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浅述“心态与健康(随笔)
心态是什么?我认为,心态是指个人对自身、他人、社会及事物(或事件)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是意识形态范畴的东西。对于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来说,每个人的认识都不尽相同,而且在不同阶段,人的心态也会改变。这种变化会体现在认识的是非、高低、生熟上。
心态,从情感构成上,可以分为:积极心态、平和心态和消极心态;从本质上讲,可以分为正常心态与非正常心态;从层次上讲,可以分为:浅显的心态和深刻的心态;从认知对象上,可以分为: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和事物透视;从动态上讲,可以分为:平静时认知及冲动时认知。
下面侧重论述第一种分类方法,即把人的心态,分为积极心态、平和心态与消极心态。
积极心态,是指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人或事,都能抱着积极的态度,对自己、他人乃至社会事件,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并正确看待的心态,持此种心态的人首先查找自己是否有过失,其次对发生在自身或身边的事,不过度忧心积虑,审时度势,进退适度,互留余地,力求正确看待认真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化繁为简,始终保持积极向好的主观意愿,谦虚低调,时时事事为人着想,竭尽全力付诸行动,期待利益他人的结果。平和心态,是指个人与人为善,与世无争,保持底线思维和换位思考的心态。持此种心态的人,无论生活、工作中遇到顺境、逆缘,都能坦然接受,随遇而安,能驾驭自己的情绪,保持适度中立稳定状态,淡泊名利,襟怀宽广,睿智处事,从长计议,甘愿吃亏,善待他人。消极心态,是负面心态,是指个人在遭遇个人、家庭、工作问题时,或在外理人际关系时,过分强调自我,患得患失,而产生的悲观、压仰、焦虑、自闭心理,从而形成的非正常的心态。这种情绪化、极端化心态,可能是暂时的、阶段的、甚至长期的,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和危险性,既会伤害自己,又会伤害他人。这种心态任其发展,可能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如不积极治疗调适就会变成精神病,严重危害自己及他人,甚至造成社会恐慌!
健康,又该如何定义呢?我认为,健康就是指人的生理及心理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衰老,以及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正常的指标及特征。健康的人,能够正常生活,并能正常参加工作、劳动等,有较高的幸福指数。完全健康的人,即没有任何身心疾病的人,在人群中是很少的。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亚健康者占比较高,且有很大比例的人身患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身心疾病,健康状况令人堪忧,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那么,在心态与健康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答案是肯定的。在我撰写的《浅论“思维改变环境"》一文中,我曾经论证了思维可以改变环境,这里,我再引伸一下,人的思维不仅可以改变周围外环境,还能够改变自身的内环境。心态是在思维中形成的,是思维的产物。所以,心态与健康密切相关,好心态益于身体健康,更能有效帮助患者康复。中医认为:正气具足,邪不相干。扶正祛邪、辩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手段。人的精气神对健康影响甚大,特别对于重特大疾病,心理干预尤为关键,如,心脑病、晚期癌症等。患者的好心态,既能确保疗效,又能挽救生命,甚至导致疾病痊愈,创造奇迹!因为中医治病是把身心作为一个大系统看待的,既把握全局,又注重细节,通过调理身心,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能从根本上治好病,而且没有副作用,不留后遗症。
由此可见,人的心态与健康不可分割。这就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必须慎重管理好情绪,经常性调适,保持好心态,不断向自身输入良性信息,增强心理免疫力,使自己的身心始终处于正常或超常的状态,更好地为国家效劳,为社会造福!培养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杜绝个人嗜好,改掉坏脾气,保持良好心态,把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抓在手上,装在心里,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保持良好心态,贵在平时,难在坚持,重在调适。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尤其重要!总之,走出亚健康,减少慢性疾病的侵蚀,杜绝重大疾病,是全社会的责任和共同使命。我们应该警钟长鸣,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久久为功,方见实效!
我强烈呼吁:凝聚共识,行动起来,不懈努力,从我做起,从现在起步,从心开启,我们的身心状况一定会得到极大改善,我们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