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写手奖励赛】忆杭州(散文)
五来杭州,总有不同的收获与体味,第一次是2003年国庆,第二次是2004年4月,第三次是2016年5月,第四次是2018年12月,第五次是今天。西湖的春夏秋冬都尽入眼底,藏于心中。我常想,如果没有了西湖,杭州会是什么样子?
我走过苏堤、花岗观鱼、曲院风荷、三潭映月、孤山断桥,看雷峰夕照,听南屏晩钟,每步每景都充满了诗意。若没有了西湖,杭州就不是现在的杭州了,西湖,是所有杭州人的荷塘。没有了西湖,也不会留下那么多文人的笔墨。古人游湖,有“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之说,苏东坡的名诗《饮湖上雨后初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写活了。一千年前的欧阳修感叹:“天下诸邦,能集山水秀丽与市井繁华于一身者,仅杭州一地”。在西湖走一走,感触更深。
从雷峰塔出来,天色已晚,对面的南屏晚钟碑亭旁正是净慈寺,忽又想起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景一诗,天下怕只有杭州了。人们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果然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杭州忆,最忆是西湖!
此去杭州,本打算住离林隐寺很近的白乐桥那边,不想却被有猫出没的“八娇&三米”客栈所吸引,还是住在了青芝坞,两年前曾在青芝坞的蓝莲花开•溪上小住一晚,于是便喜欢上了这个浙大边上的文艺街区,这里是很多文艺青年的打卡胜地,艺术气息浓厚,家家有院,户户有花,风格各异的装修,自灵峰探梅流下的长溪穿过整个街区,潺潺流水间将特有的江南情怀抒发得更加灵动。
清晨,我漫步于青芝坞,看看自己曾住过的客栈,几分亲切,炉上小茶壶氤氲着水汽,茶香飘来,很有些世外高人隐居于此的感觉。院子前的溪水淙淙,篱笆墙外数支秋菊,小径几丛修竹,解甲归田,是古今多少征战四方的将军的梦想,青芝坞便是让人想住上一辈子的地方。溪上挨着植物园的北门,走在植物园里,会遇见不同季节里的植物,有的率先落了叶子,有的红了,有的还绿着。早起看风景,风景也会格外眷顾你,林子里洒下的晨光,仙得有些不真实。菊散落在草木流水间,透出了些古时候才有的风雅。相比南京中山植物园,我更喜欢杭州植物园,因为中山植物园过于现代,而杭州植物园却藏着钟灵毓秀,凝然静气,是一个满眼禅意的避世之处。
第一次去雷峰塔,是十七年前了,也是第一次来杭州,适逢国庆,秋高气爽,浩月当空,新建的雷峰塔金碧辉煌,在夜色下像座火琉璃,塔下塔内都安装了电梯,省去了众生登塔之苦,我隔着玻璃看坍塌旧塔的砖石,想着塔下可否压着白娘子……好像那时的记忆只限于此,无多。后来几次来杭州,因为匆忙,再没去过雷峰塔。
有些地方还是应该重游的,从苏堤乘船游了曲院风荷、三潭印月,在花岗观鱼码头乖船去雷峰塔,已是下午四时。品读历史,我细细体味着雷峰塔的前世今生,这个夕照毓秀留下千年等一回的古塔,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压在塔下的白娘子和好管闲事的法海成为了多少代中国人对雷峰塔的记忆。1924年它的轰然倒蹋,更是成就了鲁迅先生的讨伐封建宗法制度的檄文《论雷峰塔的倒掉》。
在雷峰塔文物展的小小展厅,我才看到了真实的雷峰塔。它是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是吴越忠懿王钱弘俶因黄妃得子而建,初名“黄妃塔”,因建于雷峰,后人改称“雷峰塔”。明朝遭倭寇焚毁,灾后古塔仅剩砖砌塔身,通体赤红,一派苍凉、凝重风貌。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民间盛传雷峰塔砖具有“辟邪”、“宜男”、“利蚕”的特异功能,因而屡屡遭到盗挖。1924年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砖塔身终于轰然坍塌,部分塔砖中秘藏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面世,“雷峰夕照”胜景却从此名存实亡。
2000年杭府在社会各届的呼吁声决定重建雷峰塔。2001年3月11日,在对雷峰塔遗址和地宫的抢救性发掘中,出土了包括吴越国纯银阿育王塔(内藏佛发舍利)、千秋万岁鎏金银盒、鎏金龙莲底座佛像、钱俶所书华严经等在内的一批精美的文物珍品,轰动了海内外,雷峰塔真名“黄妃塔”得以让世人知道。雷峰塔在元末失火后,便已只存塔心,形如老和尚。明朝张岱在《雷峰塔》诗中干脆活龙活现地写道:“闻子状雷峰,老僧挂偏裘,日日看西湖,一生看不足。时有熏风至,西湖是酒床,醉翁潦倒立,一口吸西江。”如今,重修的雷峰塔顶有佛祖释迦牟尼故事的木雕,刻画细腻,堪称精品,站在塔顶,西湖美景尽收眼底。回顾雷峰塔的历史,它的倒掉“就是因为去捡砖的人多啊,今天你拿一块,明天他拿一块,最后塔就轰然倒掉了。倒下来是顷刻之间的事,但过程是渐进的。”不是燃眉之急的事,恰恰是危亡之渐。一座雷峰塔,半部中国兴衰史!我辈当以史为鉴,防微杜渐,共护山河!
晚上回青芝坞大酒缸与故人小酌,故人讲这么多年小远未变,我说时光未停、人岂能不变,还是老了哇,不过心还是当年赤子之心!回想当年三人共登雷峰塔,月明风清下观三潭印月,听南屏晚钟,少年踌躇满志,怎一个快意江湖!如今故人孤身一人守临安,徒留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但愿过十年,三人还能再登雷峰塔,忆江南!
上小学时,母亲从杭州出差回家,买了一本《西湖民间传说》给我,一口气读完,灵隐寺和济公和尚便已在心中,也第一次知道一所寺庙为什么有两个名字。林隐寺又名雲林寺,竟然是康熙皇帝喝多了的笔误,本来想写霖,谁知道手抖,上面的“雨"字占了一大半,“林”字写不下,身边的大臣救急,手心写一“雲”,过去借帮皇上研墨的机会,给皇上偷偷看了一眼,才解了皇上的围。
杭州是个好地方,历史上素有“东南佛国”之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讲的便是杭州。东晋时印度僧人慧理至此,望见飞来峰(为什么叫飞来峰,因为原无此石,不知何方飞来),惊叹道:“此天竺灵鹫山之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之地,遂面山建寺,取名“灵隐”。十六年后的初冬再来这千年古刹,寺内香烟缭绕,远山层林尽染,飞来峰依旧郁郁葱葱。
在这里,偶遇导游进进,一个相当博学、文采飞扬的小伙子,充满着传承中国文化的使命感,在抖音创建了个人主页“导游进进”。我跟着他寻访飞来峰宏大的造像群,了解每个造像和石刻的故事,始觉林隐寺历史的深厚、佛法的精妙和众生的虔诚,汗颜当年来林隐寺真是了解甚少。十几年中曾至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佛寺几十余座,经对佛教的认识和了解,个人认为佛教做为一种信仰,大大超出了宗教之外,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它是道德建立的基石,维系着社会数千年的文明发展,我无法想象若没有佛教的影响,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什么样子?
飞来峰向着后山的洞口上有一方小小的石壁,大约20乖15公分见方,它不起眼到常常被人们忽略,这方石壁刻的不是中文,而是日文,书写此文的不是别人,正是日本传奇高僧遍照金刚空海法师,陈凯歌导演的电影《妖猫传》里就有空海这个人物,当时在日本创下近十年华语片票房新高。石刻上日文大致意思是“我来到灵隐寺如回到家乡一样亲切”。对空海法师,在青龙寺早有了解,此番再见他的墨宝,莫名的亲切。他俗名佐伯真鱼,于唐代来中国求法,在浙江宁波被拒绝上岸,又向南辗转千里,到了福州,还是被拒绝上岸,最后用汉字写下了一篇文辞俱佳的告白给当地官员,官员怜其才华,才准予上岸。在林隐寺短暂学习后,空海又前往长安青龙寺学习密教,传承金刚界与胎藏界二部纯密,惠果阿阇梨授其为八代祖。两年后,于公元806年回国,创立日本佛教真言宗(又称“东密”)。他求取真经回日后,根据中国草书,创立了平假名,从而统一了日本文字,由此看来,空海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语言学家和书法家。
过了飞来峰继续往华严殿去,途经藏经楼,旁边的竹林中站立一尊空海的铜雕像,他目视前方,神情泰然,观普罗众生。正是一眼千年,佛法无边。从林隐寺抬阶而上,到了这座独自美了1600余年的飞来峰下的最美寺庙永福禅寺,我见到了40余件各具特色的插花作品,徜徉在室内外展区,听听禅寺钟声,看看充满禅意的插花作品,吹吹清凉的山风,好像看到了佛陀的慈悲内敛、上善若水和从容脱尘。难怪康熙大帝当年写诗赞到“灵山含秀色,鹫岭起嵯峨。梵宇盘空出,香云绕地多。开襟对层碧,下马抚烟萝。羽卫闲来往,非同问法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