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也说抖音(随笔)
公司因业务拓展需要,准备入局短视频,把短视频当作战略规划。我受命负责短视频的前期准备和运营启动,颇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
说起抖音,我参与一两年了,粉丝也有一万多,家人却不太支持,我也经常因为发布作品、浏览抖音,而被家人冠以不务正业的名号,这对相对比较自律、有理想有抱负的我来说,还是不大不小的打击。但上船容易下船难,“一入抖音深似海,从此抖腿不能改”。
现在好了,抖音和工作挂起钩来,是每天重要的工作内容,不能谓之不务正业了。
中国有14亿人,截至2020年,抖音每天活动用户达6亿,如果再刨除不会用手机的学龄前儿童,以及70岁以上的老年人,抖音拥有用户数量众多,基本上已是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在北京的地铁,拥挤是常态,车厢里到处挤满了人,无一例外地都带着口罩,也无一例外地都在低头看着手机,或坐或站,或倚或靠,姿态各异。手机的内容,从手指滑动的动作、面部微笑的表情,大抵可以判断,所看内容多是抖音或快手。
抖音到底有什么魔力,能使这么多人一头扎进去,就乐不思蜀、流连忘返呢?
首先,抖音迎合了大众的口味,内容种类繁多,基本没有什么门槛。
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参与抖音,既可以作为观众,看各种类型的短视频,内容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从英语教学到恶搞片段,从与明星合拍到对口型唱歌,从影视剪辑到大众做菜,应有尽有;又可以作为作者参与其中,发布视频的既有人民网、央视等主流媒体,也有政府官方,更有普通大众。看一下周边的朋友,几乎都至少有一个抖音号,且或多或少都发表了一些作品。
其次,抖音有神秘的推送机制,可以让观看者欲罢不能,流连忘返。
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作为家长,我们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沉迷于游戏或抖音,可自己看抖音的时候,却是另外一种情形。虽然是成年人,相对有自控力,看抖音之前也告诫自己,至多半小时即可,可看到的内容精彩连连,且都是自己喜闻乐见的,于是手指一个个滑过去,越看越想看,就如每晚饭后,先是坐在床上看,右腿叠加于左腿上,一会再左腿叠加于右腿上,累了就躺倒了接着看,等到呵欠连连,准备关灯睡觉之时,才发现几个小时的时间,就在无声无息中,随手指滑过去了。
原因为何?作为一款智能软件,抖音有复杂的算法和推送机制,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喜好,自动推送每一个人最喜欢的内容。最初给每个人推送的内容,范围都十分广泛,各种内容都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软件会从一个人看每个视频的时长、是否完整看完、是否重复观看、有无点赞、评论和转发,迅速发现一个人喜欢看的视频类型,转而推送与一个人喜好高度相关的类型,并根据其反应做适当调整。说得简单一点,抖音会投其所好,每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最喜欢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推送机制,抖音就类似精神鸦片,让人不知不觉间成瘾,成年人尚不能抵御,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更遑论正在上学的儿童和少年。单单打游戏尚且让我们应接不暇,抖音每天自动推送各种相关游戏推荐直播、或其他儿童不宜的视频,岂不是更令人担忧?
既是精神鸦片,那是否要放下手机,远离抖音?或者是像林则徐虎门销烟一样,抵制抖音呢?
也不尽然,既然有那么多的受众群体,存在即合理,抖音自然有它的合理性和实用价值。抖音的很多内容,如新闻热点,时事短评,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明了天下大小事;很多知识技能培训,也是字字珠玑,皆是金玉良言,让我们足不出户,不花费一分钱,就能学习和掌握某种知识。常见的如英语培训,经常观看这类的短视频,英语口语、听力会在短时间内,突飞猛进。而其他诸如数据处理、编程、演讲、写作、书法、绘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等,只要是想看,应有尽有,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海洋。有目的有意识的在上面泛舟浏览,定能获益匪浅。
无论承认与否,抖音就像最初的报纸、收音机,后来的电视频道,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生活的一部分。前些年也有不少人呼吁,要远离电视,但有些趋势个人改变不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就如网约车,从最初的星星之火,目前已成燎原之势。
每个人与抖音的关系,根据参与程度的不同,又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吃瓜群众型。占抖音用户的大多数,不发作品或很少发作品,即便发,也很少真人出镜,即便露了真容,也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规规矩矩,老实本分。更多的是看别人的表演,看到自己喜欢的,就忍不住点个赞,或留言评论,或转发他人。
演员型。所占比重低于观众型,但数量有攀升和赶超观众型之势。这部分人群参与抖音的方式,主要是经常性的发布自己的作品,兼浏览欣赏他人的视频。根据粉丝量的多少,发布作品的频率,又可以细分为群众演员、兼职演员、网红演员。
其他的参与者,还有各种托儿,花钱就可以给点赞或评论的;各种公会,就是给演员当经纪人;广告服务商,等等,隔行如隔山,目前我也说不清。
抖音最吸引人的一点,还是在于其可变现,换言之,做的好了,就类似一份工作,不但可以养家糊口,甚至有可能因此发家致富。许多人也称之为风口,所谓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变现的方法多种多样,发作品的同时,开商品橱窗,就类似于淘宝的网上电商,销售自己的产品或帮他人代销产品;还有直播,也就是对着手机的摄像头,现场表演,直播可以直接带货,卖出就有销售提成。也可以收到粉丝的打赏,就像以前街头卖艺收到的赏钱。锤子科技的罗永浩,在手机市场遭遇滑铁卢,欠外债近8个亿。罗永浩被逼无奈,杀向抖音平台做直播,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愣是在两年内仅靠直播卖货,就基本偿还了欠款。
正因为有变现的功能,有发财的可能,吸引着不少人趋之若鹜,为了获取粉丝,实现抖音经济,而做着不屈不挠的努力。当然也有人不为物质利益,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图个自个儿高兴,发作品自己欣赏为主,朋友点赞捧场,自己更感到很高兴,感到成了角儿,有成就感。
抖音是个大舞台,热点来的快,去的也快。一不小心,作品就有可能上了热门,或成为某个事件的主角。
最近的马保国事件,在各大短视频网站,就引起了不大不小的轰动。本是一个喜欢自吹自擂的老头,宣称自己是某某掌门,百年一遇的武林高手,自我吹嘘的多了,对自己缺乏了正确的认知,以为自己确乎天下无敌了。于是登台和别人交手比试了一番,结果被秒杀。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件,但有关他的视频、语录被各种恶搞,霸占了抖音等各大短视频网站的头版头条,马保国的方言“耗子尾汁”(好自为之),不但自动纳入了输入法的成语库,而且被一些公司抢先注册了商标。社会上一度还出现了“马保国”热,甚至还有制片方邀请他参演电影,以致《人民日报》都点评了此事,这样才叫停了马保国闹剧。
去年有个类似的事例,一个上海的乞丐沈先生,颇有才,屡做惊人之语,结果在一些人的跟拍和宣传之下,迅速火了起来。不少人慕名而去,名为拜访沈先生,多数为找理由合拍,蹭热点。甚至还出现了一位美丽端庄的女性,整天陪伴在沈先生左右,别人称她为“师娘”,她自己也欣然应之。其真实目的也只有一个,让自己的作品上热门,在抖音上火起来。
我们山东的农村歌手朱之文,更是遇到了这种现象。每天一开门,一大波村民就鱼贯而入,都举着手机,抢先和朱子文合拍,拍完段子后就发到抖音。不少村民就以此作为了职业,不再外出打工。打工风里来雨里去,还有可能要不来工钱,这样拍个视频,粉丝多了,就能接广告,或直播,既轻松,挣的钱还未必少。村民满意了,只苦了朱之文,一次实在忍不住,把门插上不开,想不到被两个大胆的村民一脚踹开了,朱之文出门后虽不高兴,也无可奈何。
不疯狂不成魔,迷恋于抖音上面,铤而走险的也有不少。2019年,来自四川、在柯桥打工的小李为了让自己的直播节目“涨粉”,竟突发奇想搞了一场直播跳河表演,结果不幸殒命。他认为“直播真的挺赚钱的,来钱不比上班赚得少,我打算以后靠直播挣钱”。可惜事与愿违。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彼之砒霜,吾之蜜糖。是利还是弊,功过自有评说。我以为关键不在抖音,而在于用抖音的那个人。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