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宝塔山下铁路人(散文)
宝塔山,一个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一个革命圣地的红色象征,一个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一个国家5A级的重点景区。我想,凡去过延安的人,一定对它非常熟悉吧。但要说宝塔山下的铁路隧道,以及工作在那里的铁路职工,就不一定有几个人知道了。他们的前世今生,他们的长年坚守,他们的默默无闻,他们的无私奉献……
一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国家贫穷和黄土高坡自然结构的影响,这座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城市,始终没有一条铁路通往外面,甚至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谈不上。干旱少雨、黄沙弥天、尘土飞扬、地薄人穷以及弯曲不平的黄土路依然是它的主色调。
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一条由西安通往延安的甘钟铁路才断断续续修建。但技术条件的限制和资金的不足,修到延安市的甘泉县便中途停止了,剩下的近三十公里线路,只能在人们的期盼中苦苦等待。
然而,这一等,又是好十几年。直到改革开放的洪流席卷祖国大地,陕北这片看似贫瘠、实则却蕴藏着无数地下宝藏的土地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再次修建西延铁路被提到议事日程,并一直向北延伸至榆林。可推进速度依然缓慢,单就一个宝塔山隧道,从开始修建到最后完工,用了整整三年时间。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资金之多,所遇到的困难之大,在整个西延铁路的修建中堪称首创。
虽然这条非电气化铁路只有单股道,有客车也有货车,而且站站汇让,低速前行,速度一直在40多公里左右,但却大大改善了陕北人民的出行方便和生活水平。而那些长年坚守在宝塔山脚下的铁路职工,则成了宝塔山隧道的守护神,他们用责任和担当确保着铁路安全运输的畅通。
二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时间推移到2010年底,当贯通整个黄土高坡的内蒙古包头至西安(包西)铁路全线开通运营的时候,那些长年坚守在宝塔山脚下的铁路职工,不仅见证了铁路发展的巨大变化,也承担起了新旧两条宝塔山隧道线路的维修和养护任务。
此时的包西铁路,全部采用了电气化设备,设计时速高达160公里,实行了上下两股道的平行运营。以煤炭运输为主、客货兼顾,更重要的是车流密度大,基本上每七八分钟就有一趟列车飞驰而过。
如此高时速铁路的开通运营,不仅促进了陕北煤炭和石油业的大规模综合开发,也让陕西的“米”字形铁路构架网连通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大大缩短了延安革命根据地同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距离,让中国革命的红色基因如当年的红色电波一样,传遍祖国的四面八方,传到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中。
然而,此时的那些为修建甘钟铁路、乃至后来的西延铁路、宝塔山隧道付出过辛勤汗水和心血的铁路职工,已经大多退休离岗,接替他们的不是子女就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新一代铁路职工。这些年轻人,继承了父辈的光荣传统,同样用默默坚守和无私奉献诠释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根本宗旨,用宝塔山这块红色大熔炉锻造着自己的品行,磨练着自己的意志。
三
两年前,我以采访的名义去了趟延安,并亲自参与了宝塔山隧道的线路巡检。
也许这是我追忆一段流金岁月的最好机会。
南北走向的隧道,全长总计2201米,这在当时修建的西延铁路线上,可谓是最长的隧道。我在和几名职工查看线路的时候,总感到这个隧道不是很长,甚至觉得还有点短,没走多久就到头了。因为在我的心里,从走进隧道的那一刻起,就有一种无以言表的神圣感。我走的可不是一般的隧道,走的是一个有着重要标志的隧道,一个穿越了红色宝塔山的隧道,一个上面建有高44米、共九层、距今有着1600多年之久的唐宝塔隧道。在这样的隧道里查看线路,心情不由得激动,脚步不由得放慢,浑身不由得有劲,责任心不由得增强。每走一步,都是一种光荣,一种骄傲和自豪。难怪这里的职工,不管是养路工还是信号工,是隧道看守工还是通信线路工,抑或是接触网工,都对工作非常敬业和吃苦,处处表现出一种自信和荣光。
王钧,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他是宝塔山养路工区的工长。
关于他的故事,来之前就听同事说:“好好采访采访王钧,他可是有名的铁二代。”
在整个线路巡检中,我对他的关注明显多于别人。
王钧,一个四十五岁左右的中年汉子,从小在铁路工区长大,跟随父亲王永民从陕南一路辗转北上到达陕北。“在我的记忆中,宝塔山就是延安,父亲就是铁路。”
这是他对父亲最深刻的印象。
王钧的父亲是一名军人出身,复员转业后便投身到修建铁路的大军中。后经过修建阳安线、西延线和神延线的多次磨炼,最终成为一名扎根黄土高坡的铁路职工。
而这期间最让王钧父亲引以为自豪的,是参加了宝塔山隧道的修建。
这条前前后后修了三年的隧道,浸透着一个老职工的汗水和青春。
王钧常常听父亲说起修建宝塔山隧道的情景。那时,没有液压捣固机,没有电动捣镐,没有齿条起道器,所有的钢轨铺设,全凭洋镐、铁锨和结满老茧的肩膀,以及浑身使不完的干劲。那时,一干起活来,没有节假日,没有上下班,吃住在现场。饿了,啃一口干馍,渴了,喝一口凉水,累了,倒下睡一觉;住的是自己动手搭建的简易毛毡房。夏天,忍受蚊叮虫咬之苦;冬天,饱受烈烈寒风之罪。每一天,都要把砂石黄土清理出隧道,再把一根根钢轨和枕木抬进隧道;每一天,都要在昏暗的隧道里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热得满头大汗,湿透衣衫,累得腰酸腿疼,精疲力尽。可他从未叫苦叫累,硬是和工友们坚持了整整三个多月,终于让一条最具标志性的宝塔山隧道全线贯通。在隧道开通的那一刻,所有参与修建隧道的职工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如黄土高坡上盛开的山丹丹花开。
每每听到父亲讲述这些经历的时候,王钧都非常专注。尤其是父亲成了一名宝塔山隧道的养路工后,他几乎天天跟在父亲后面,不是在一旁玩耍,就是看父亲巡查线路。父亲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线路检修的精益求精,对宝塔山隧道的特殊感情,都深深的印在他的脑海里。让他从小就立下了志向,长大后也像父亲那样,成为一名铁路职工,而且是养护维修宝塔山隧道的铁路职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王钧通过考试正式成为一名养路工,他主动申请从洛川县弥家河养路工区调到延安线路工区,与父亲整日形影不离,是人人羡慕的父子兵。
父亲的亲自传授和他的勤苦好学,很快让王钧成了工区的技术骨干,他不仅能独自行走在黑漆漆的宝塔山隧道查看线路,还能很准确地发现线路病害,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尤其是对一些长期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他主动请缨,进行攻关。翻图纸、查资料、请教父亲、反复试验,直到问题解决。
一次,他在和大伙整治线路病害时,发现问题的根源就是一个螺丝的绝缘套破损造成。按理说这是电务设备的问题,完全与己无关,可他就像一名信号工一样,跑前跑后,积极配合,以最快的速度排除了设备故障。
对于儿子这种安全面前不分你我的大局意识,王钧的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他可以放心地离开工作了整整三十多年的宝塔山隧道了。
2005年的秋天,王钧的父亲迎来了他铁路生涯的最后一天。临走时,专门带着王钧走了一次宝塔山隧道,并在这个特殊的地方将自己随身携带多年的《养路工》一书送给了儿子:“记住,这条路得来不易、意义重大,你必须要养护好。”
王钧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凭着过硬的业务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没过一年就当上了工区工长,带领工友们踏实肯干,精心养护着宝塔山隧道。直到2010年包西线开通运营,他们又承担了两个宝塔山隧道的维修养护任务。而且这一干,又是整整九年,不但没有发生过任何线路故障,还年年受到单位检查组的好评。
四
以王钧为代表的工务职工是这样,其他系统的职工也是如此。
那次采访,正值北风呼啸、刺骨寒天的深冬时节,参加完宝塔山老隧道的线路巡检后,我又随供电职工参加了宝塔山新隧道的打冰工作。
在陕北,一到冬季就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最低温度常常在零下21摄氏度左右,隧道顶部渗水极易结冰,形成冰柱,一旦冰柱触及隧道内27.5千伏的接触网承力索或回流线,很容易造成短接线路,引发中断供电,影响行车。因此,每到这个季节,供电职工都要组织人员成立党员打冰突击队,三人一组,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巡查打冰。
五十三岁的共产党员崔金锁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是主动请缨来到宝塔山隧道驻点打冰的,而且这一干就是六年。
六年来,他每天凌晨三点起床,穿上厚厚的棉袄,戴上棉帽和口罩,扛上打冰杆,和年轻人一起,分组打冰。每次一走进隧道,他就不停地提醒年轻人:要看仔细,多操心,千万不能漏掉一个冰柱子。并率先走在前面示范。本来就身体不好的他,一举起六米长、五公斤重的打冰杆,好似孙悟空手舞金箍棒一样毫不费力。动作之灵活,技术之娴熟,敲打之准确,令年轻人啧啧称赞。可每当大伙看到他累得气喘吁吁,弯腰曲背时,都心疼地劝他在一旁指导。这时,他总是笑笑说:“别说我老,我手上的功夫你们谁也比不了。”说着又挥舞着打冰杆,认真敲打起来。不仅如此,每年大年除夕夜值班,他也是主动请缨,留下打冰,把回家团聚的幸福让给年轻人。
他就是这样,以一名普通党员的实际行动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他来这里工作了六年,打冰了六年,年年除夕夜在宝塔山隧道的打冰现场度过。
电务职工虽然人数不多,工作强度远没有其他系统职工那么大,不是巡视设备就是检修设备,有时也会处理故障。但在这个数九寒天的冬季,不要说干活,单就出去走一走,也会冻得瑟瑟发抖。可是,每次天窗修干活,他们都要身背工具包,头戴照明灯,手持万用表,对信号设备逐台逐件进行检查、测试、调整、试验。有时为了处理一个设备故障,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冻得浑身冰凉,手脚发麻,却从未叫苦叫累一声,始终坚守在现场,检修完最后一台设备,处理好所有故障隐患,才收兵回营。
这也许就是延安圣地的红色基因所产生的强大动力吧!
如今,通往延安的高速铁路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老区人民的高铁梦很快就会变成实现。假以时日,当银白色的高速列车,以箭一样的速度穿越在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坡上时,延安这块红色革命根据地该是一幅怎样的壮美画卷,宝塔山下的这群铁路职工该是怎样的一种激动心情。他们一定会更加坚守岗位,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线路一丝不苟,对设备精简细修,对安全严格把关,为陕北这条红色铁路的运输安全保驾护航,再立新功。
到那时,我一定会再去一趟延安,走一走宝塔山隧道,看一看宝塔山下的铁路人!
二零二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