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两次转学(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两次转学(散文)


作者:修成国 秀才,1071.1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13发表时间:2020-12-27 17:59:26

那是1962年8月,我念完了小学5年级,正放暑假,准备开学后上6年级。
   一天夜里,天阴得很重,接着便唰唰地下起了小雨,雨伴觉更香,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很快进入了梦乡。我当时只有12岁,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加上白天在草甸子上玩了一天,又是采黄花菜,又是捉蝈蝈,累得够呛,躺下就睡着了,谁知到了午夜时分,我被父母的说话声惊醒了。朦胧中只听母亲着急地说:“你快起来叫醒他大爷,去西头打个电话吧!”
   听到母亲这急切的话语,我感到出了什么事,便睁开了眼睛,猛然看见玻璃窗上映出一片通红的亮光。起来一看,呀,不好了,原来是前村的房子着火了。再仔细一看,那不正是我们学校的方位吗?
   学校就在生产大队后院,离我家3里路。我们学校是1958年建立的,我是第一批学生。在此之前,我们那个大队没有小学,要读书就得跑到周围很远的小学校去,因此,那么多的男孩女孩到了十三四岁还上不了学。1958年春天建立学校时,可把大人孩子乐坏了。我当时还不满8周岁,正是上学的年龄,便成了第一批学生。接着,又有一些年龄大的要求上学,于是,我们在上了两个月的一年级后,便被宣布升入了2年级。
   我们的教室是生产大队两间养兔子用的又小又矮的简易房。以后学生多了,大队就盖起来一溜10间土平方房的新校舍。我们这些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春天给生产队间苗拔草,夏天铲地,秋天参加秋收,冬天就捡粪积肥,学校自己还种了几十亩地,养猪养马等,每年都有一些收入,也可以说这学校是用我们自己的劳动和汗水建立起来发展起来的。到我上5年级时,学校已经有五个班级200来名学生了,桌椅黑板也像个样了,手风琴、脚踏风琴也买来了,篮球、网球等各种体育体设施也逐渐建立起来了,整个校园书声琅琅,欢声笑语,一片生机。正在学校继续发展壮大时,却招来一场火灾,岂不叫人揪心。
   父亲和伯父一起贪半夜到一里地远的西队给大队打电话去了,我和妈妈透过漆黑的夜幕,望着那无情的大火,心急如焚。妈妈没有文化,可对我读书非常支持,要求也很严格她,从不在我学习时叫我干家务活。此刻,只听她反复念叨一句话:“这下可糟了,这下可糟了……”是啊,那是全大队父老乡亲的汗水和心血的凝聚呀,那是全大队社员的子女求学成才的摇篮呀,那是全体乡亲们的希望所在呀。我望着可爱的学校被大火吞噬,默默流泪,我真希望那淅淅沥沥的小雨一下子变成瓢泼大雨,把正燃烧的大火彻底浇灭。我就这样一直在窗台爬了几个小时,直到天亮。原来被火烧掉的是6年级教室、教师办公室和大队的3间仓库。起火原因是学校值班室搭火炕时,依柱子垒坯,柱子被火烧着,引起了火灾。没了教室,我们便只好含泪离开了这生活学习五年的学校——转学。
   第一次转学,是放完暑假开学时,我们村的几个同学一起转到了东邻柴岗公社的东明小学,离家五里地远。我在丰收小学从二年级起一直做班级的学习委员,转到东明小学后,还是要让我做学习委员,校长为了考察我的学习成绩如何,专门出了一张试卷让我作答,考察的结果认为我做学习委员还是合格的。
   我要说的是值得我终生难忘的是第二次转学,即从离家五里路的东明小学转到离家12里路的万顺公社中心小学。我虽出身农民家庭,父母都未读过书,可我却极爱学习,从不旷课,一般小病只要能爬得起来,就坚持去上学,无论是夏天的暴风雨,还是冬天的暴风雪,都不能阻挡我上学的脚步。可是,到东明小学后,我发现班主任兼教语文的王老师对教学抓得不紧,上课不按时到课堂,有时竟耽误10多分钟。再有八九个月我们就要毕业了,其他学校都开始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辅导,做升学准备了,而我所在的东明小学仍毫无安排,死气沉沉。后来又听说王老师身体不好,患有肺结核病。于是,我在对他愤慨的同时又产生了同情心理,原来他是带病坚持教学的啊。但不论怎样的原因,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样下去,升初中学肯定是希望渺茫。
   怎么办呢?我把学校的情况和父母说了,可他们一天除了劳动和家务活,对学校的事几乎是一无所知,也不知可否。一个偶然的机会,碰到西村一个在万顺中心小学念6年级的原丰收的同学,他告诉我万顺的六年级学生现在正在热火朝天地为升学考试做准备呢,尤其是一班的班主任刘成珍老师,教学可有水平了,还是全公社的优秀老师呢。听了他的介绍,我更是十分焦急,同时产生了要立刻转学到万顺中心小学去读书的念头。当我回家把想法告诉父母时,他们老半天都没有吱声。一会儿妈妈说:“万顺离家12里路,路上人家又少,再说现在已到秋天,马上又要入冬了,你能行吗?”是啊,路是不近,而且中间还有几条壕沟,一片草甸子,那时草甸子上还有狼。虽然邻村有几个同学,但也不是每天都能一起来去的。对这些我开始没想那么细,现在想起来,也是有些后怕。但求学心切,我还是下决心转学,父母也没多说什么,默许了。
   国庆节前几天,我对东明小学来了个不辞而别,因为我知道若办转学手续他们是不会同意的。之后,便背上书包,来到万顺中心小学,对刘成珍老师来了个不期而至。我当时刚满12岁,个子也小,当我向刘老师说明来意后,以期待和乞求的目光等待刘老师的准许时,我清楚地记得刘老师以十分爱怜的目光打量着我,并以温和的口气询问说:“这么远的路你能行吗?”“一定能行!”我鼓足勇气大声回答说。当他听到我坚定地回答后,说:“行,就在这里念吧。”我又胆怯地说:“我没开转学证。”刘老师说:“不要紧,我和学校说说。”
   我当时高兴坏了,接着便跟刘老师来到教室,他给我安排一个靠前排的座位。后来我得知刘老师收下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对象就住在我家前面那个村,我多少还算个“娘家客”呢。
   转到万顺中心小学以后,我明显地感到学校的教学和学习的空气都很浓,每天都很紧张。虽然离家远了,加上冬天渐渐来临,天也短了起来,我每天太阳没出来就匆匆上路,晚上晚霞都快消失了才走出校门,常常只有空中迟归的大雁与我为伴。
   有几次还真的碰上了狼,都被我智退了。走了一段时间后,我居然什么也不怕了。不仅如此,我还练就了走路快步如飞的本领。最担心的是父母,常常在我很晚未归的时候,到村子西边去迎接我。
   转眼到了1963年七月,我们那一溜四个村原来在丰收小学念书的后来分散在四处的十一名同班同学,又来到了一个考场,一个月后考试结果公布了,只有我一人被正式录取,升入了初中。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回首那段往事,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当初哪来的那种信心和勇气?

共 261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品读作品 两次转学 作者以朴实的语言叙述童年求学的故事。对家乡曾经的以往,家庭的艰苦生活,粗陋的学习条件,两次转学的经历,无不托出作者小小的年龄对学习知识的渴求,追求与努力,终于土窝窝里飞出了凤凰,成了乡间四个村落地唯一的初中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古语云:三岁看大,七岁知老,虽然有些夸张,但却有道理。三项归一方可成才,家庭条件允许,社会条件成熟,本人爱学习,此前提缺一不可,而三项具备者在当年很是难得,和现在不一样,现在,父母尽全力扶持子女学习,学校想尽办法促使成才,家长甚至不惜掏钱补课,虽成才的比例有所增高,却也有不愿念书的孩子,学校家长又如何?作品立意清晰,层次感强,刻画人物事物逼真,用词凝练扼要,足见老师文笔不俗,和少年努力不无关系。欢迎赐稿菊韵,致礼敬茶!【编辑:飞云流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飞云流瀑        2020-12-27 18:00:56
  亲看励志美文,展卷友益!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0-12-27 19:03:22
  大作家命好,运气好。小时读书因祸得福,几次转学转到好老师手里,多福气,连狼也让道,多运气呀!我读书从没遇到一个好老师,没读出名垲,如今连千字文都写不来!修大作家福大!点赞!
活到老学到老
3 楼        文友:修成国        2020-12-28 05:43:46
  谢谢编辑老师的编辑和按语赞扬!谢谢黄老师的跟读和鼓励!真乃天助吾矣!敬茶!敬酒!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