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丹枫】从知行《弟子规》审视幸福人生(随笔)

编辑推荐 【丹枫】从知行《弟子规》审视幸福人生(随笔)


作者:茆屋闲客 秀才,1063.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583发表时间:2020-12-18 12:48:17
摘要:原创首发江山丹枫


   近一段时间,我有幸走进城乡数所中小学校园,各校画廊、宣传栏、教室内外,多处张贴着《弟子规》、《三字经》等千年启蒙孩童智慧的宝典,看得老朽我,那真的叫个心花怒放啊!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当那整齐高亢、朗朗颂读的童声波,满满地激荡着校园时,听得老朽我,那真的叫个泪流满面啊!
   几年前,当我从电视、网络等媒体上,一次次耹听研读习主席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从中小学生抓起的谆谆教导时,我的心情是无比激动的!但是,当看到下边的教育迟迟没有反应时,当发现“上热下冷”的严峻反差境况时,好久好久我是忧心忡忡的。
   而如今,我目睹校园、社区、街道等公共场所,到处呈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盛景,一下子就吸引了众人一双双的眼球,尤其让我心潮澎湃、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我仿佛看到了“文化自信”神圣的种子,正在神州大地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这两天,我实在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我要说点什么,也想做的什么,以尽一个读书老头的拳拳爱国之心!思来想去,还是拟以《从知行弟子规,审视幸福人生》为题,愿与有志弘扬中华文化的同道人作一些探索吧。
   《弟子规》——简言之,学生应有的规范。原名叫《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编撰。其内容以《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谨而信,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要,采用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编撰而成。后经清朝乾隆年间贾存仁修订补充,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虽然一共只有1080个字,360句,但先后讲了6+1门功课、113件事。这本宝书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极佳读物。《弟子规》是儒家学说乃至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文化的一个根脉,它高度概括了中国古圣先贤关于如何做人应该遵循的规矩。
   因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我们中国失传了长达一百多年历史,四五代人普遍不了解古圣先贤的教诲了。因此,《弟子规》适合于祖孙几代人共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在如何做人方面的经典学说,主要包括儒释道三家融合而成。儒家以孔、孟为代表,主要讲的是仁爱,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相处;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要讲的是博爱,说的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如何相处;佛教由古印度2600年前释迦摩尼这位曾经的王子总结创建的,传入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佛家主要讲的是慈爱,说的是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关系如何相处。
   对于《弟子规》,对于传统文化,由于实在是太博大精深了,加之本人初学初悟,只能和您分享个人的一些肤浅收获和体会,主要包括“九个五”。
   一、人生五福:人人都向往追求幸福人生的最高最佳境界。
  
   人们常常给给亲朋好友的祝愿是“五福临门”。过去,我在劝人时常说:吃得好、穿得好,不如心情好!后来,有人总结“四高三不如”: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说是再大的官、再多的钱,也要有大的寿命来享用,如果整天吵吵闹闹、生气发火、疾病缠身,再大的寿命、享有再多的财富,恐怕活的也毫无意义。那么“五福”到底是什么呢?老祖宗给我们总结的“五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和善终。
   1.长寿——每个人都希望活到一百岁。其实,人如果知道科学养生,每个人完全可以活到一百多岁,活不到这么大的岁数,是因为人会经常烦恼生气。
   2.富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祖宗非常希望我们家庭人人都能有出息、个个都能发大财,但同时又要我们不可以为了发财,而变得下贱,人要贵重,要被他人看得起,常常被人称赞。
   3.康宁——身体健康,心里安宁。据我观察,现在达到这两条的人不是太多。他们不是常常身体有病,就是天天心神不宁,心烦气躁,拿着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幸福指数不高,人生缺乏乐趣。
   4.好德——就是心性温和、心地善良、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就是德性要好。这一条很重要,是其它几福的根本所在。
   5.善终——瓜熟蒂落!就是老人临终时,没有挂碍、没有痛苦、没有遗憾,幸福慈祥地离开子孙。
   看看有多少人能够达到这样的“五福”?为什么有很多人达不到?为什么古时候物质条件比我们现在普遍差得多,古人能够得到,而现在有许多人却很难得到。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我国现在的家庭和过去有哪些变化。
  
   二、五个巨变: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式家庭发生的巨大变化。
  
   国是最大的家,家是最小的国。如果我们把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立前和改革开放后直至今天的家庭做一个比较,我们很快会看到,我们的这个社会“细胞”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可以叫“翻天覆地”!我想从五个方面加以分析:
   1.家庭结构的巨变。改革开放前,我们的家庭一般都是两三代十个人左右组成,一家同胞兄弟姐妹少则三五个,多则十个左右;回溯新中国成立前直至古代,兴旺的大家庭往往是五六世、上百人甚至几百人组成的,这些大家庭的所有人都在一起生产生活;而近四十年来,我们的家庭就一下子蜕变到以三口为主的新格局了。在古时候,一个人数众多的大家庭,实质上就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团队或者小社会;而现在的三口之家,父母的主体,是实行计划生育后的“独一代”,孩子的主体,则成了事实上的“独二代”了。“家庭”原有的传统功能,基本上就剩下了满足家庭成员特别是孩子日益膨胀的消费欲望了。
   2.拥有财产的巨变。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国家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物质财产急速增长,一家一户大多也是从贫困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从小康到富裕,改革开放前和现在相比较,每人拥有的财产,普遍是几倍、十几倍、几十倍、上百倍甚至更多倍的增加;同时精神财物也得到了一样的急剧增长。这些急速增长的物质、精神财物,在满足人们生理、心理需求的同时,还有许许多多、形形色色含有高毒、剧毒的垃圾,无时无刻不在伤害着国人的肢体,尤其是子孙的灵魂,而且还有蔓延加重之势。
   3.生活方式的巨变。作为传统型的农业大国,古代许多家庭以农耕为主,一大家几个、十几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劳动力都在家长的统一领导下劳作,人们很少出远门,条件好的人家小孩还可以在家或者附近学堂读书等;而改革开放以后,城里的家庭还比较稳定,而农村的小家庭,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许多父母双双走了,只好将小孩交给祖辈看管,虽然家庭经济收入有所保障,但也产生了如小孩教育严重失范等诸多问题。
   4.追求目标的巨变。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绝大部分家庭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长期追求的目标一般都是为了温饱,主要任务是解决“肚子里”的问题;而近四十年来,许多家庭包括农村家庭,他们的奋斗目标,一般都扩大到“肚子外”的各种追求上了。国家的工作重心从原来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家庭同样转移到了发家致富,进而演变为许多年来的一切向钱看。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国家、社会,普遍忽视了起码的如何做人的教育,尤其一百多年来,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多次受到严重的冲击、批判、打倒、摧毁,就是在今天,仍然有许多人视之为糟粕,弃之为垃圾!随着国门的日益打开,以“我”为中心、以斗为贵、以自私自利和超前膨胀消费为主要特点的西方负面价值观,涌入和渗透的势头依然猛烈,不少人再也没有传统的礼仪之邦——中国人的样子,人们普遍没有了真正的信仰,纷纷失去了人生的方向,甚至连少数各级官员、高级知识分子等所谓的国家“栋梁之才”,都在为一己私利,不惜坑害国家和民众的利益,有的甚至干出了伤天害理、禽兽不如的种种恶行恶事来……比如先前正国级大贪官周永康,又如今日在美反华干将大汉奸余茂春。一件件活生生的事例,无不说明这一点:如果没有良善的教育,监狱造的再多、再好,好像也不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因为生产最危险的产品,不在农田工厂,而在厅堂课堂!
   5.家风家规的巨变。在我国以前的历朝历代社会中,普遍奉行了孝悌伦理道德,许多朝代还颁布法律条文加以规范,如发现子女打骂父母言行的,子女一般都要受到法律的严惩;在一个大家庭中,如果有人违反了家训族规、有辱家风家规的,也会受到宗法的严处,全族人都要受到教育。然而,当今不少家庭成员的伦理关系似乎全都乱了,儿子像老子,孙子像爷爷……,辈分完全弄反了,几个老人和一双父母往往整天围着“小皇帝”、“小公主”转,孩子稍不如愿,立马就能对长辈非打即骂,最近不时报道的中学生轼母惨案,又是力证;如今学校,有的老师也在见利忘义,反“师腐”的声浪还没有停息的迹象,没有了老师的尊严,学生人群背后打骂老师的也不在少数,而对违反“家规”、“校规”的孩子,大家普遍都是束手无策,生怕稍加教育,就会出现跳楼轻生的悲剧发生……,可以预料,如果让一批批这样的孩子走向社会,我们的社会如果能够安定,那就反而有点怪了。
  
   三、人分五类——每个人都应及早慎重地确定好今生的价值取向。
  
   中华传统文化从道德层面,将人分为圣人、贤人、善人、凡人和恶等五大类。看看我们能够划分在哪一类?
   圣人——人格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如儒家的代表人物有:伏羲、皇帝、炎帝、尧、舜、禹、孔子、孟子等;道家称“圣人”为“仙真”,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佛教称“圣人”为“佛”,如释迦牟尼(亦称“佛陀”)。我们一般很难看到这样的人。佛,不是常人眼中的虚幻,佛,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是一个内心大彻大悟后的人,我们每个人,只要真彻悟了,都可以成为佛;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佛教,是已经变了质的、甚至存有迷信的宗教了。原本的佛教,不是宗教,更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做人的教育,是一种让人开悟具足智慧的教育!
   贤人——仅次于圣人,道德、才能优秀的人。如孔门的“七十二贤”等等。贤人行事完全顺应天道、地道、人道客观规律,处理事情标本兼治,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说的话能作为天下人的准则,按照他说的去做,就能够成功。这样的人,我们身边有,但是为数不多。
   善人——心地仁爱,品质淳厚,为人和善,常做善事的好人。这些年,党和政府组织评选表彰的“中国好人”、道德楷模等等,他们都属善人之列。我们很喜欢这样的人,可惜我们身边的善人比过去少了!
   凡人——就是大众平常人,平庸的人。这样的人,我们的身边很多。
   恶人——经常做恶事令人厌恶的人,包括违逆道德、违法犯罪的人。这样的人,我们身边不仅有,有时还在增加。在新闻报导中,我们几乎天天都能看到恶人在上演,新闻的猎奇性,非杀盗淫妄、无刺激性不报道的西方新闻观,又为恶人大行其道,有意无意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功效。
   我们大部分人属于凡人,但也不是绝对的。如果有时我们凡人,也能经常心存善念,有时也能做做好事,那么,你在做好事时就是善人;有时我们学习圣贤教导,并能像圣贤那样,表现出极高的道德智慧和极大的才能才干,为国家社会或身边人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那么,你在这个时候就是圣贤之人,就是民众心中的佛菩萨;反之,如果有人经常心存邪念、恶念,有时还有恶言恶行伤人,甚至参与恶人一起做了恶事,那么,他这个时候就属于恶人了,虽然警察一时没有找到他,但是道德已经在谴责他、审判他了。我们凡人,应该经常向好向善,有可能的话,多多学习圣贤的经典,起码要学行《弟子规》,在我们的大脑中,经常开发圣贤的信息,言行举止就会趋向圣贤了,至少我们可以变成善人!
  
   四、人生五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检查对照并竭力革除的。
  
   我们生活在物欲横流、诱惑多多、污染严重的地球村。我们很难做到独善其身、出污泥而不染。人生“五毒”,在绝大部分人中都有不同程度地存在。那么,具体是哪“五毒”呢?据大德们研究发现,现代版本的“五毒”有两说:
   一是道德版——吃、喝、嫖、赌、抽(大烟等毒品)。所谓道德版“五毒”,是指过去如果有人在这方面做了,官府也不做太多的过问,最多人们在背后会骂娘指责。现在恐怕不行了,比如吃喝,如果有人再不加收敛,大搞公款吃喝,那可能纪委监委依据党规政纪,就要找他们算账了;再比如嫖、赌、抽,只要被举报查获,处理起来恐怕也会进局子的。
   二是法律版——坑、蒙、拐、骗、偷。所谓法律版“五毒”,是说只要有人去做了,犯事法办那是早晚的事。
   静下心来认真地关注一下自己,观察一下身边,我们会发现,现代版的两种“五毒”,几乎天天都有发生,恐怕很少人没受其害!
   在古圣的智慧版本中,“五毒”总结也有两说:

共 11871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作者走进学校,看到学校的画廊、宣传栏,到处都是《三字经》《弟子规》的宝典,忽然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作者流连忘返,感触颇多。就《弟子规》的文化底蕴作一下探讨。作为中国儒、佛、道的精神内涵,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文化宝藏。《弟子规》容纳了儒、道、佛三家的精华,简而言之,让中国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在世界上也是鼎鼎有名。作者论述了“五福”“五个巨变”阐释了善恶因果,释解了贪与欲的人性脉络。作者讲了很多儒家思想,特别讲了孝道、君臣之道、夫妻之道和子女朋友之道。揭示了儒、佛、道的真正内涵。引经据典,说古论今,给人以向善的启示。欣赏推荐美文!【编辑:丘八】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0-12-18 19:28:50
  感谢丘八老师辛勤编按!冬天冷了,请注意保暖,遥祝文祺吉祥!
回复1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3-06-15 09:58:13
  《弟子规》——简言之,学生应有的规范。原名叫《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编撰。其内容以《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谨而信,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要,采用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编撰而成。后经清朝乾隆年间贾存仁修订补充,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虽然一共只有1080个字,360句,但先后讲了6+1门功课、113件事。这本宝书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极佳读物。《弟子规》是儒家学说乃至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文化的一个根脉,它高度概括了中国古圣先贤关于如何做人应该遵循的规矩。
2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3-06-15 09:59:32
  《弟子规》——简言之,学生应有的规范。原名叫《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编撰。其内容以《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谨而信,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要,采用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编撰而成。后经清朝乾隆年间贾存仁修订补充,并改名为《弟子规》。
回复2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3-06-15 09:59:53
  《弟子规》虽然一共只有1080个字,360句,但先后讲了6+1门功课、113件事。这本宝书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极佳读物。《弟子规》是儒家学说乃至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文化的一个根脉,它高度概括了中国古圣先贤关于如何做人应该遵循的规矩。
3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3-06-15 10:00:48
  人们常常给给亲朋好友的祝愿是“五福临门”。过去,我在劝人时常说:吃得好、穿得好,不如心情好!后来,有人总结“四高三不如”: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说是再大的官、再多的钱,也要有大的寿命来享用,如果整天吵吵闹闹、生气发火、疾病缠身,再大的寿命、享有再多的财富,恐怕活的也毫无意义。那么“五福”到底是什么呢?老祖宗给我们总结的“五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和善终。
回复3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3-06-15 10:01:21
  1.长寿——每个人都希望活到一百岁。其实,人如果知道科学养生,每个人完全可以活到一百多岁,活不到这么大的岁数,是因为人会经常烦恼生气。
   2.富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祖宗非常希望我们家庭人人都能有出息、个个都能发大财,但同时又要我们不可以为了发财,而变得下贱,人要贵重,要被他人看得起,常常被人称赞。
   3.康宁——身体健康,心里安宁。据我观察,现在达到这两条的人不是太多。他们不是常常身体有病,就是天天心神不宁,心烦气躁,拿着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幸福指数不高,人生缺乏乐趣。
   4.好德——就是心性温和、心地善良、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就是德性要好。这一条很重要,是其它几福的根本所在。
   5.善终——瓜熟蒂落!就是老人临终时,没有挂碍、没有痛苦、没有遗憾,幸福慈祥地离开子孙。
4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3-06-15 10:03:49
  儒家所说的“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这是孔子提出的做人必须应该正常做到的五个方面,“五常”贯穿中华伦理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观的最核心的要素。
   仁——二人也,人不能离群独存。仁者,人之心德,人之良心。当下,许多人背离了“仁心”,以自我为中心、普遍自私自利,这是一切问题的总根源。
   义——义者,宜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当做只做,当止则止,所做诸事,合乎天理。推己及人,立己立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取不义之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义”的正体字——義,是“我”字头上有一沓钞票,教我们关键的时候一定要舍得。然而,现在又有多少人讲义不讲利呢?
回复4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3-06-15 10:05:24
   礼——体也,得体。进退周旋,身正以法。“礼”是为人处世的根本。俗话说,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现在的一些人,尤其是少数年轻人,傲慢心十足,不讲待人礼貌,只讲礼尚往来了。
   智——无所不知,是非曲直、文理密察,一清二楚。现在还有这样的人吗?还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格物致知呢?
   信——诚实不疑,信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意思是要求每一个人都要以诚居心,处事端正。社会上普遍存在诚信缺失,从而导致意诚心正的人越来越少了。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