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虎头山春色(散文)
那一年的四月,春天来到了太行山腹地的虎头山。追随着春天的脚步,我们来到了虎头山下的大寨村。
还是在去往大寨的路上,我们这些大都经历过“全国学大寨”运动的五六十岁的人,情不自禁地哼起了那首关于大寨的歌曲:“一道汾河水,一座虎头山,大寨就在这山下边。七沟八梁一面坡,层层梯田平展展……”是的,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大寨曾经是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曾经是响当当的全国劳动模范,从党支部书记做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大寨和陈永贵的名字,神州大地,家喻户晓,四海之内,声名远播。
大约两个小时的车程,上午10点,便来到了大寨。尚未进村,就直奔虎头山而去。可是,在路边的导游管理处,却见不到一个人。等了大约10分钟,终于来了一个女孩,她叫吕晋梅,抱歉地对大家说:“实在对不起,今天的人太多了,忙不过来了。我马上带大家上山。”虎头山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高崇那么险峻,只是10多分钟就爬上去了。只见山坡上,金黄色的迎春花迎风绽放,粉红色的桃杏花开遍山崖,山青了,树绿了,整个虎头山一片春意盎然。
此时的虎头山,已经早就不见了当年热火朝天的战天斗地的场面,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已经逝去,当年的铁姑娘队的铁姑娘们,如今已经变成了白发的婆婆……但是,人们还是在寻觅,在探究……在上山路的右边,有一座为周恩来总理来大寨而修建的纪念碑,上边详细记载着周恩来总理1965年5月、1967年4月、1973年4月三次视察大寨的情况。再往上走,路左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虎头山”三个大字,是叶剑英元帅的手书,清新而秀丽。离这里不远,便到了陈永贵的墓碑。人们怀着景仰之情,回忆着这位伟大的劳动模范,因为,在他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农民的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的高尚品德,和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在陈永贵的墓碑旁,坐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我与他唠了起来,原来他是给陈永贵守墓的,他是陈永贵的同龄人,他说陈永贵是大寨的领导,也是大寨人的骄傲,他每天都上山来,看到有那么多的国内外来大寨参观游览的人,登上虎头山,拜谒陈永贵的墓碑,他的心里也感到欣慰。再往前行,不远处是已故文学大师郭沫若的纪念碑,上面还刻有一首郭沫若关于大寨的诗。沿着几百个台阶走下去,便是大寨展览馆,若干个展室,展览着大寨几十年的创业发展的历程,其中,有陈永贵带领大寨人三战狼窝掌的经历,有大寨铁姑娘队当年战天斗地的风采,有历年来4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大寨的图片,有二十来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和贵宾来大寨参观的记载,有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当年视察大寨时住过的房子。同时,也有江青去大寨时住过的房子,她住的房子居然比周恩来他们住的还多一间,而且据说她的生活用品都是从北京带去的,其奢华程度可见一斑。
站在那并不算高的虎头山上,俯视大寨的那七沟八粱一面坡,当年修建的梯田虽在,但已经没有那么多了,几十年前修建的那800亩梯田,因退耕还林,如今已经剩400亩了;当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口号、标语,如今已为“树立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代替;当年陈永贵带领大寨人盖起来的一排排“火车厢式”的窑洞还在,虽然它们与那些别墅式的农民新居相比,看上去已经有些过时,但作为大寨历史的凝固和象征,人们可能对它们更感兴趣些,因为从那里人们更容易回忆和寻找到大寨的过去。
头一天几个朋友去大寨,还见到了郭凤莲并与其合了影,我们没有这个机遇。在陈永贵故居,我们看到那几间普通的住房里,摆放着陈永贵用过的一些实物和图片。陈永贵的孙女陈红梅正忙着与人们合影留念。旁边的桌子上摆着《陈永贵传》《从党支部书记到国务院副总理》等几种关于陈永贵的图书,人们在争相购买。我拿起一本,翻了一下,书的空页上已有陈永贵的儿子陈明珠的签名和“参观大寨留念”的字样,并盖有“陈永贵故居留念”的大红方章。陈红梅在现场签名售书,她签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八个字。人们觉得倒也适宜得体,因为这八个字,应该是大寨精神的核心和精髓。
参观完大寨展览馆,让人们非常清楚地看到,大寨之所以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典型,那也是当之无愧的。1963年大寨遭受了一场特大的洪涝灾害,使大寨人花了10年工夫大干苦干修建的亩产千斤的海绵田全部被冲毁,房倒屋塌。灾后上级送来了救济钱、粮和物资,可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打击和破坏的大寨人,在重重困难面前,坚决不要国家的救济。陈永贵说:“国家遭灾的地方很多,如果都依靠国家救济,国家哪有那么多钱粮。”于是,以陈永贵为首的大寨党支部提出了“三不要三不少”的口号,即不要国家的钱,不要国家的粮,不要国家的物资。交售国家的粮食不能少,社员的口粮不能少,群众的分红不能少。陈永贵带领大寨人振奋精神,挺起胸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这种精神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面临经济困难的形势下,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是多么的令人崇敬啊!这就是中国的农民!这就是面对艰难困苦的中国农民!
党中央、毛主席当时确定树立大寨这面中国农业战线上的红旗,树立这个典型,推广大寨精神,是正确的决定!不容否定!无可置疑!1963年中共山西省委总结的大寨经验为:“藐视困难,敢于革命的英雄气概;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坚强意志;以国为怀,顾全大局的高尚风格。”1964年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时。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大寨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无论是山西省委的三条,还是周恩来总理的三条,应该说都是对大寨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正确总结。
记得那是在20世纪70年代学大寨的高潮时,有一次在电视上听陈永贵介绍大寨的经验时说:“我们大寨的会计和保管员文化水平并不高,有时账目记得不一定那么准确那么清楚,但是有一条完全可以保证,那就是公家的东西都在集体的仓库里,一样也没丢,更没有拿到自己家里去。” 陈永贵的话,让人不能不特别佩服大寨人的觉悟。这和现今社会上那些恨不得把集体国家人民的财富统统搬到自己家里去的贪污腐败现象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呀!
后来,全国学大寨的运动,由于受到了“文化大革命”错误理论的影响,特别是受到形而上学、教条主义的干扰破坏,不仅把大寨搞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典型,改变了大寨这个典型的性质和意义,而且在有的地方形而上学猖獗,不顾自然条件和环境的差别,照搬照套,平地也搞梯田,使学大寨运动变了味,走上了歧途。应该说,这些荒唐荒谬的做法与大寨毫无关系。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都没有错,永远都不过时。因此,人们在参观大寨的过程中,都始终怀有一种对大寨人的敬重之情。
参观中,我们还看到大寨今天的巨大变化。党的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太行山,吹绿了虎头山,吹得大寨旧貌换新颜。原来那些屡建屡毁的梯田,如今有一半已经退耕还林,退耕植果,大寨的一面面山坡已经成为优美的郁郁葱葱的山林公园。片片梯田秧苗新绿,处处果园花团锦簇。村里新建的二层村民住宅楼鳞次栉比,油漆路如平坦光亮,处处展现出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景象。更重要的是大寨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很强,他们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他们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发展,他们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办起了羊毛衫厂、制衣厂、水泥厂、酿酒厂、核桃露厂等集体和合资企业。同时,还利用“大寨”这个品牌,大力发展旅游观光村建设。这里曾经被山西省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年,大寨是中国农业农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一面红旗。如今,大寨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文明建设先进村”的称号,还是全国100个文明村之一。大寨人有过辉煌的历史,大寨人有了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大寨人也一定会有一个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