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石桥多似路(散文)
上虞古县城从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设治起始,到1954年县政府迁移,1100多年的漫长岁月,历经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一直称为上虞。
因何在县署搬离之后,原设治之地易名为丰惠,这其中还有一段与桥名相关的历史。
浙东运河四十里河段横贯上虞古县城,古城墙内不足二平方公里的地面上,纵横密布着街、巷、桥、河,素称“八街廿桥四十弄”,显得紧凑有序,桥陌畅通,条理井然。清代浙江巡抚阮元,到过上虞以后,对这个小而精致的古城大加赞赏:“曲水平穿岸,长林绿压垣。石桥多似路,山县小于园……”
一个小小的县城,竟然有桥二十座,其中还有五座是高拱月洞桥,在县级老城中实属少见。由此可见古城历史上繁荣昌盛达到了什么程度。有三座是横跨在四十里运河上面的高拱月洞桥,有两座则是横跨在运河支流的小月拱桥。桥面如磐,桥拱如月,精致巍峨,神威纷呈。把县城独有的那种整肃、规矩、威严态势,在桥梁的建筑上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东大街从启文门进城不过百多米,首先夺人眼球的是运河上一座通高六米多的九狮桥。上桥如同登天梯,上下各20多级青石台阶,两边桥栏九个立柱上面雕刻着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九尊小石狮子,极富特色。桥翼两侧石缝中木莲古藤缠绕,透出满目沧桑。九狮桥紧邻古“等慈寺”北边,也有人称为“等慈桥”。
西大街另一座高拱月洞桥是建于明代的“通济桥”。它与四十里运河的支流,玉带溪上的“望稼桥”,也称为“小八字桥”,合在一起,为正好构成一个大大的八字形状,是古县城有名的八字桥。一大一小两座高拱月洞桥河谐地构建在一起,高大、庄重、朴实,联接着运河南北两岸的重要府邸和学府,过八字桥沿玉带溪向西南门延伸的西南门街,更是古城八街之一的重要商贸之地。八字桥区块在西大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
西纤路距离西门城门不过百十米,向南直达金罍山有一条支流,称为“新河”。河口上有一座小巧精致的月洞拱桥,称为“昼锦桥”。也称为“铜桥”。是运河边纤路直通和西河两岸沟通的重要桥梁。小拱桥造型简洁、明快、精巧,工艺精湛。
最富有古韵古意的是处于东西大街交接处的济富桥。精工细作的石砌工艺,让石拱的每一块青石都严丝合缝地叠合在一起,桥身平整、严实,透出久经风雨的沉静和岁月磨砺的沧桑。“桥之南北对峙二轩,虚畅明洁,爽人心目。”《明万历新修上虞县志》上记载着,济富桥的南北两边不仅南北都搭设有高大的街棚,而且桥两边还南北对峙着两座牌坊,高大透亮,看起来赏心悦目,人潮涌动。是古上虞的商业、农副产品交易的动感地带。
济富桥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年间,是一座颇有故事的桥,丰惠古镇的名称却与它有着很大关系。
济富桥,是古“酒壶桥”的谐音。南宋嘉定年间时,济富桥已残破不堪,明万历《新修上虞县志》上有这一次旧桥重修的记述:因“岁月滋久,石或断缺,往来者凛乎有压溺之忧。”到了嘉定十七年,县令楼杓“以岁计之余,捐金募工,”以当年官府收支之余,对济富桥进行了“伐石更造。”桥修建完成以后,觉得旧名“酒务桥”不雅,想换一个名字,“邑人沐浴膏泽,推远所自”,百姓对楼县令筹资修桥,感恩戴德,请求命名为德政桥。楼县令认为不妥,他谦虚地认为:“天以岁丰,加惠我民,事幸而集,予何德焉?以丰惠揭之其可。”于是“丰惠”之桥名,也确定下来。楼县令请起居舍人魏公题写“丰惠”二字,做成牌轩匾额,立于济富桥南北两边桥脚之上。
古桥两端的桥名牌轩,在抗日战争中的1940年被日本飞机投弹炸毁,今已不存。因民间口头遗传的习惯,丰惠之桥名一直没有取代从古沿用至今的济富桥历史影响。
建国初年,上虞的治所地还在古城,古镇称为城关区。1954年县署迁移至百官,名称依然是上虞。县城古镇才开始正式冠名叫“丰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