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爷爷笑了。那时候,我想得到一个明确答案的心情十分迫切。
   2003年国庆节的前一天,我由和家庄搭乘西禹高速工地领导的北京吉普前往合阳,没想到那辆车从金水沟南岸的那条古道开到了狭谷沟底。虽是荒草萋萋,我眼中的沟沟岔岔,依然熟悉而亲切。
   一个地方的干线交通与当地的行政中心密切相关,关于金水沟古道的渊源,须得从县治的变迁说起。
   合阳作为地名,产生于先秦时期。公元前429年,当时的主政者在合水北岸(今黄河西岸莘里村)筑城,取名合阳。合阳就是洽水之阳的意思。
   公元前330年,即秦惠文王八年设"合阳邑","邑"是古代对县的别称。合阳作为县级行政区划诞生于这个时期。公元前155年,即西汉景帝二年始设"郃阳县"。那时合阳县的干线交通曾以设在莘里的合阳古城为中心,北达韩城,南通朝邑,并在与朝邑交界处至一个叫旗杆店的地方,与以咸阳为中心的东北干道相接以达京师。
   公元596年即南北朝西魏文帝大统三年,华州刺史王罴在金水沟沿岸筑城,县治即县城由黄河西岸的莘里村迁址到现在的县城所在地,迄今1450年。县城迁徙后的干线交通,向东经坊镇灵泉村与原有的干道相接。而以新的县治为中心向周边幅射的其他主要路径称作支道交通。
   合阳县城的变迁,是不断扩大和逐步完善的行政区划管理的现实需要。县城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应该是区域地理位置的中心。县治变化后的境内交通,以县城为中心分东西南北四道。据新编《合阳县志》记载:"南道经南庄头,越金水沟至渠西窑,一转西北至南蔡庄,至王村镇;一转正南至东马村茶坊,南下乳罗原过吴庄,路井,北党,至澄城县寺前镇至同州。"
   这段话表明,由县城向南向西的古道,在跨越金水沟时,同时使用了由县城正南方向经南庄头至北渠西的金水沟古道。金水沟古道作为域内交通干线是一项艰巨而浩大的工程,是由当时的地方政府主持修筑的,至此,我儿时的疑问得到了解答。
   渠西窑是金水沟古道南岸的村庄,北渠西是官方和现代人对那个村庄的称谓,当地人称北渠西为北窑,中渠西为窑渠西,据此可见渠西窑就是北渠西。为什么会把这个村庄叫渠西窑,因为这个村庄很早以前座落在金水沟南岸东侧沟谷边沿的低洼处,村里人背靠黄土台原挖凿的窑洞居住,又因为附近村庄名皆以渠西称谓,故称渠西窑。
   交通对物质文化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金水沟南岸的黄土台原上分布着8个村庄,间隔在一两公里左右,密度很大,村子大多几十户到一两百户不等,虽然人口不多,因为靠近县城,人口结构中的文化比例较之离城远的村庄高出许多,算得上地灵人杰,俊才辈出,如民国时期南渠西的马凌甫,还有贺硷村曾任省安全厅厅长的散文名家李宗其先生。
   1935年即民国24年,杨虎城部警备二旅在南蔡以东改修金水沟道路,废南庄头至渠西窑的古道,直到1994年金水沟大桥建成后,金水沟古道才最终不再为人们所用。
   1939年即民国24年,陕西省建设厅主持修筑渭(南)大(荔)韩(城)公路,这是一条由渭南经合阳通往韩城的地方干道,1987年该道编入国道序列,称108国道,成为国家级干线公路。
   1970年12月竣工的西韩铁路是国家投资,地方投劳的民建工程。西韩铁路分两次修建。第一期1959年3月动工,1961年12月下马,历时两年零9个月,合阳县投入民工1.8万,移动土方223万立方米。第二期1970年2月上马,合阳县出动劳力7万余人,动用机动车179辆,畜力胶轮车,铁轮车和人力架子车2.8万辆,奋战10个月。
   据不完全统计,在1970年的10个月筑路工程中,合阳县粮食局拨付补助粮350万斤,各公社大队生产队支付补助粮1836万斤,牺牲民工23人,伤残71人,死亡牲口39头,报废各种车辆140余辆。
   西韩铁路在境内线长58.5公里,合阳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一期将近3年,正值3年大饥荒,那些面黄饥瘦衣着褴褛的筑路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期上马的1970年,合阳人民依然深陷贫困不能自拔,名目繁多的劳务输出进一步稀释了生产队的工分日值,使本来值不了多少钱的工分更加不值钱。但是,为了国家建设,父老乡亲毫无怨言。
   从渭大韩公路到后来的108国道西韩铁路,都是经由合阳的干线交通。解放初,从合阳去西安,在渭南需要中转倒车,从合阳直达省城的公共汽车始于1970年以后,那时从合阳到西安乘汽车需要4个多小时,路况也不大好,旅途十分颠簸。这就是在1971年西韩铁路建成通车后,合阳人出行较多选择火车的原因。从合阳乘站站停火车去西安虽然比汽车还慢一个小时,但是火车平稳舒适,票价只有3元,比公共汽车少1.5元。
   2005年11月建成通车的西禹高速公路,在合阳县的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合阳到达西安的时间缩短了两个小时,与此同时,行驶在西韩线的列车开通了从西安到韩城三小时到达合阳的快速客车。从此,合阳人的出行快速便捷了许多。
   以前,政策把农民和土地绑得很紧,现在的农村,快要十室九空了。居住在农村的老人叫留守老人,儿童叫留守儿童,种地的叫返乡农民工。许多人对离家不远的县城都不想多看几眼,为了挣更多的钱去了很远的大城市,只有在春节或不得不回去时,才光顾一下自己出生的地方,而且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生产队时,坐着火车去西安是一种荣耀,现在行的是坐着汽车回合阳,村里人许多都在城市务工,买了房的也不少,选择汽车是因为汽比火车方便得多。
   国庆期间的一天晚上,家里来了几个村上在西安的年轻人,我已经叫不上名字了,他们说和我儿子是"伙斤(伙计)",村上的人咬字重,把朋友叫"伙斤"。这话熟悉而亲切,乡音是勾通情感的纽带,一句"伙斤"让家里的气氛立刻热闹起来,我仿佛又回到了生产队的打麦场上。
   虽然生活在城市,却还牵挂着家里的老人,时间长了须得回去一趟,这样话题又绕到了火车和汽车,合阳人羡慕大荔有了高铁,也眼红韩城将要开通复兴号动车。一个小伙说他几次先坐高铁到大荔,再从大荔坐汽车回家,说是也很方便,当然也是无奈之举。自从火车改停合阳北后,给许多人带来了不便,这还是其次,有时途经合阳还不停靠,一段时间老晚点,半个小时甚至60分钟也是常有的事。有人说是不是司机在半路上玩手机,大家都笑了,说是不会的。
   一个小伙说为啥火车对韩城人好,拿咱合阳不当回事。我说我曾去西安火车站问过,车站人说跑韩城亏损,经协商韩城方面每年给火车一定数目的补助,咱合阳是穷县,没钱给人家,车站要的不会是个小数字,咱们几个恐怕凑不起来,他们说原来是这么一回事。自11月5日起,复兴号在经过合阳北时早晚分别停靠一次,这算得上是星星沾了月亮的光,合阳人沾的是韩城的光。
   铁路客运现代化是合阳县的短板,不过希望还是有的,正在建设的西安到韩城的城际铁路,将在2023年10月建成通车,届时,合阳将会融入省会城市1小时经济圈。
  
   2020年11月

共 383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丰富的内容,厚重的内涵,叙述金水沟古道及合阳的干线交通,再现了金水沟古道的历史风貌,反映了合阳的干线交通发展现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时代特征,童年的回忆中充满亲情乡情,有着对自己家乡的深情热爱。厚重的文字,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0-11-25 10:47:08
  丰富的内容,厚重的内涵,叙述金水沟古道及合阳的干线交通,再现了金水沟古道的历史风貌,反映了合阳的干线交通发展现状,童年的回忆感人至深。感谢赐稿支持,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