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恋】佛厚(随笔) ——佛心厚道的灵魂追寻
几十年了,一直有朋友劝我出一本书,那颗躁动的小心心晃悠了几次,终是没有付诸现实,晃悠半天又悄然落下。我的一位学生甚至这样劝我:老师,你应该出一本书,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把你几十年学习、思考、实践的东西留给我们。否则,就是资源浪费,也是对后辈的不负责任。这话不无道理。
可我终究还是没有下决心。曾经想过许多书名,稍微放一放,就又成为昙花一现的梦境。直到前两天与几位朋友聊天,突然冒出“佛后”两个字,又开始心动了,我不知道这次心动是否能变为行动。如果变成行动,那就是机缘到了;如果依然流产了,那就是机缘未到,还需要不断的修为。
那天给一个朋友看了这两个字,朋友大惊:佛后?你比佛大?而更多的朋友看了这两字,认为这是个境界,一个低调而又务实的境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你看到什么,你就是什么,正所谓见仁见智。
其实,这里的“佛后”,只是一个物理概念。如果演绎的话,就是一种生活态度。
后来,又与几个朋友聊天时说起了“佛后”,朋友理解为“佛厚”,我又一次开悟了:佛厚,佛心厚道,不正是我追求的境界?于是,“佛厚”有道了。
我是一个生性懒惰而又耐得住寂寞的人,也是一个孤独而又内心温热的人。生性懒惰,就成为一个被动的人,不会主动与人交往,甚至不会规划自己;耐得住寂寞,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孤独与寂寞,成为我常常在笔端流露出的心境;内心的温热,只有真正走近我的人才会感受到那种淡然的春天般的暖意。
一杯茶、一本书、一炷香、一段音乐,哦,最好有一抹阳光,我可以静静地独自享受那份平和、宁静、似乎脱离了世界的清净。一个讲台、一支笔、一块书写板,我可以激情饱满意气昂扬地触发热烈、震荡、力量的人心。每个人都有两面性甚至是多面性,从而产生了看别人和看自己的两个标准,或者即使是一个标准,也只会衡量别人而不会摆平自己。这就是真实的人性。
我这一生有过很多梦想,也承受过很多不公甚至是欺凌的痛苦,但从来没有记恨一个人。用一面镜子反照自己,你会发现,罪恶的根源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的心从没有真正的认识自己。当然,不能说反观自己,我们就一无是处,任恶者为恶,任善者为善,而是要找到一个真正的自我,除恶扬善,惠及他人。这便是佛心厚道。
佛心厚道,是一种心智,一种共情心智,而不是个性。许多人的执念来源于个性的放大,而不是调适,犹如山野的狂风随意而任性,但是,山野的风还有停息的时候,那是来源于自然界的灵性,而人在张扬个性的时候如果不加以自我修炼,是停歇不了的,或许会一往而为之,或许会夭折于张扬的人生旅途中。
我们常常感到人生在世的许多无奈,正是“自我”执念的反应,而缺乏了佛心厚道的灵魂追寻,也就是自我心智的修炼。我相信灵性的存在,更相信灵魂的追寻。正像有的人活在世俗的世界里,有的人活在灵魂的世界里,比如哲学家,从中华古来今往到西方千年过往,活在哲学世界里的人,大多数是“独乐乐、自乐乐”的,甚或被没有灵魂的世界鞭笞得体无完肤。但历史或者是光阴总会给出公正的验证,因为自然规律就是灵魂的追寻者。
现在的人很少有研究哲学的了,因为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大多数人们不再追寻灵魂的佛心厚道,而是为了生计,对,为了生活或者说是为了每一个日子要不停地追寻金钱和物质。不能不说,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人们追求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对,是物质的生活质量。而简单、淳朴逐步变成了奢侈品,更多的佛心厚道被披上了“贴金的袈裟”,成为表演者的装饰,不再是灵魂的追寻。
我以为:把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了,把专业的话说得让不懂的人听懂,把所有的怨气消化在内心平静的欢乐之外,就是佛心厚道了。
佛厚是一个人生课题,更是一个心智模式。前两天,几个以前工作单位的朋友约我相聚,闲聊一番,说到单位的工作和人事,我就劝大家:相聚一起不容易,我们是私人聚会,就不议论单位的人和事了,咱们说说文化的事、生活的事,聊起了书画、茶道、古琴、玩壶,说到尽兴处,一个朋友说:老哥,我现在就跟上你玩文化去。我说:现在还不到时候,还是要把精力放在工作中。等你像我一样退休了,那就可以一起玩了。大家一听,都说“这才叫情怀。”我解释到:这与情怀无关,只是做人最简单的道理。食人俸禄,当然应忠人之事。当你离开岗位的时候也不要把过去的岗位当做自己一生的唯一而去计较,更应该让理想、情怀丰富多彩,显示出人生价值的厚度。正所谓佛心厚道,换一个角度看,依然是个物理空间,只不过与“佛后”不一样了。“佛后”这个物理空间是一个平面概念,是物理空间的一个面或者一部分,而“佛厚”是一个立体空间,具有多维多体的价值。
我不是任何宗教信徒,但我喜欢站在哲学的角度去理解宗教的价值观以及文化,特别是对于佛教文化有着自己的理解。从过去单一的工作模式切换成休闲而又忙碌的“再生”模式,我没有经历不适应期,也没有过渡期,似乎一切“随缘”,又似乎一切“按部就班”,细细想来,正是内心充满“佛心厚道”和一生潜心学习涉猎了众多知识与文化而形成的“顺理成章”。此刻,蓦然回首,这一生不正是行走在佛心厚道的灵魂追寻的路上么?
佛心厚道的灵魂追寻,不是要做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也不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对你赞誉有加,而只是自己内心的一种力量。如果这个世上没有尘埃,人类焉能生存?如果你佛心厚道了,世界上就会没有诽谤、破坏和杀戮吗?不可能的。
所以,佛厚,是一个个人的追求或者理想境界。曾经,我想过改变自己狭小的生存世界,想改变身边的人或者亲近的人,但是没有成功,有时甚至会弄得自己遍体鳞伤、体无完肤。“好心没有好报”——我们往往这样定义自己的心意和行为,其实只是自己的一种“妄为”。好在自己没有执妄,发现了改变自己的路径——重塑心智模式。于是,我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开始“塑佛”,洒下一粒种子,既沐浴着阳光,也经历着风雨,历经雕刻与打磨,内心的那尊佛渐渐的宽厚、高大、圆融起来,舍弃了许多边角废料,容纳了更多知识、文化与智慧。我看到了重塑心智——突破自我,用灵魂追寻佛心厚道的力量。
其实,当人放下自我,突破自我的时候,会发现很多潜力,就像看万花筒一样。万花筒之所以能看到缤纷的世界,正是因为有了厚度。在一个点上看到的,只是一个符号;在一个平面看到的只是一个表象;在一个立体的空间里看到的才是世界,只有世界才有厚度。
就在我断断续续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一天偶遇几位好久未见的老朋友,第一句话就问我:出书了没有?我答:没有。朋友说:该出书的没出,不该出的都出了。我笑到:其实也没有该不该,只要是自己的能力允许且不给别人添麻烦,怎么开心都好。有时候想想,真的是做好自己、改变自己,突破固有心智模式,佛心厚道,自然的水到渠成。
最近总感觉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自己忙碌而在忙碌中快乐。或许,这就是在佛心厚道的灵魂追寻中获取的力量吧。我相信身边的人都是佛心厚道的,我看到的世界是佛心厚道的。哦,此刻的你——就是我的佛。
如果有一天我可以出一本书,书名就叫《佛厚》,此文权且视为《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