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写手奖励赛】献给6070的歌(散文) ——艰苦岁月
人的命运并不全是握在自己手里的,它与时代、机遇、家庭背景等等相关。一个时代,个人命运如何,不足道,而很多人的命运具有共同点,这就引人深思了。6070的我们,跨过两个世纪,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大时代,经历了新与旧的思想斗争和冲突。
童年快乐的日子是短暂的。很快,我们从牧童变成读书郎了,走进了学校。在贫穷的日子里,农村孩子能上学应该是很幸运的。那时候,我们父辈们识文断字的很少,大多数是文盲,用农村的土话讲,就是“大老粗”。我很幸运,父亲是50年代的高中毕业生,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而且,文章写得好,在当地小有名气。小时候,他教我背过很多毛主席语录,只是大了以后,皆已忘却。母亲读过初中,识不少字,还做了生产队的会计。可小伙伴们的家长像我父母一样识字的寥寥无几。
农村家庭,对孩子读书上学极不重视。农村穷,缺衣少食,家长哪还关心孩子读书呢。很多孩子,已经到了该上学的年纪,仍然在放牛,或帮家里干家务活,因此,被耽误的孩子不少。村民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认为女孩子将来是人家人,读书没有用;男孩子读书,识两个字就行了,也不求升官发财。就这样,村里女孩子读书的很少,有的家庭条件好,也不给女孩子读书。
我姊妹六个,三姐和大妹都没有上过学,后来,能认得几个字,还亏了村里有段时间办扫盲班。她俩在扫盲班时,学习很用功,烧火做饭时,也不忘认字、写字。二姐只读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回村当了猪倌,不到十二岁的年纪,就给生产队放几十头猪,为家里挣工分。多年来,母亲总觉得愧对她们三个,我就安慰母亲:“这是时代造成的,那时候家家穷,女孩子没有读过书的又不只是我们家。”话虽这么说,但理由不是很充分。那时候,家里再穷,也坚决供养我读书,因为,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
从放牛冈上下来,玩性一时难以收敛。读小学一年级时,我竟然换了三所学校。刚入学时,母亲和二姐又是打又是拖,才勉强将我弄到学校,没过几天,我不上学了,因为,二姐辍学了。后来又去了两所学校,才静静稳定下来。
上学还是靠些天分的。同村的很多孩子,在学习上不行,又加上贪玩,家长不重视,在小学就陆续辍学了。他们回家里,要么做做家务,要么下田干活。农村承包土地后,他们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这部分人,当时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我一九六八年出生,1987年师范毕业后才19岁,青春勃发。像我一样年纪的,村里就很多,务农多,就连学手艺的都很难找。
农民脱掉贫穷帽子在八十年代中期,农村实行大包干以后。从生产队大集体到小组承包再到大包干,农民的日子才渐渐好转,走向了富裕。
6070的孩子,是过过苦日子的。他们经受过风雨历炼,锻炼了坚强的意志,能够客观的面对困难和挫折。这部分人,成为当今社会的中坚力量。
在生产队,大部分家庭缺衣少食。一个字:穷。孩子多,口粮有限,吃不饱,吃不好,很正常。稀饭能照出人影,兑有玉米、芋头干、豆子等。干的,米饭少,限中午,早晚有面饼或馒头,辅以南瓜、芋头等。在我们这儿,米和面是主食,南瓜、芋头、玉米、豇豆等是辅食,不过,杂粮还真吃了不少。但相比较五0后,我们还算幸运吧。因为,59年闹灾荒,全国饿死了不少人,安徽、山东尤其严重。
吃的不好,我们总算还有吃的。饿点没关系,不致于讨饭或被饿死。一到放学回家,我们就爬高上低找吃的,哪怕一块冷馍,一点锅巴,因为饿呀!春天,树花多,母亲会带着我们摘树花,多是洋槐树花。那时候,正是农村青黄不接的时候。你不知道午季吃上新面、秋季吃上新米,那是啥感觉。记忆中,新面粉烙出的饼和蒸的馒头,又白又泡泛又香甜。新米煮的饭,白,泡,香,甜。那味道多年以后还常常想起。
穿的破破烂烂,到处都是补丁。农村孩子,穿的衣服大都是哥哥姐姐穿过的,经过改和补。只有在过年时,才有可能做套新衣服。棉祆棉裤都是穿了好几年,也没有条件换的。冬天到了,穿的是露着棉絮的袄和裤,里面没有衬衣,冷肯定冷,但我们多少年都坚持下来了,不误上学或干活。那时候,冬天特别冷,雪常常下得很大,少说有半尺深。有一年冬天,我们到小徐小学参加三年级统考,当时教室里烤着火,可手指冻得僵硬,写字不听使唤。很搞笑,我没有小刀削铅笔,就带了一把弯刀头。那一年考试,我考了村小第一名。
鞋子都是母亲和姐妹们做的——布鞋。布鞋有冬天穿的棉鞋,春夏秋穿的单鞋。一年两三双鞋子,从没有买过鞋。好怀念穿家做布鞋的日子。母亲和姐妹们,一到冬闲时,就开始做鞋。给我们量鞋底大小,然后打麻绳、糊疙巴做鞋,一天到晚不闲着。布鞋,既漂亮,又合脚,还暖和。快过年时,家里墙上挂了很多新鞋。男孩子穿鞋就是费,一年两三双鞋子都不够穿。我们的鞋子常是大窟窿小眼的,不是鞋底磨穿了,就是鞋帮子烂了洞,印象中,脚大拇指常露在外面的。
农村女孩子不识字,但勤劳俭朴,会做家务和针线活。读书的女孩子就很少会这些。在当时,会做饭和针线活,这是将来嫁人做媳妇必备的本领。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女孩子学缝纫的多,成为当时热潮。因为,那时候时新做衣服穿,买的少数,所以,会做裁缝活,这在当时很时髦的。
过惯了苦日子,才会珍惜当今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