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柿子往事(散文)

精品 【浪花】柿子往事(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61.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157发表时间:2020-12-18 06:17:53
摘要:老屋院落的一株柿子树,似乎永远不老不倒。想起柿树的往事,想起母亲的模样,我心中,唯有柿树有一颗温暖时光的魂。

【浪花】柿子往事(散文) 我最喜欢诗人刘禹锡营造的柿子意境:“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闪闪的如黄星星,亮亮的若金太阳。柿子,是连接秋冬的一道金色的令牌,于是颠倒了天上人间啊。
  
   一
   就在前几日,我再次捧起“生态文学”先驱、美国诗人梭罗的《瓦尔登湖》,随手翻阅到《秋色》一章,那段与秋色并存的文字,一直不愿离开我的眼睛:“10月属于涂着色彩的叶片。如今在这个世界中,它们丰富多彩的绚烂处处闪现。犹如果实、叶片和日子本身,恰好在飘落之前呈现出绚丽多彩,这一年也临近安歇。”合上书,我突然觉得意犹未尽,还有坚持到最后,能够与冷雪亲吻的柿子,以柔情融化冰冷的精神,怎么就可以逃离诗人的笔下呢?
   在我的老家,秋冬之交的最美景色就是看一树的柿子。尤其是落雪了,金黄的柿子顶着团雪,将灿黄与雪白两种颜色集于一身,胜于一幅油画。母亲活着的时候,常推开窗子,静静地看着院子西南角的那棵柿子树,朔风卷进院子,冰雪跑进院子,钻进窗子,但目光不移。我问母亲冷不冷,她一脸微笑,指着柿子树说,柿子不冷,妈也不冷。
   一日,妻子说,陕西富平柿子是著名地理食品,一下子勾起了我对家乡柿子的回忆,我信口开河说,我们村那的柿子叫“南桥柿子”,也是一绝。妻子也总是在我的乡愁上败北,点头称是,结婚头几年,她还吃过呢。柿子啊,在我的心中,很多往事都因柿子勾起,就像看见烤红薯就会想起六十年代的“地瓜孩”。柿子炫耀地悬于枝头,是最先迎接新年的吉祥物,人们的眼睛从此就不难寻觅到最暖的颜色了,庆年的氛围一下子推向了高潮。
   70年代初,我高中毕业就将老屋翻新了,方方正正的院落里,必须有占着半个院子的猪圈,有一架简陋的鸡窝,有一溜栀子花盆。母亲说,还必须有一棵树,一棵柿子树。可见,柿子树在母亲心中的位置,差点就和我的存在一样了。
   母亲早就联系了在村果业上干技术员的洪珍叔,要为我们的新居培育一株“晚柿”。母亲是懂得柿子的,她说,上秋就能摘的柿子,发涩,不甜,也不好存放,晚柿是最好的品质,她早就盯上了老屋后面村果园里的柿子树了。还有,想要柿子树结果,一定要嫁接,未嫁接的类似柿子树的是叫“元子树”,结下的“柿子”叫“元子”,个头小如“肚梨子”,“肚”是指手指肚。未等老秋上色就开始落果了,母亲发现,连猪仔都不稀罕吃,太涩太酸。母亲干什么都往最好的方向去努力,努力不是钱多少的问题,而是心之所向心之专注。在每个日子里,母亲可以艰难艰苦,但绝不能凑合将就。这也是母亲给我留下的人生精神遗产吧。
   母亲经常说,谁家的孩谁去亲。栽下了那棵柿子树,母亲是放在心上的,施肥浇水斫皮,样样经心,第一年就结了果,母亲怕孱弱的枝条擎不起柿子,便用棍子支撑着枝条,还将一块木板钉在棍子头上,接住了那枚柿子。看着母亲战战兢兢爬到高处,轻轻用手捧着那枚柿子,我的心震撼了,我觉得母亲那是弹琴的手指,她给柿子做着兰花指的样子。一个人的老师首先是自己的父母,母亲的柔软,始终熏染着我的性格,小时候母亲说,男孩子就应该在街头疯啊,颠啊,跑啊,像“咕咕”唤鸡仔吃食,知道回家吃饭就可以了。母亲的话,就像柿子一样,软软的,也暖暖的,听着舒服,现在想来,我的成长没有遇到什么青春逆反期,与母亲的感染有着深切的关系。母亲总是理解一个孩子的成长,她身上释放的温性,总是烘烤着我,也让我的心经不住感动,至今如此,看到一件好事感人事,眼睛就左右不了了,总是顺着眼角垂泪。妻子说我这样很不好,特别是对冠心病人。我说,心脏是用来干什么的,不就是为了接受和表达感动么!
   秋爽不经意就染红了柿子树叶,染得透的叶子,连叶脉也红了,母亲说,怪可怜的,就像大冬天的,一群孩子在冰天雪地里疯,把个脸蛋冻得就像杀猪血……这是母亲表达的心痛感觉,比喻不一定恰当。在母亲心中,在红柿叶面前,那些以秋红自居的枫叶统统都逊色,叶红柿黄,斑斓精彩,自然着色,在苍白的冬季,其意义就更深刻,更耐人寻味了。
  
   二
   母亲对柿子树的审美,很特别。她说,看看,落得一片叶子都没有了,就挂个灯笼,多么喜庆,娶媳妇的人都喜欢打我们家门口过。也是,我们家在北山根,有点偏,可老街的几个年轻人“将媳妇”(胶东话,娶媳妇的意思),还真的是一定从西到东,未必真的是在柿子树下走沾沾什么喜气,母亲就那样理解,也把喜庆送给那些年轻人。我明白,也是母亲盼着我早点娶妻,让她抱上孙子。
   我们家的柿子真是一道秋冬仅存的风景。母亲将其与春树相提并论,她说,一树桃花,不要一片叶;风唤梨花开,没有一点绿;白玉兰在冬天就含苞,不挂一片叶,让花开得无遮无掩。柿子树也是,柿子就是秋冬的花,雪打花开,跟梅花有的一拼。爱花的母亲,发现了规律,说得很在理。
   老秋初冬了,一切新鲜的景物都回家藏起来了,只有柿子树,傲寒凌霜,迎风冒雪,在萧瑟的村落里,那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母亲并不急于摘柿子,招来不少鸟儿,多半是麻雀儿,也有喜鹊。麻雀叽叽喳喳的,妈妈说,这是吵日子,日子好了才有劲儿有兴趣来吵。特别喜欢喜鹊,妈妈说,那就是“喜鹊登枝”,多么喜庆!鸟儿把黄黄的柿子的皮儿啄破了,妈妈也没生气,说,我们家有什么,这才叫“破财”呢,妈妈下半句就是“破财是有财”,柿子才值几个钱,应该是柿子带给我们的吉祥如意最重要,我想,母亲只有看着柿子才看得见美好的未来。此番意境,古人早就说得很透彻,“野鸟相呼柿子红”,好事儿,就要奔走相告,鸟儿来闹腾,母亲才欢喜。那时并未有什么环保意识,其实,妈妈也在收获完柿子时在枝头留下一两个,给那些鸟儿过冬。母亲说,对鸟儿好,鸟儿来年还来。
   在没有风景的季节里,柿子绝对是一道可以承前启后的风景。晚秋的风就像一道马鞭子,一抽,哗啦啦,连着几天,几番挥鞭,那些经霜的红柿叶就不情愿地飘落在地下了。坐在窗前,看着叶落,可以嘲笑秋风,奈何不得黄黄的柿子。柿子叶落了,那些黑黢黢的枝丫,孤单单地擎着小巧玲珑的柿子,真像孩子们用铅笔在墙壁上胡乱地涂鸦,此时的感觉特别奇特,仿佛那些柿子是天上的星星垂落在树杈上,又急于飞上天空,一碧如洗的秋日天空,就像要给我们的心情洗个澡,一丝的游云都被风儿抱走了,柿子在碧蓝的天空里,摇摇晃晃,给农家人表演着晚秋的彩色舞蹈。此时,阳光格外钟情于柿子,哗啦啦地从空中泻下来,柿子树没有遮拦了,只能任由阳光将柿子涂黄,一层层挂上幸福的颜色。
   我相信风景也是有着归属感的,离开一个地方,风景会变得陌生。属于自己的风景,更能让人欣赏出意境。人生那么苦,一点点风景也不要错过,只能珍惜着,尤其是柿子树风景,可以将苦变作甜。
   在胶东半岛,每年降雪最早可以在十月下旬,到了11月大小肯定有一场降雪,农家并不发急过早摘柿子,都要用雪压枝头来给柿子去涩上甜。母亲说,有些人不能天生得到甜蜜蜜的日子,那就得像柿子那样,经霜冒雪。母亲从不说我应该怎样做,我隐约感觉到母亲的话就是说给我听的。是啊,哪年柿子不遭霜,胶东半岛的柿子还要凌雪处寒啊。
   母亲未必懂得风霜冰雪的隐喻,也没有刻意地教育儿子成才成栋梁,但她将儿子的身世与此时的风景做了巧妙的勾连,给与我的是箴言铭句。
  
   三
   柿子树长大了,我走出老家那年,柿子树结下的柿子不下百八十,母亲说,我不在家,也吃不完,就吆喝六母、七四婶、贵婶一起来享受秋获的欢声笑语。记得那年,母亲居然把结下多少柿子都记下了,97个。谁说数字是苍白的啊,母亲说,就差三个就100了。她感到遗憾,不过,每个柿子都是她高兴的理由,甚至可以说出哪一枚柿子在哪个杈上接的。那年秋末,很多邻居,拿着笸箩来摘柿子,幸亏六母的儿子斧子哥搭起了梯子,每家都摘取十几二十个的,妈妈说,别当回事,就像吃地瓜那样,不稀罕。马上告诉邻居,不能与地瓜一起吃,怕胀肚皮。谁知道,这年没有吃柿子的妈妈因为肚子发胀而住进了乡卫生院,再转县人民医院,最终没有回来看她的树上的最后一粒黄柿子,就走了,但我相信她是带着满足走了,因为她曾经告诉我,在我上学去的那些日子,门口的邻居常来家夜聊,一点不落寞。第一个寒假,六母还含着泪说,不该吃我妈妈的柿子,我问为什么,她也说不出道理。其实,每一个邻居,都一直念着母亲的好,用不着说出理由。
   每年摘柿子时节,母亲总是让我吃个够,看着我吃,她很满足,总是笑眯眯的,比她吃了还满足的样子,当我抬眼看到母亲看我的眼神,我都觉得不好意思了。轻轻拽开柿蒂,就像揭开了蜜罐的盖子,不敢使劲捏一捏,就像俗语说的“软柿子捏不得”,只能捧住了,柿瓤软软的,就像烧热的糖稀,就像从蜂箱上切割下来的蜜,得够快地将嘴巴堵住那个小窟窿,生怕一分神甜蜜就跑了。
   记得母亲最喜欢做柿饼。用剪刀将柿子柄蒂处一剪,然后用棉线儿系住,倒挂在屋檐下,晾晒柿子的时候,我总是“手贱”,喜欢捏一捏,也喜欢看一看,真像婴儿细嫩的肌肤,柔柔嫩嫩,晶莹剔透,似乎一眼就看见了柿子里面,柿子外皮渐渐地挂上一层淡淡的脂粉,真的是“粉面含春”,我都忍不住嘴巴凑上去,生怕妈妈看见会训斥,咬开一个小口,轻轻一吮,柿子的蜜汁就流入腹中,直入肺腑,渗入心底。妈妈发现干瘪的柿子了,并不揭穿我,还开玩笑地说,剩下了皮囊,我都数得出吸干了几个……
   母亲,在人多时,属于沉默寡言的那种女人,始终以微笑示人;独处时,却不甘寂寞。柿子悬了屋檐下一溜,她的母鸡不安分了,有的甚至跳着高儿,想啄金灿灿的柿子,母亲开腔了:吃了就下个甜蛋?把个柿子当成了玉米粒,吞得下?都什么眼神!母亲说话时,那些母鸡还侧着头认真地听,这么认真,母亲好像觉得与鸡对话,显不出自己的高贵,便一撩手,轰走了。
   正月里,母亲解开捆绑瓷坛口的塑料纸,取出柿饼,给我也就是三两个,她不舍得,耐心劝我,三个姨妈那得走动,哪家少了十个八个不像样子;翠姑那,每年给我们的大枣(翠姑院里有棵大枣树)得用麻袋盛,少给了更不像话……连带亲戚邻居,母亲总是可以数一堆,这些论据很有力,那就是忍着馋,不再为难母亲了。
   封藏在瓷坛里的柿子饼,个个都搽了脂粉,雪白的霜儿就像均匀地洒上的一样,我见过母亲搽粉的粉饼和粉扑,曾经奇怪地看着母亲,以为是她给柿饼上了粉。那层白霜,是挥发了糖分的结晶,轻轻掰开,一腔金黄,糯糯的,曾经想,谁拿供销社卖的糖果来换都要寻思半天呢。柿饼的蒂,我也不会放过,常常在嘴里反复咂摸,直到味儿淡去,才不得不吐掉。
  
   四
   母亲是个从来不关心“大事”的人,文革期间,很多人找母亲加入什么派别,发给几支小旗,母亲都是微笑着,接过小旗插在窗上,来人也不知是否同意,母亲不轻易表态。但那年(60年代中期)对村上各队在地埂上栽植柿子树,她显得既兴奋,又不安。在母亲心中,甜瓜酸枣才是她最关心的,秋去冬来才是她的大事。哪里落下一粒籽,从石缝窜出一棵草,才能令她兴奋,她在乎的是一草一木、一呼一吸这样的生计大事。
   母亲看到柿子树上山,念叨着,柿子树啊,出了院墙就难活,种在地埂上,我们的眼睛不看着,怕是生气长不大。母亲的话让我一直不懂,至今还是找不出理由来证明。而且她为何那样担忧柿子树栽于何处,令我不解。果然,还不到两年,我们村大面积栽植柿子树的事就渐渐降温了,到我走出老家,地埂上从未看到有一株柿子树风景。
   那年,我和山西一位在京城进修的同学去参观老舍故居,走进他的“丹柿小院”,山西的同学跟我说,在他们那,柿子树也只有在院子里栽植才成活。我想到母亲的话,问他为什么,他说,一枚柿子,带着蒂和梗,看着像个“吉”字,吉祥如意的东西,放在山野就没有意义了。他是语文老师,这是课文的解释,他只能照本宣科一番。当然,语文课要涉及一点文字学的,这个“吉”,从士从口,是会意字,并非是象形字。
   老舍故居是一处四合院,老舍的夫人胡絜青女士命名了“丹柿小院”的名字,柿树是从北京的西山上移栽进院的,我曾驻足柿树下反复端详联想,柿子是“红”还是“黄”,这种色系,可能只有“丹”这个古汉语词语可以表达吧?老舍先生取用夫人的命名,也让我感到了一种母性的温暖,我仿佛看见一对颇负盛名的老夫妻,操一口地道的北京话,在一个秋夜,仰首丹柿,吟出好几个名字,最后是国文水准很高的胡女士胜出。这样的画面,皆因丹柿而成色,好像一开始就注满了母爱的光辉。
   我的老家有这样的话,院子是柿子树的花盆,村子是柿子树的森林。柿子树是为有人居的地方而生,尽管说不出什么道理,想想也还真的是如此。红红火火的柿子树或许有着情意,喜欢跑到人家的庭园,找一个主人,安家扎根,灼放异彩。我宁愿这样猜想。
   柿子树,只有我们的眼睛看着,她才会结出那么甜美的果?或许,就像我面对鱼缸里养的金鱼,我站在面前,鱼儿就畅游欢快,需要主人看着才有生机。有些事,我们一辈子也无法弄懂其中的道理,但并不会让我们的记忆消弭。在很多问题面前,其实,我们需要的并非是答案,而是谁曾经提出了什么问题。就像有人并非那么伟大,也说不清哪里好,但谁也替代不了这个人。我母亲就是这样,她说的话常常是我解决问题的原始动力。
   老家那棵柿树,早就被房屋的新主人锯掉了,所以我也很不喜欢从老屋的门前经过。我一点也没有记恨,只是眼前经常出现那棵树,眼下所有的建筑格局的改变,都被一棵柿子树遮住了,树的魂,始终不愿离开那个装着我少年时光的小院。诗人舒婷的《致橡树》说,橡树曾“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我老家的柿树没有这样惊心动魄,力挽狂澜,意义重大,只有一树的温暖不曾散去,不曾退热。
   18岁,几乎每一个高中学校都在为孩子们举行成人仪式,我的成人仪式是在那棵柿树下,离18岁还很远,一个懵懂的少年,遇到一个太好的妈妈(我是妈妈的抱养子)。如今,我宁愿用此生的光阴来交换一个有妈妈的少年时代,也不迷恋住在城市的高楼大厦,还想回到那个充满温暖,有柿树的小院。
   那晚,我做了一个逼真的梦。我跳跃着摘下院墙里的一枚柿子,用指尖轻轻掐开了一个小孔,递给了我的母亲,母亲微笑着……
   我愿给自己播放一部时光里的老电影,画面里只有一朵朵一簇簇的柿子。柿子,染了乡愁,即使那些故事没有了情节,也还是生动的。感叹往事如烟,或许我们是不想记住;高唱往事如歌,才是柿子树期待的。耳畔回响着林忆莲的《柿子》歌,“柿儿,被抢去红嫁妆……”谁抢去的呢?是皑皑的白雪啊,嫁给白雪吧,如此的往事,才愿屡屡回首。
  
   2020年12月18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583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用真情浇铸的散文。看似写柿子,实则写母亲,可以说是对母亲的赞歌!作者用彩线串珠法,串起对母亲深深的回忆,浓浓的怀念,字字看来皆是泪!在70年代,“我”高中毕业将老屋翻新了,母亲栽下一棵柿子树,在母亲精心打理下,第一年就挂了果。作者抓住母亲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以及动作描写,凸显出这位母亲是位内心柔软的人,母亲的柔软,也始终熏染着“我”的性格。母亲对柿子树的审美很特别。作者总能抓住母亲那一语双关富有深意的语言描写,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老秋初冬了,一切新鲜的景物都回家藏起来了,只有柿子树迎风冒雪,在村落里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妈妈不急于摘柿子,让鸟儿啄食,收完柿子时也总要留下几个给鸟儿过冬。令人不难看出,这是一位聪明、爽朗、幽默、温婉,善于引导孩子的母亲。更难人可贵的是此文触及了生命的范围,我们能感觉出这位母亲除了人以外,对其它生命也非常尊重,有一颗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大爱心灵。在没有风景的季节里,柿子绝对是一道可以承前启后的风景。作者将柿树的“多姿多彩,色彩斑斓”,别具匠心地描写到文章中去,并有丰富的视觉联想,将景物真切再现,展示了冬天柿子树不畏风雪的特点,做到绘形绘声又绘色,令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妙。母亲那番富有哲思的语言,更是耐人寻味,深刻了文章主旨。我走出老家那年,母亲说“我”不在家,吃不了,叫邻居们把柿子全摘了去,并交代邻居不要和地瓜一起吃,怕胀肚子,谁知妈妈没有吃柿子,却闹肚子住进了医院,没想到从此阴阳两相隔……字字泪,字字血!每年摘柿子的时节,母亲总是让“我”吃个够。看着我吃,她就满足。母亲做柿饼,“我”吮了柿瓤,母亲也不揭穿我。母亲紧着自己的嘴,正月里把柿饼送给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可见,这位母亲心地善良,乐善好施。母亲是个从来不关心“大事”的人,但对那年村上各队在地埂上栽植柿子树,显得兴奋又不安,她担忧着柿子树难成活,果然不出两年,地埂上从末看到有一株柿子树风景。也许是这位母亲懂得万事不能违背事物规律吧。老家那棵柿树,早就被房屋新主锯掉了,但树的魂没散,始终在小院,温暖不曾散去……全文铺陈有致,语言精美,情感真挚细腻,作者善于抓住平常生活场景,内容是单纯的,极其简洁、琐细,但同时又是丰富的,至情至性,至真至实的,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每每读来,感人至深,令人欷歔不已!文章写法“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写出了柿树的风景,写出了母亲对孩儿的关爱,对邻里的友爱,对大自然的善爱,以及“我”对母亲无尽的怀念之情!好文!力荐品读!问候老师祝安!【浪花诗语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1221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12-18 06:27:19
  没有丰沛的创作激情,没有俯身下去的勇气,没有一颗善良执著的心,没有甘于寂寞心无旁鹜的精神操守,很难像怀才老师这样坚持笔耕不辍!感谢投稿浪花,辛苦了!遥握问候,谨祝冬暖一切皆好!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2-18 06:37:23
  感谢湘莉老师的精彩编按,谢谢湘莉老师的深情鼓励。写母亲,除了为怀念母亲的那些品质,更重要的是,梳理母亲在我心中的影像,将那些年,母亲尚在时的往事刻在心上,创作是个人的行为,热情是创作的动力,无关名利,只关心情。我相信,点滴可汇成汪洋,那些年也时常想起母亲,但都是并不连贯的片段,来江山,把有关母亲的怀念做了一个系统性的处理,写成小文,留村完整的记忆,感谢江山。问候湘莉老师,辛苦了,遥握,谨祝冬暖。
2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12-18 06:54:33
  每次编辑怀才老师的文章,我都很兴奋,也很感动!从文章角度来讲,让我们看到了文章的美学,足够量的信息传输,足够张力的情感表达,足够强大的文化思考。更重要,更让人感动不已的是老师写的散文更多的是让我们懂得如何去体味亲情,友情,如何去爱,爱自己,爱他人,爱身边所有有生命的事物。再次问候老师,谨祝冬暖安好!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2-18 07:05:48
  湘莉老师好,谢谢再度点评。我这样想,我们是接受文化教育而成长起来的,但文化并非完全在书本上,我觉得中国家庭,中国的母亲,所构建的文化氛围足够强大了,写这些,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将母亲的遗留变成我们的幸福思源,我相信这是对的,因为人接受来自母亲的熏染,较之学校教育,在性格形成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母亲,才是一个民族最生动的血缘。问候湘莉老师冬安。
3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0-12-18 12:23:38
  细读怀才老师的《柿子往事》眼前不禁浮现一个清析的场景,一庭小院落,一对母子在柿子树下或拢柿树,或摘柿果,或交谈或打理院落。出出进进不紧不慢忙碌的那个温馨画面让人沦陷。本篇以柿子为引线全文贯穿柿子情结,母子情深。说柿子往事,实则一篇缅怀母亲的佳作!老师的母亲独自艰难地支撑起家,以温暖的母爱翼护着孩子,以长辈的一腔博爱与善良薰染孩子成长起来,并成为教育界的栋梁之才。母爱伟大!文中的母亲不仅独立而自尊地生活着,欢因性情霍达乐施好善深受街坊四邻尊重。儿子学业有成,母亲最终苦尽甘来,完成了一位母亲的伟大职责。故事情节曲折,真情感人肺腑,可读性强。拜读学习!遥祝怀才老师冬祺顺遂!身体健康!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2-18 14:08:09
  非常感谢素心若雪老师的精彩点评。美言击中了我的心。是的,在我的回忆里,可能唯有柿子像母亲,无论是性格,还是品质,都那么相像,我们无法牵回远去的时光,但我们可以留住曾经的记忆。所以,我用往事记录母亲的样子,感动自我。相像若雪老师的美评,天寒地冻了,注意保暖,谨祝万事胜意。
4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0-12-18 14:39:37
  那棵柿子树成为一个缩影,把故乡的情意都浓缩到它的身上。母亲在那儿,看见那棵树就会看到她,她就是一棵树!一篇情景交融的好文,它的好在哪里呢?把深深的怀念付诸于文字之中,由文字之魂凝成了这个形象,怎不让人动情呢。一字一泪,满篇的文字化成滂沱泪雨。老师这条根已经深深地扎在那片土地之中,让人感叹!心中的故乡就是这棵枝枝丫丫的柿子树支撑起来的,至今都在天地间伫立着,恰如母亲在那里,眺望着归来的路上,是不是有心中挂念的人走来。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2-18 14:50:21
  孤独老师真的懂我。母亲离开40几年了,在我的回忆里,几乎所有的风物,包括房屋、院落、石头、树木等,都写着母亲的话,想一想,那些话似乎就响起来,我曾感觉母亲未离我去,这篇柿子文,就是想把一个平凡的母亲勾画清楚,放在记忆的画面里。谢谢孤独老师赏读。遥握,问候冬暖。
5 楼        文友:一文独秀        2020-12-18 19:35:59
  借点点滴滴的小事,写出了浓浓的亲情,家乡的柿子寄托着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好文,已经拜读。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2-18 19:37:16
  谢谢,一文独秀老师磨目了。怀念母亲,情若柿子。很期待你的佳作,遥握,问候冬安。
6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0-12-18 21:55:25
  读过文之后,忍不住泪目了。我仿佛看见了那个不是很高大的身影,却感觉到了她的伟大。那个影子实实在在地留在心灵深处,一直都在暖着心怀!读到后面时,觉得她已经从字体里走了出来。这是人世间最普通,也是最温暖的爱,是不可替代的!谢谢老师的文,给人如此深重的感念。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2-19 06:34:14
  谢谢孤独老师再次磨目,辛苦了。怀念的心思寄托在柿子上,希望把一份暖意捧给妈妈。希望女人看了,知有榜样,儿子看了知有力量。遥握,问候冬暖,祝贺《戏水鸟》摘精。
7 楼        文友:罗莲香        2020-12-19 22:06:31
  怀才老师的文字,总是震撼人心,令心潮起伏跌宕!老家的一棵柿子树,在秋冬两季挂满火红的柿子,涂满艳丽,也涂满幸福的色彩。柿子树,一树喜庆,满院吉祥,漫溢温暖。老师的母亲用柿子串起对儿子的万般呵护,对乡邻的无比关爱。柿子活色生香,文字句句动情,回忆柿子往事,叙不尽对母亲的爱和怀念。老师的母亲总是在不经意间用诗意的情怀阐明生活的哲理,她为人厚道,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中总能让人感受她的温暖,她以厚重的慈悲之心赢得邻人和亲友的尊重和喜欢。文中描述柿子和柿饼的色香形味俱佳,情味浓浓,描写叙事抒情议论穿插交错,文笔轻灵与厚重兼具,美感强烈,情感真挚,动人心扉,又让人感怀落泪。好文,大赞,问候怀才老师晚上好,冬祺!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2-19 22:42:23
  谢谢罗老师这么精细而唯美的点评鼓励。母亲,对于我而言,相遇是一场无法割舍的分娩过程,始终有着疼,也有着永远长不大的滋味,无法回报母亲的好,只能慢慢回忆曾经,留住母亲的音容笑貌和她无私的美德,很多东西是在沉静下来去想,才觉得真切深刻,母亲的那些话,当初也就是说说,没有去思考,如今,觉得每一句都是一种启迪,或许我想多了,但我很愿意接受母亲的教诲。谢谢罗老师拨冗留墨。问候冬暖,谨祝快乐,期待您的佳作。
8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0-12-19 22:21:03
  往事悠悠,柿子金黄。母爱浓浓,一生不冷。吃的是柿子,尝到的是家的味道,写的是柿树,浇灌的是亲情。不用文绉绉华词,揭示出人生哲理,不用深奥理论,点明生活真谛。特别欣赏,大赞。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2-19 22:43:52
  天马老师好,谢谢你这个朋友总是给怀才抱器深切真诚的鼓励。母亲的故事,在每一个儿子心中都是难忘的经典,所以不必粉饰,本身就是生动的。遥握,期待你的佳作。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