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神采飞扬】花桥的传说(散文)
在江南大地上有一座山,山上住着神仙,因此叫仙华山。仙华山周围还有很多山,但都没有这座山高,在山与山之间还有许多丘岭是当地百姓赖以生存的土地。
在山的东南方向有一座山叫上山,有万年文化之称,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稻谷种植的地方。
在山的西南方向,有一个叫花桥的乡镇,那里有浦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博物馆,曾经是那个时期的县政府所在地。
花桥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神话故事。
在古老的从前,仙华山住着蝴蝶转世的神仙,他有九个蝴蝶仙女,一出动就翩翩起舞,姿态优美动人,是蝴蝶大仙的自豪。蝴蝶天生喜欢鲜花,只要闻到鲜花的芳香,就会不顾一切地飞去,蝶恋花是象征着青年男女火热爱情的意象。
旧时,农民生活艰苦,养植鲜花的不多,野花一般都是小花头。现在叫花桥的这个地方,有一姓沈的大家族,有养植鲜花的习惯,方圆几十里婚丧嫁娶喜白公事用鲜花时都来买,生意还不错。为了扩大经营范围,他们还不断向外地发展养花的基地。每当花开季节,鲜花香气四溢,上升至空中随风飘到仙华山上,蝴蝶仙女们就缠着母亲带她们顺着花香到花圃里赏花,蝴蝶仙女们见到自己中意的花朵,就欣喜若狂,进而变成蝴蝶围着花朵,翩翩起舞,时而落到花朵上,享受着花香的气息。仙女们流连忘返,乐不思蜀,母亲催促她们返程都很费劲。
有一次,蝴蝶九妹飞得太远,忘记了时间,没有跟随母亲一起回去,她迷失了方向,顺着花香的味道误打误撞来到了沈家中心花园,在那里见到了更大更好的鲜花,她独自高兴地飞来飞去,非常显眼。这时候,沈家少爷正巧路过,被这只漂亮的蝴蝶吸引,他跟着蝴蝶欣赏,养花的见少爷如此喜欢蝴蝶,就用网子把蝴蝶网住,让少爷带回家去玩,少爷不肯,他说:“不能限制蝴蝶的自由,喜欢它就一定要爱护它。”命令佣人把蝴蝶放了。
不曾想到的是,放开的蝴蝶没有逃跑,反而围着少爷转,有时还落到少爷的肩上,少爷用手摸它,它也不飞走,很温顺地落在少爷的手心里,少爷就双手托着蝴蝶回到自己的家里,放到家里阳台的鲜花上,蝴蝶在少爷的房间里自由地飞舞,少爷高兴得像个孩子。
蝴蝶九妹看少爷英俊善良,就变回女儿身,少爷高兴地接受了她的爱。“”
再说蝴蝶母亲自从丢了九姑娘,受到蝴蝶大仙的怒骂,再也不敢带其余八个女儿来赏花。她自己独自回来找过多次也没有找到,蝴蝶大仙大怒,上奏天庭申请其他神仙前来帮助寻找,天公施加压力让土地老神负责花圃的搜寻,九妹终于被找到,抓回仙华山。为了防止这类事情再次发生,天神在花圃和仙华山之间自西而东划了一道线,就形成了“浦阳江”。
江面上不能种花,没有花朵,没有花香,蝴蝶九妹就飞不过来,花圃主人的沈公子想念九妹心切,就命令佣人在江上搭一座桥的架子,全部用盆花铺满,就形成了一座开满鲜花的桥,这座桥就是“花桥”,花桥把浦阳江南北连在了一起,蝴蝶九妹终于可以偷偷地过江和沈公子相会了。
没有不透风的墙,蝴蝶九妹私会沈公子的事情被蝴蝶大仙知道后,大仙再次上奏天庭,天公大怒,用神杖把整个沈家花圃基地划一个圈,说一声:“落!”整个圈内的村庄都下沉了几百米,形成一个巨大的“深坑”,周围是群山环抱,缺少阳光,花也长不好,开花的时间短了,香气大不如从前,蝴蝶九妹再也闻不到花香的味道,也找不到沈公子了。
沈公子没有屈服,他和佣人一起在深坑的底部开始由内向外挖一条涵洞,越挖越向上斜,长达数公里,终于挖通大山,走出了深坑,这条涵洞就是现在的“地下长河”。
沈公子在唐波一带,种植了很多鲜花,可是没有引来蝴蝶九妹,他请教老年人,得知高度不够,花香味飘不到仙华山。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沈公子顺着唐波的水源逆流而上,一直寻找水的源头“高塘”,这就是浦阳江的源头。源头是一座山半中腰的泉水,向上看,山还是很高,山顶好像顶住了天空,向山上看根本就没有路,沈公子看看山坡都是风化石沫,就立不住脚。
沈公子没有向困难低头,他又向老年人请教,老人们都说只有用枕木把斜坡做成阶梯。于是,沈公子动用了所有的积蓄大量购买一边相当于人脚长(也就是二十多公分)的正方横断面,长九十公分的四愣枕木,坡度小的地方就并排两根,坡度陡的地方就一根根错落地向上抬高,枕木两头还镶嵌上砖块,用了两千多块枕木,终于修到了山顶,这条路被后人命名为“天路”。
鲜花种到了山顶,还是不见蝴蝶九妹到来。沈公子又请教老人,老人目测了这个山顶比仙华山还低四米多,于是沈公子又在山顶上建一座酷似利剑的建筑物,这就是现在的“天剑”,把鲜花挂在了剑顶上,恰逢西南风把花香飘到了仙华山,蝴蝶九妹终于闻到了沈公子特种花香的味道,飘飘然就来到了沈公子的身边。
蝴蝶九妹告诉沈公子一个秘密,蝴蝶大仙和妈妈,还有八个姐姐都喜欢香榧的味道,只要天天炒香榧,她们都会下凡到人间。
沈公子又发动浦阳江两岸的人们大量栽培香榧树,又建了一个香榧加工厂,炒香榧的香味源源不断地飘到天上,八个姐姐也分别下嫁到浦江县的各个乡镇,养育了许多孩子,他们的后裔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有的还成为了书法、绘画、诗词、写作的高手,为浦江成为书画之乡、诗词之乡做出了贡献,幸福地生活在浦江这片土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