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璞书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摆渡】《黄帝内经》学习心得(杂文)

编辑推荐 【摆渡】《黄帝内经》学习心得(杂文)


作者:李振强 白丁,30.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271发表时间:2020-12-20 23:11:10
摘要:《黄帝内经》说的是根心话,讲清了生命的根本道理,解决了我最大的疑惑。


   中国人认识自我极有个性,
   把生命置于天地人三才一体中,
   充分发展向内看的积极性,
   心灵向内聚合,高度浓缩而成,
   在不断地前进和深入中探寻真理,
   从最深层面上理解人的本性,
   崇尚自强,爱好和平,历经磨难,穿越险径,
   理性团结,忠孝笃定,艰苦奋斗,愈战愈勇,
   世界上其他人既做不到,也感受不到,
   一切源于中国文化的整体智慧和深沉厚重。
   正文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沿着这条道路,人总觉得应该做些什么,人生应该是积极进取的。
   中国文化从天地人三才一体的宏观角度认识人,把握人,中国文化对人的认识和理解是整体的,完整的和深刻的。中国文化具有知行合一,行思一致的优秀传统,中国文化与伦理道德相宜,与现实人生相契,合于生命逻辑,自成宏伟体系,中国文化能够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潜力,将人的聪明智慧启迪。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海纳百川,人类大同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的强健脾胃,靠着这种精神我们消化吸收全人类的文明成果,化生精气神;靠着这种精神我们解读生命,解读人生,解读社会;靠着这种精神我们脱胎换骨,获得新生。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灵兰秘典论》指出了五脏机能是真实不虚的:五脏各守其位,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神统于心。发现五脏机能是生命运动的核心,并且深入细致地研究了五脏机能,这是《黄帝内经》对于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人类的历史就是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经历苦难,英勇斗争的历史,人类以之一路走来,必将以之勇往向前,这是历史必然性。五脏机能是历史的进化的产物,是与社会的历史的人类存在相适应的,五脏机能是人的世界具体而微的实现。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能动性,我们能够通过表象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
   历史必然性(或称天命,或称形而上的天道)决定了人性(或称人道,人性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能动性。)的取向和内涵。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知难而进,克服一切是贯通人类历史的主线,是人类迈向解放的必由之路。中国的道,是人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天道(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知难而进,克服一切。)的合一,叫做天人合一,是入世与出世的合一,不能分开。
   真理是对必然的认识,自由是对必然的顺从。真理的境界即道的境界,道就是对天命的遵行和理性地把握。《中庸》开篇首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简洁明了地说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和精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构建起中国哲学光明正大的哲学本体。
   “修道之谓教。”(《中庸》)修的是什么道?修的是正己安人,正己正人的以人伦为本体的内圣外王的人道,教就是自教教人,自化化人,自度度人的道德实践。
   世界是自己运动和发展的,世界的本质就是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大学》)“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生的本义就是创造,于人道就意味着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永葆生机。
   道是顺承,创造新生的过程,德是孕育,养护新生的能力。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道德的力量在本质上是积极的,能动的,变革的,道强调的是恪守中正的理性精神,德强调的是和谐和睦的现实力量,道德兼备才能致中和,正如《易传·说卦》所说“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顺应天道人德,适合事物义理,则天人合德、和谐统一。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安其所),万物育焉(万物遂其生)。“(《中庸》)中和位育(中和才能位育),这是天地人伦的精髓。《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脏端正坚固,那么喜怒哀乐等情志才能发而皆中节,“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端正坚固,那么五脏才能端正坚固,五脏端正坚固以心端正坚固为统领,致中和是以正心诚意为核心和前提的,整个《中庸》讲的就是正心诚意之道,《中庸》之法就是与天合德之心法。
   天地之间,唯人为贵,人之所贵,莫过于生。对生命的尊重意味着:从生命本身出发,依据生命本身,按照生命的本来面目和产生的根源认识生命,按照生命的本质要求对待生命,正确地认识人和社会,深入地了解人和社会,健康地判断事物。生命上通于天,下通于地,中通于五脏人事,只有从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境界考察生命,才能对生命有最极致的理解,《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了生命的本体:“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什么是人事?人事就是道德伦理:对一切人一视同仁,皆如至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孝敬父母,关心兄弟姐妹,珍爱呵护妻子和孩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仁爱,慈悲,怜悯,同情,爱护,尊重,负责,了解;团结协作,忠于职守;我们尽全力创造真正的人的生活,创造富于挑战,丰富多彩的生活,我们形成我们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性爱,友谊,同情和舍己精神等纯粹的属人的情感;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知难而进,不畏艰辛,克服一切。《黄帝内经·灵枢·天年》:“五脏皆坚者,无病。”《中庸》引孔子:“故大德……必得其寿。”《呻吟语》:“仁者寿,生理完也。”人类社会为什么要维护道德伦理?中傍人事以养五脏,中傍人事身心健康,良好的关系让我们更快乐,更健康,良好的关系让我们的五脏更谐调,功能更强健,这就是道德伦理的生命科学原理。
   《道德经》:“道法自然。”我们的身体就是道法自然的杰作。一个人的正常状态是由他的心神统领并且是要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灵兰秘典论》揭示的正是五脏六腑的逻辑,天赋本能的逻辑,人自身的逻辑(人自身的逻辑已经在遗传上安排好了前智力)。五脏机能是最高的生命机能,是生命存在的自然前提,天下即人身,《老子》:“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天赋本能即智慧。当我们追溯认识的终极根源就不得不面对人的五脏机能及其在社会生活中外化为忠孝廉耻仁义礼智信的现实历程。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依靠人事使五脏机能外化(即对象化,现实化,在实际生活中构建人与人之间合乎本性的联系。)为忠孝廉耻仁义礼智信。《黄帝内经》:“道者,圣人行之。”《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只有做,才能知至道,只有诚心说话,诚心做事,诚实作人,才能明明德。《易经》:“君子以果行育德。”通过外化,以明人事,使五脏安和,五脏安和则精守神藏,气血皆从,“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五脏得以濡养。
   《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外化者,外施于人,内利于己,自利利他,君子之德也,外化就是使天赋于人的内在本性完全地展现出来。在中傍人事以养五脏的过程中自在的人成为自为的人,成为内在地具有社会力的人,自在的世界成为自为的世界,成为真正的人的世界;在中傍人事以养五脏的过程中,表象与思维达到了自我意识,上升到具有自我意识的表象和思维,表象能力(相由心生)和思维能力(特别是想象力)通过外化得以进化。
   外化是人本身所具有的内在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动性。外化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能,外化的活动是人的本性符合自然的发展。在外化中,人是自由的,人保持了高贵的独立,尊严和个性。外化是生命自觉清醒,确实可靠的自我调节,外化的逻辑就是人运用自身天赋本能而成为人的逻辑。
   《道德经》:“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进行道德修养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都在我们自己,我以前没有,通过外化的行动,那么从现在开始就有了。《论语·述而第七》:“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仅仅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因为我们的德行尚不能推及他人,那就等于没有一样,外化就是使内在的道德力量现实化。
   外化从生命的最深层面上揭示了世界是自己运动和发展的,世界的本质就是生。《易经》:“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就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本源,自然的道路就是易。)生命的目的只存在于生命本身之中,生命本身就是目的。平等意味着人人都是目的,而且仅仅是目的,绝不意味着相互利用,互为手段,任何人都不是实现他人目的的手段。平等意味着人不能剥削人,人不能操纵和支配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这个道首先就是作人之道,教育的目的就是以德树人,充分激发外化的本能,培养有人类责任感,善良,正义,勇往无前的人。关于对外化本能的激发,《孟子·告子下》里有一段经典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对青少年的教育首要的就是以文化为引导,竖立远大志向,通过劳动教育和体魄训练以激发他外化的本能。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天赋,个人只有投身社会,他的天赋才能够得到应有的发展。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脏腑经络是指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脉,脏腑经络即人的格局,脏腑经络是自我认识的起点和核心。脏腑经络以五脏机能为核心,使人类具备了强大的进化优势和进化潜力。天地人三才合一,以人为本,居仁由义的进化道路是符合人的本性的进化道路,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完全取决于我们在什么样的程度上发现自己,回归自己,用我们自己做的事来改变自己,创造自已。脏腑经络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被认识和运用的,脏腑经络是我们人类身体特具的固有遗传特征,这种遗传已超出了生物遗传的层面。
   脏腑经络是人的天赋功能,人类的进化在于顺应天赋功能和社会环境,随着两者的改变而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类的进化在很大程度上取诀于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取决于在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海纳百川,人类大同的人文精神所开创的前进道路上奋勇拼搏。需要产生了行动,为了需要,必须采取积极的行动。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是以五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因而精神状态的异常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共 618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读罢此文,佩服作者深厚的古代文学素养。整篇文章,作者在引用《黄帝内经》中的内容的同时还大量引用了其他名著。作者旁征博引,谈天论地,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哲理的同时,让我们明白了《黄帝内经》并不是简单的医术,里面还蕴藏着许多做人的道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再次被证明。感谢作者投稿摆渡,点赞。【摆渡物语编辑:烽火十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烽火十三        2020-12-20 23:12:23
  编辑不当之处,请老师见谅。
情之所钟者,不惧生,不惧死,不惧分离,世间万物,唯情不死,即为长生。
2 楼        文友:李振强        2020-12-21 05:08:25
  非常感谢烽火十三老师真诚的支持和点评,遥祝冬安。
   感谢江山网这个优秀的平台,祝中国文化繁荣昌盛!
3 楼        文友:李振强        2020-12-21 05:13:28
  本文是之前〈《楞严经》学习心得〉的姊妹篇。
   《楞严经》解决了认知上的根本问题,《黄帝内经》解决了身心生命(或叫形神生命)的根本问题,两者是整体联系,密不可分的,都是为一个共同的目标服务,这就是人类生命共同体。
   学术上的突破和创新决不是某个人的功劳,而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程,既不是从某个人开始,也不会从某个人结束。
   一个民族对于自己文化经典理解的高度,归根结底取决于这个民族所达到的时代运动的高度,这个民族所能够达到的自身批判的高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踏步前进,中国文化将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汲取世界各民族的精神养料,我们将能够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再次欣赏中国文化的宏伟和壮丽。
   尊道崇德,身体力行,学习中国文化经典,心悟中国文化就是我们现实的出发点和归宿。
   实际的奋斗会引领我们来到这里:持久地向一处缺口冲锋,撕开一道缺口,由于理解明晰而达到认识上的简化。
4 楼        文友:孙丽红        2020-12-21 14:44:56
  是中华民族中医理论奉为圭臬的法宝精华,值得每位炎黄子孙学习领悟!
回复4 楼        文友:李振强        2020-12-21 17:35:12
  为孙老师的见解点赞!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