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靠近温暖(散文)
风,绕过了几道棉帘子,在狭长的楼道里,回回转转。“拍摄中”灯牌,红了又绿,绿了又红。影像一室门外等候的人来了又走。有的坐在等候椅上,有的则倚墙而站,有的不安地往返踱步,有的躺在病床上,输着液,毫无知觉,有的抱着垃圾桶呕吐,有的凑到角落里,低声私语。
有一对刚到的小夫妻,看着这等候区的众生相,于是站在长椅旁等候。妻子戴着住院手环,穿着一身绒睡衣,外披一件羽绒服。丈夫卫裤搭配毛衣,拎着水杯。丈夫看到长椅有空儿了,就让妻子去坐。妻子说,有点凉,算了,站一会儿就行。丈夫一听,毫不犹豫地脱下毛衣,铺在椅子上,让妻子坐稳当。丈夫只套着背心,站在凉风不断袭来的楼道里,满脸都是笑。妻子说他虎。丈夫笑言:我不怕冷,穿这个也出汗。
在这临近数九的寒冬里,看到这一幕,着实让人感觉到温暖。或许这妻子生病会有很多不舒服,但丈夫如此贴心的照顾,定能帮她缓解很多痛苦。所谓恩爱夫妻,大约就是在彼此需要时,可以坚定不移地守在一起。
想起那年儿子树上初三,为了给上自习班的他送晚饭,骑车赶赶落落的,引得阑尾炎复发,输液得不到控制,又担心树中考时我添乱,于是坚决地选择了手术。
也是在腊月里,等候进手术室时,我穿着单薄的衣衫,害怕,包裹着冷的掩护,我控制不住地瑟瑟发抖。夫君赶紧帮我披上羽绒服,并脱下自己的羽绒服,蹲在我身边裹住我的腿。
树很懂事,他利用中午时间,自己去快餐吃饱饭,骑车到医院陪我,说说学习,问问疼不疼。说等我出院了,坚决不让我送饭。那段时间我管不上他,他的成绩不降反升。这远超过我的预期,本以为我们的付出,会成为他学习的一个重要干扰因素,未成想,在我以爱为名的手术中,他勇敢面对,积极向阳。
八月时,我和母亲陪着父亲复查身体,腿不好的父亲需坐轮椅,等待时,父亲累极了,闭目养神,轮椅靠背很低,他的头无所依靠。推轮椅的母亲,转过身子,后仰靠在椅背,用一个看上去很别扭的姿势,不落痕迹地支撑住父亲的头部。我注意到时,父亲已经睡沉了。看到我走过去,母亲忙轻轻摆手,轻声道:你爸好不容易睡了,我不动,他能多睡会儿。你赶紧去等结果吧!
我一步三回头地挪到医办室门口,等。这时和父母相距二十来米的样子,在人来人往的楼道里,他们静止支撑的样子,带给我无限的力量和鼓舞。我们的深爱里,有疼痛,疼惜,更多的是默默无语。
前几日下雪了。最初是细小的雪粒,好像只是一瞬,它们被赋予了膨胀的魔法,突然就变成了飘忽忽的雪花,漫满了天际。
路上,看到一个老人家骑着三轮带着老伴儿和小孙女。老伴儿敞开棉衣,把小孙女紧紧地搂在怀里。老人家弯着腰费力地蹬着车子。我没有看到小孙女的神情,我想,她一定会在特别温暖的怀抱里,欣赏这场纷飞的雪吧。她很难记住的这段温暖时光,一定会沉淀在她的性格中,享受温暖,分享关爱。还有一些孩子,独自背着书包,边走边玩,那飘飘忽忽的雪,成了不可多得的玩具。
路边的摊贩,在大声地吆喝:一块一块全都一块一斤。远远看,好似有橄榄,萝卜,白菜。这时买菜的,大多是老人家。有的蹲下胖胖的身子,在精挑细选,有的,则拎着重重的袋子,蹒跚地走。
若不是匆匆赶路,真的想多看一会儿,这些生活中真实出现的场景,是多么精妙的文字,都无法重现的。有人说,写文章的,总是喜欢观察。这话对。
总是喜欢记录生活中的这些细小瞬间,然后在写小说的时候,顺手植入进去。有时想想,看我的小说,哪怕情节不动人,主题不新颖,但看过之后,总是会记住几个瞬间,或者是一两个小菜谱,或者生活小技巧。如是,我就很知足了。
《断舍离》这是我最新发表的一篇文章。这篇小说从去年的12月,写到今年的12月。整整一年的书写,并非是日日坚持,而是一年前写了开头,一年后写了收尾。去年也是在体检后做了乳腺手术,在之后漫长的恢复期内,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加上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家上网课的孩子,以及抗击病魔的家人,所遇种种带给我很多全新的领悟。我想作为一个书写者,应该有责任将其分享出去。
被植入其中的小细节,很多是生活中真实的遇见,而最为触动读者的,就是这些触碰到内心柔软的细节。那么被触动过的心,会真实地改变他的生活。
闺蜜看到了我的小说,她说她的生活就是如此,很多杂物舍不得扔,很多不好的情绪都是独自收藏,弄得自己就像迷了眼一样,难受却很难自我拯救。与其这样难受,纠结,还不如来一场痛快的断舍离。
可以听到如此的声音,就是给予我们书写者最大的褒奖。
八月后,我们帮父亲选择了一台更为舒适的轮椅,大于九十度的靠背加上头枕,脚托可以让他坐得舒服。虽然这二三十斤的重量,需要我每天搬上车,抬下车,但每次都会感觉周身有使不完的劲儿。进入冬日后,总喜欢戴一个围巾,就是想着若父亲需要保暖,可以围上,如果有这样需要做到等候椅上的空儿,就可以套在塑料袋里铺上。可以做到卫生又保暖。这也不是我自己发明的,是看到别人这样弄,想着真是一举好几得的巧妙。
生活,就是被各种方式的分享,获得,再分享的无声流转。当我们选择靠近温暖,那么温暖将会成为强磁场,紧紧地守护着我们安和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