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冬至节气里的饺子香(散文)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冬至,在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二十二个,每年这一天,我们这儿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冬至也预示着数九寒天的开始,过了九九八十一天才能等到春暖花开。
记忆中,每年从冬至日开始,才算真正地到了天寒地冻的时候,滴水成冰,哈气成霜。厨房缸里的水冻了一层厚厚的冰,院子里的压水井也冻上了,要想解冻得用开水浇化,股股的井水才能从井下涌出。每家的玻璃窗上更是结了一层像窗花一样的洁白的冰凌,形状千奇百怪,活灵活现,像是画上了一幅美丽的图案。村里的妇女再到小河里去洗衣服需要打开冰块,河水冰凉,有一种透骨的寒冷直击五脏六腑。
小时候,村里的孩子多,大家都喜欢在外面疯跑,小脸和手总是冻得红通通的,有时候还会青一块紫一块的,耳朵上也有冻伤了的,但严寒阻挡不住他们奔跑的脚步,依然快活地在外面玩耍。特别是遇到下雪天,更是无忧无虑地在雪地来撒欢,追逐嬉戏,小孩子似乎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寒冷,但他们一定不会忘记冬至这天吃上一碗妈妈包的香喷喷的饺子,因为怕不吃饺子会真的冻掉耳朵。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饺子又称水饺,是中国的传统美食。北方人在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吃饺子的习俗,故而又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我小时候曾听父亲讲过冬至吃饺子的来历。相传医圣张仲景辞官还乡,沿途看到民不聊生,白河两岸老百姓面黄饥瘦,挨饿受冻,有的耳朵都冻烂了。医者仁心,他动了恻隐之心,便让弟子支起大锅,把羊肉及驱寒的中药材煮熟,捞出剁碎,用面皮裹馅包成像耳朵的形状,然后用开水下饺子,起名叫“驱寒娇耳汤”,施舍给饥饿的穷人吃,让老百姓御寒。后来,这一习俗流传了下来,一直到今天,人们习惯于吃热腾腾的饺子来过冬至节气。
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没有足够的粮食,赖以生存的食物也是以粗粮为主,一年中多数时间吃不上一点肉。因为稀罕,所以几乎每个孩子都盼望过冬至,冬至吃饺子是我小时的奢望,长大后的念想。
冬天,地里的活也差不多干完了,忙碌了一年的母亲终于闲了下来,她有空闲给我们做饭吃。冬至这天,家里充满了节日的气氛,妈妈一早便准备和面,剁白菜肉馅,准备包饺子给我们吃。我们则怀着愉快的心情背着书包去上学。一上午心思都在想着吃上妈妈包的肉馅饺子,脑子里满是妈妈包饺子的忙碌画面,越想越饿,只感觉饥肠辘辘,肚子不争气地直叫唤。放学铃一响,小伙伴们像刚放出笼的鸟儿,叽叽喳喳地冲出教室,不一会儿,洁白的雪地里便留下了一串串欢快的小脚印。平时喜欢玩雪的孩子也不玩耍了,一阵风似的急急忙忙向家里飞奔。我还没有走进家门,但见厨房上空烟雾缭绕,雾气蒸腾,空气中溢满了饺子的香味,馋得人直流口水。母亲端着已经包好了的饺子,把它们一个个下进锅里,看着饺子在锅里翻腾,我们心中充满了欣喜和期待。
好不容易等到饺子出锅了,兄弟姐妹都忙着去端饭。只见一个个饺子像出水的“玉玲珑”,皮薄馅多,白里透着红,晶莹剔透,香气四溢。热腾腾的饺子对于孩子来说极具诱惑力,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尝一口,白菜的味道混合着葱姜肉的香味扑鼻而来,闻一闻就让人馋涎欲滴。
后来生活条件渐渐好了,有时候星期天回到家,母亲仍然习惯包饺子给我们吃。严寒的冬天,冻得人直哆嗦,可是无论天气有多冷,都能吃到母亲包的香喷喷的饺子,我知道那是母亲想弥补我们小时候对冬至饺子的那份期盼,让我们敞开了吃,吃个饱,吃个够。一个小小的饺子,它饱含了父母对孩子的疼爱,融进了悠悠岁月里,添加了爱的佐料,味道堪比山珍海味。每过一次冬至,便多了一次对亲情的回味。
今年又到了冬至节,外面没有像往年一样飘着片片雪花,而是太阳高照,冬日温暖的阳光透着窗户从外面一点点地挤进来,世界一片灿烂,让这个冬至有了不一样的色彩。想起往日过冬至的画面,我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生活就得充满仪式感。尽管爱人出差,女儿在外求学,屋子里没有了往日的热闹,我一个人在家有些孤单,但我不想辜负了这么隆重的一个节气、这么美好的天气!
以前,我渴望每天都像过冬至一样,能吃上美味的饺子,现在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饺子已成了家常便饭,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超市里饺子的种类齐全,颜色多样,丰富多彩。素馅的、肉馅的、三鲜馅的……各种口味的速冻饺子应有尽有,让人眼花缭乱。但,这些却没有我想吃的母亲曾经包的那种口味。我决定自己包一顿饺子,算是对冬至节的一种怀念。
我先从市场上买来包饺子的白菜、大葱、姜、调料和肉馅,回到家后开始忙活。包饺子程序有些复杂,急不得,母亲曾告诉我,包饺子需要有耐心,得合理安排,工作有条不紊地一项一项地干活。我先用温水把面和好,揉成一个大面团,放在一边让它饧着。接着,我开始用清水清洗白菜,葱、姜,捞出来先控干净水,放到一边晾着。我把肉馅倒进盆子里打一个鸡蛋,好让肉质更松软爽口一些,紧接着倒入一些盐、味精、五香粉、酱油、香油,用筷子按顺时针方向搅拌均匀。我用刀在案板上把白菜切成条,再剁成碎沫沫,把它放到一个盆里,拌上一些香油,不让白菜渗出水来,然后等油滋润得差不多了,再把它和肉馅一起搅拌。以前为了尝尝饺子味道的咸淡,母亲用鼻子就能闻出来。我只能用先包一两个饺子在锅里下出来试吃一下,品出味道合适再进行下一步——包饺子。
一切准备就绪,我开始包饺子了。把面板放平,上面撒上一些干面粉,把面团在面板上揉搓光滑,把它弄成一个圆形的面饼,从中间挖一个洞,再打圈弄成长圆形的细实心棍,就可以切成小块,接着撒一些面粉,用手把它们一个个按平,把它用擀面杖擀成圆形的小片片,然后再一个个地包裹上鲜香的肉馅,用手打圈捏结实了。一个半圆形的饺子就包好了,拿在手中端详,它小巧可爱,像极了天空中的月牙,又像小孩子含笑的眼睛。二十多个饺子,我一会儿工夫就做好了,我把自己的“作品”一个个整齐地码在母亲曾经送给我的锅牌上,像列队等候检阅的士兵,让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我打开火,等水在锅里沸腾时,我小心地把饺子一个个送进锅里,怕它们沉底粘锅,我用勺子轻轻地推了推,它们顿时在沸水中一起一伏,犹如在水中舞蹈,而水开的声音就是最悦耳的伴奏。过了几分钟,饺子便一个个地浮了上来,肚子圆鼓鼓的,白白胖胖的,我忍不住咬了一口,顿时唇齿留香,再蘸上一点醋,简直是人间至味,这不就是母亲曾经包的饺子的味道吗?这正是我喜欢吃的味道。
冬至,这个特别的日子,也勾起了我对女儿的思念。她生活在一个好时代,不愁吃穿,肉都吃腻了,她最爱吃的不再是肉馅水饺,而是素馅水饺。清晨,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到女儿回来了,我对她说:“孩子,冬至到了,一定要记得吃饺子!不然会冻掉耳朵的……”
冬至吃饺子,是守住一份情怀,找回一份记忆,表达一份思念。冬至饺子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悠悠岁月,弥久留香。母亲教会了我冬至包饺子,我以后再把它传授给女儿,代代相传,相信这个习俗会一直流传下去……
问好老师,遥祝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