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武平味道,享誉大江南北(散文)
朋友,你一定到过武平吧?这是一个山清水秀、风光旖旎、优雅温馨、连空气都散发出清甜味道的地方。如果你曾经到过武平,那么能否冒昧地问你一句:你对武平最美好的记忆是什么?是雄峙奇崛、风华俊逸的梁野山?还是碧水漪澜、风情万种的千鹭湖?是凤翥龙翔、沧桑古意的兴贤坊?还是钟灵毓秀、造化神奇的南安狮岩?这些山水清新、风景优美的所在,也许每一处都会在你的心中留下美好的记忆,让你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除此而外,也许还有一种魂牵梦绕的意念,带着柔柔淡淡的乡愁,在你的意念当中悠然地飘逸,让你心神摇荡,情怀缱绻,始终难以忘怀,那就是美妙的武平味道。这是一种带着武平美好印象和温馨记忆的特殊味道,或许是一杯汤色醇和、清香飘逸的桃溪绿茶;或许是一盘洁白晶莹、津润柔滑的簸箕粄;或许是一钵皮黄肉白、腻泽酥香的象洞鸡;或许是一个色泽金黄、酸甜可口的百香果;或许是一颗爽口清脆、津甜幽香的鹰嘴桃。总之,这些带着田园阡陌的醇厚,带着山野丛林的清馨,由天地精华和山川灵气孕育而成的武平味道,会引诱你的味蕾,撩拔你的情思,像一泓清泉润泽你的心田,带给你刻骨铭心的感受,从而使你对武平留下许多难以忘怀的印象,增添无数美好温馨的记忆。
武平绿茶,飘逸的乡愁
有人说,乡愁是味觉上的思念。无论一个人在外闯荡多少年,即便其口音变了,但是对于家乡的味道,仍然怀着无限的绻恋。是的,如果你要离开家乡,带几盒武平绿茶便是最好的选择。在陌生的地方安顿下来,沏一杯从家里带来的绿茶,看到碧绿的茶叶变换着不同的姿态,在茶杯中悠然地飘浮,显得轻盈而曼妙。慢慢地啜一口甜爽鲜醇、回甘生津的茶汤,让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无限情愫,在缱绻的时空中缥缈,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
每年的春分前后,南方茶区进入采摘“头春茶”的季节。这时候,只要你来到桃花灼灼的桃溪镇,来到春风荡漾的松花寨,来到流泉飞瀑的宏峰茶园,就会看到云雾缭绕的山岭上,飘浮起一簇簇绿色的雾霭,碧绿的茶园从山脚一直向上盘旋,层层叠叠,曲曲盘盘,犹如搭起一架架绿色的天梯,一直攀援到高远的天际。在云天相接的高山茶园里,不时闪动着采茶姑娘俏丽的身影,传来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夹杂着客家山歌悠扬的旋律,让人感到如痴如醉、如梦如幻。当你走进高大气派的茶叶加工厂,看到土坪里晾晒刚摘下的茶叶,一片片淡雅鲜活,娇嫩欲滴,折射出清爽新颖的光泽。当你走进宽敞明亮的制茶车间,看到绿意茵茵的茶叶,经过摊晒、杀青、揉捻、初炒、整形、干燥、提香等一系列复杂工序,细嫩的芽尖在铁锅里上下翻滚,高温挥发嫩叶中的水分,牢牢锁住茶叶中的香、型、绿,完成茶叶加工的所有流程,体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意境。你会十分惊喜地发现,加工后的茶叶型态精巧,玲珑剔透,闪烁一层银毫毕露的绿色,空气里飘袅起新茶幽雅的清香,让你呼吸到春天明媚的气息。
当地人都知道,在清明节前采摘炒制的“明前茶”,是武平绿茶中的上品,深受消费者们的青睐,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因为茶树经过漫长冬天休眠期的静养,自身积蓄的营养成分还没有消耗,各种物质含量极其丰富。再加上清明节前气温普遍较低,茶树萌发的叶片数量较少,生长速度缓慢,能够达到采摘标准的叶片数量极其有限。这时候采制的绿茶,往往滋味鲜香而耐泡,故而坊间盛行“明前茶,贵如金”的说法。鉴于上述缘由,各个茶园的经营者们深谙此道,都会趁着晴朗的天气,不失时机地组织茶农到山上的茶园里去,采摘刚刚萌芽吐新的“头春茶”。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发现茶叶的使用价值,成为最早开发利用茶叶的人。《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些记载都源于上面的传说。武平是传统的客属地区,客家先民自中原大地辗转迁徙而来,传承了中原文化的遗韵,自然重视茶文化的继承和传扬,具有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蕴藏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武平绿茶是清朝道光年间的贡品,曾经享誉于闽、粤、赣周边地区。根据《武平县志》记载:宋朝以来,武平就有人采制野生茶作为药用或饮品,乡民们将采集来的山茶子或者野生茶苗,播种在房前屋后,栽植于田边地埂,开启种茶制茶的历史。明代以后,武平种茶、制茶、饮茶的风气日盛,工匠们总结茶叶的炒制经验,逐步改良野生茶种,形成极具特色的茶叶品种。后来,制茶技艺日益精湛,茶叶品质趋于上乘,因而进贡朝廷,声名远播。“客来上茶”是客家人的传统礼仪,已经衍变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
武平是中国南方重点产茶县,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近6万亩,年产茶叶超过2000吨,产值超过一亿元。经过多年的培植、创新和发展,不断提升制茶工艺,努力拓展交易市场,武平绿茶以其“香气高锐,滋味清爽,色绿形美”的品质特征,声名鹊起,名扬四海,成为市场的抢手货,产生强大的品牌效应,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据相当的份额,走过了一段辉煌灿烂的发展历程:201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产茶县;2013年荣获中国驰名商标;2014年农业部授予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2016年评为中国名优绿茶十大公共品牌,2017年桃溪镇被认定为福建名茶之乡。据不完全统计,在历届“中绿杯”、“闽茶杯”等全国名优绿茶评比活动中,共获金奖28个、银奖30个。这些金灿灿银晃晃的奖牌,闪亮了武平绿茶引以为傲的荣誉,给武平绿茶增添了底色,提升了品位,赢得了叱咤中国绿茶市场的本钱,让人赞叹不已。
目前,武平绿茶的品种众多,可谓目不暇接,琳琅满目。按照其外在的形状划分,主要有梁野炒绿(条形)、梁野翠芽(剑形)、梁野雪螺(螺形)、梁野翠珠(珠形)等四个系列,各个系列拥有各自不同的外形特征、内在品质和口感风味。比如梁野雪螺,其外形卷曲成螺形、白毫显露;肉质香气清高、毫香明显;滋味鲜爽;汤色嫩绿清澈,叶底翠绿明亮。至于具体的茶叶种类和名称,更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难以计数,不下上百种之多。其中的翠芽、雪螺等绿茶主打品牌,都是质量上佳、形色俱优的高端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总之,武平绿茶在开拓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已经由单一的炒绿发展为品种齐全、档次丰富的名优绿茶系列产品,正沿着生态绿色和品质优先的方向迈进,走出一条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具有武平特色的名优特新绿茶发展之路。
有人说,品茶就是品味人生,实在是一个充满哲理的说法。绿茶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精神馈赠,引领一种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淡泊、一种宁静、一种平和,一种悠然,蕴含朴拙自然的真理。绿茶之妙,妙在清淡;清淡中孕育谦虚的自信,清淡中透射含蓄的力量。诚如武平人的质朴与沉静、勤勉与聪慧,达到历久弥新的境界,展现恒远闪光的魅力。
簸箕粄,恬静的时光
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景,不同的美食,以及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在现代城市里,早餐的首要需求就是食用方便。只有一盘香气扑鼻的簸箕粄下肚,武平人才会真正从梦靥中醒来。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或者“五一”、国庆长假到来之际,外出工作的人们总要将孩子带回老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亲情意识的培养。经过短暂的家庭聚会之后,又奔波在返城的路上。孩子们或许不知道簸箕粄的制作方法,但是簸箕粄柔香的味道和爽滑的口感,承载着家乡的味道,也许会永远珍藏在孩子们的脑海里,成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最温馨的记忆。
簸箕粄作为武平的传统客家小吃,绝对是众多米粄中的上乘之品。关于簸箕粄是什么时候开始盛行的,自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坊间有人传说,以前武平城里有一个卖煎粄的店家,老板娘十分精明,有一次落大雨,将其晾晒于屋外的米粉淋湿,变成了一汪米浆,倒掉又非常可惜,怎么办?她尝试用竹簸箕将米浆均匀地摊开,放进大铁锅蒸熟,变成了一层洁白劲道的薄粄,再裹上一些现成的菜肴作为馅料,竟然变成了一顿美食!而且即蒸即食,方便快捷,馅料可以随意添加,不断变换口味。她喜出望外,将经验传授给左邻右舍,一下子便流传开来。因为是用竹簸箕蒸的米粄,所以叫做“簸箕粄”,成就了一段无巧不成书的佳话。自古至今,簸箕粄以其洁白如玉、纤巧柔软的外形,细滑爽口、醇香扑鼻、酥软筋道、肥而不腻的口感,以及制作迅速、食用方便、即蒸即食、简单快捷的食用方法,被当地的普罗大众所推崇,并且闻名于武平县的周边地区。如果一定要将簸箕粄与外地的美食相类比的话,其外形以及制作方法有点像广州的肠粉或者梅州的捆粄,与上杭的“卷筒米”、连城的“捆粄”也有些相类似。因此,有一些人将它们混同起来。其实,无论在实质形态上,还是在制作工艺和用料上都有所不同。
说起簸箕粄的制作过程,可以说是既复杂又简单、既轻巧又琐碎,这与使用的制作工具有关。旧时候制作簸箕粄的工具,一般用石头凿成的磨盘、毛竹编制的簸箕、以及大铁锅等所组成,完全需要使用人工的方法,进行磨浆等较为吃力的工作,自然显得极其辛苦。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已经使用电动的磨浆机代替磨盘,矩形的铝盘代替竹簸箕,使用蒸笼代替大铁锅进行制作,把复杂劳动变成简单劳动,自然变得轻松许多。
在制作簸箕粄时,首先要选择上等的籼米。糯米和粳米因为粘性太大,蒸熟后的粄皮难以分离,吃起来也不够爽滑,影响簸箕粄的口感。然后,将大米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待到大米松软后,磨成粘稠度适中的米浆待用。在蒸制簸箕粄时,要提前制备好即食的馅料,常见的馅料有四季豆炒肉、虾仁炒茄子之类,各人有各人喜欢的口味,可以根据各人喜欢的味道进行调制。因此,每家加工销售簸箕粄的店铺。都有自己独具风格的馅料。制作时舀入一勺米浆于矩形的铝盘内,摇匀后放入蒸屉之内,用蒸汽将其蒸熟。约两三分钟后将铝盘取出,用筷子将蒸熟的粄皮划成五寸见方的部分,将准备好的馅料舀到粄皮上,卷成筒状放入瓷盘当中,浇上葱油或者辣椒油之类的配料,再配上一碗猪骨头汤、萝卜汤之类的清汤,即可大快朵颐,尽情享用了。
每天早晨,在武平县城的大街小巷,可以看到热气腾腾的簸箕粄店门前,围拢着许多购买簸箕粄的顾客,形成山城一道特别的风景。一盘洁白温润的簸箕粄,一勺香喷喷的葱油,一碗热气腾腾的清汤,加起来便是一顿简单的早餐,构成一个人日常生活的基本要素。简约而不单调,丰富而不繁杂,实惠而不虚耗,这便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生活态度和所要追求的生活目标。
紫灵芝,山川之精华
阳光雨露是大自然馈赠的礼物,给野生灵芝孕育生长的机会。在广袤阴翳的山野丛林中,上山去采摘野生灵芝的人,如果具备比较好的运气,或许可能得到自己满意的收获。相反,如果运气差一点,也许花费终日的功夫,却只能是一无所获。正是因为紫灵芝比较骄贵,不可能在森林中随处生长,才会使其身价大增,甚至被人们视作神应之物,被赋予许多神秘的色彩。
在我国的广大民间,灵芝一向被誉为“仙草”。传说食用灵芝可以长生不老,甚至可以“成仙”,在古诗文中多有誉美之词。在我国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白蛇传》中,女主人公白娘子只身前往峨眉山盗取灵芝仙草,以救其夫君许仙,期间经历了许多艰辛和危险,终于感动了南极仙翁,帮助撷取能够起死回生的灵芝仙草。这一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在我国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紫灵芝又名中国灵芝、仙草;药性平,无毒,是山林特产中的上上品。一般生长于山林中的腐木上,或者是腐烂的树蔸根部。从严格的意义上说,灵芝不是植物,而是一种坚硬、多孢子和微带苦涩的菌类,自身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只能从其他有机物或者腐木中摄取养料。由于对日照、土壤、空气、温度、湿度等环境要素有比较苛刻的要求,因而产量稀少,自然显得比较珍贵。紫灵芝药用价值较高,对于糖尿病、高血压、心肺病、肝肾病、脑血管病等均有显著疗效。根据科学检测分析,紫灵芝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17种氨基酸及有机锗等成分,全株可入药。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兼有抗衰老、疗虚劳、益精气、抗癌、解毒、抗菌等功效,经常服用可以延缓衰老、扶正固本,滋补强身,保肝护肾、对人体有益无害,无任何副作用,适合长期服用。
灵芝品种众多,依其外观及颜色可分为赤灵芝、黄灵芝、黑灵芝、紫灵芝等等。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灵芝品种,主要是赤灵芝和紫灵芝。野生灵芝已经很少见,大多数靠人工进行栽植。紫灵芝的菌盖形状以半圆形,肾形或近圆形为主,颜色呈褐色、紫黑色、近黑色,而菌肉则是均匀的褐色或栗褐色。紫灵芝味甘性温,带有一点香菇的醇香气味,味道更加清淡,比较容易入口。紫灵芝用于炖制各种汤品,既不影响其美味,又能增加菜品的养生价值,所以在美容、保健、食疗等方面有明显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