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伤风后记(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伤风后记(散文)


作者:李兴文 白丁,70.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50发表时间:2021-01-17 14:12:17
摘要:自由,是人的生命最大的期许。思考生命,也就是思考生命自由的最大可能性。物质层面,生命的有限性不能带给我们幸福感和自由感,但可以通过宗教,提升人的心灵幸福指数,思想越远,自由的期许就会越来越近。


   这场伤风到底是不是时寒所致,不可知。但可知,伤风是我的年度小恙,每至深冬,它总会应时而发。习以为常,也便觉得那原本就是“有朋自远方来”,只不过,它一光顾,我总是乐不起来。
   真是微恙一场,并无大虞。谢天谢地,总算可以再次放下心来。
   伤风了,一如既往,昏天黑地的度过十来天,服药无数,仿佛世界要天地复合混沌复始了。然后,有一天,终于有了起色,而后渐得痊愈。过后才觉得,虽是小病一场,但也是让我惊心动魄的,觉得,活在天朗气清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内心才真正感到平安。其实哩,漫长冬日里,天晴的时候不是很多,日月如常,冬日的风,依然凛冽。不过,因为终于熬过了病去如抽丝的艰难时段,重新开始在熟悉的街道上行走,依然见到熟悉的人,让我黯然惊悚的是,其中一些,穿着二十一世纪的时装,但他们的脸上,依然带着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困顿与哀伤。这让我又一次喟然一叹:所谓时光流淌,不过是梦幻一场,经历过的,都存储在灵魂里了。
   依然一日三餐,依然睡到自然醒。如果不计疫情仍未消停,其实这个世界并无多少新意,它依然受制于不同面孔的权力,一些权力谨小慎微,一些权力为所欲为;自由的人依然享有尊严,如在囹圄的人,依然坐井观天。冬天依然漫长且岑寂,那种岑寂依然让我暗自感伤。有时候对着镜子看看,自己依然在人间咀嚼喜怒哀愁,咀嚼得太久,终于在脸上牵扯出若干条皱纹来,进而确信,没有什么能够熬得过时间。忧惧的心,与权力之浊气离得越远,越有获得自由的错觉,有时候,竟还可以安定下来,安定得像一尊花岗石坐像,关于自由、生命种种并无大用的空空念想,竟然还有再次顽强地抬起头来的时候。
   鼻子不对了,嗅到的气息陌生而怪异,仿佛身处突如其来的今世,闻到了似曾相识的前生。我却相信,流感病毒改变了的嗅觉,它终会被拨乱反正的,总有一天,我不会再闻到那种陌生而怪异的气味的。我还会一如既往,吸收街上熟悉的空气,闻到家里独有的神秘而温暖的气味。我也会闻到冬天的城市里凝冻的尘埃,闻到满街飘荡的煤烟的焦糊味儿,闻到年关的芜杂与浑浊,闻到有钱人的狂妄与任性,闻到贫寒之家,竭尽全力,从窘迫的钱包里挤出来的喜庆气息。
   再次经历病痛之扰,康复,它总算又一次毫无悬念地到来,我那颗高悬着的恍惚的心,再次安静下来,进而恢复元气,进而,凭着与生俱来的不落俗套甚或不羁,它还将为我的活着,争取更多自由的权利。
   又伤风了,我的自由念想,也被囚禁了一回。我又闻到的陌生而怪异的气息,它很神奇,竟把少年情志和古派心境联结到一起。那个少年,是初读古籍的我的少年,那个古派,是古诗词情境晕染的诗人的古派。它们总会出现在我伤风既愈的时候,我感到自己又一次重生了,而重生,也可以借由一场疾病来完成,然后,灵肉一并焕然一新,真让人心生万端感慨。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旧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我说的少年情志和诗人古派就在这里。那应该是让人深感生命恍惚的一场重病。病者如在囚笼,但造化恒常康健;病愈者是脱离囚笼者,而造化,它从不被什么力量所囚禁。大病如冬,冬天的岑寂把人的性欲都排斥得远远的,又何谈人生百般乐趣,沉默和静处,必然成为常态。但冬天的岑寂与春天的萌动都处于完整而正常的生态,都代表着自由。那种自由的原质,没有什么力量可以荼毒、腐蚀,它永远都是世界之所以成为世界的根据。自由的病魔只是在人的肉体里经行一遭,而不关人的灵魂什么事吗?病者的痛苦只是肉体的吗?
   当然不是。病者之痛,尤其痛在灵魂,痛在几十年来被反复告知的生命无名的缘由和无名的结果,痛在生命的虚无与恍惚,痛在活着的短暂和脆弱。一场病,就可以把人生念想彻底改变了,活着活着,就觉得把自己和世界弄丢了——这是悖论,意识的主体都不存在了,又何来丢失世界之说?
   有时,病后,还真不敢相信,诸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所揭示的生命底蕴,竟是极其生动可感的。
   在生命问题上,人常常会掉入“循环论证”的陷阱,其原因,无非人的本我生命的存亡,当前,无法通过科学实验来证明,人无法成为自身存亡全过程的实验者和旁观者,这是人类思想和行为所处的绝境。而一切宗教,都想从这个绝境上探索出一条路来,虽然他们探索的结果至今都处于假设状态,并且都是暂时无法严密论证的假设。
   然而,正是由于它的不可论证性,关于人的生命未来的假设,又给人解答问题提供了无限可能,并且,相对于可以论证的命题的有限性,人更愿意探视不可论证的命题的无限性。也即,关于生命,人不太愿意接受有限而明晰结论的拘囿与破灭,而愿意接受无限而模糊设想所指向的自由与永生。
   问题的实质都是关于生命来处和去处的叩问。于是,佛家有“六道轮回”,基督教有神的“天国”可以回归,伊斯兰教有“死而复活”。总之,宗教追求的是生命的无限连续性,也即生命的无限自由性。
   这是好事,这样一来,人就不再为当下的活着这个有限性处境而深感恐惧。在假设的未来,人生的幸福与快乐可以得到延续,人生的残缺和破损可以得到修补,人生的痛苦和灾乱可以得以消弭,亏欠的可以偿还,富余的可以施与,作恶的可以从善,弄假的可以求真,一切都可以在延续的过程中得以保留或归正,那时候,生命实现了完美,获得了自由。
   此在的人生,只是生命无限过程中的一个片段,关于这个假设,在宗教与科学之间的争论至今未休;而宗教自身无法完美解决,并不代表人类因此就可以放弃求助于科学。“你怎么知道这一生过完还有别的出路?”和“你怎么知道这一生过完再无别的出路?”其实它们属于同一个问题,不过代表着审视生命片段的不同态度,前者是悲观的,后者是乐观的。后者更具有启发性、创造性和开拓性。人不是行为主导语言的动物,而是语言主导行为的动物。但在运用这个规律的时候,人必须具备一种基本素质,那就是必须学会识破谎言,学会从芜杂与混乱中去伪存真。拿鲁迅的“黑屋子”意向为例,鲁迅的态度很明朗,“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是真理,但谎言家们可能会说:“不要折腾了,外面比屋子里更黑!”听信了它,人生就彻底失去了希望——那才是最大的人生悲剧。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还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其时也。”当人类尚无能力破解生命全过程秘境(假如它存在的话)的时候,谁也不能断言生命的此在过程具有唯一性或绝对性;相比于生命有限论暗藏着的焦虑和恐惧诱因,生命无限性所携带的巨大鼓动力量,才让人真正乐观起来勇敢起来,也宽和仁厚起来,毕竟,生命无限这个期望本身就代表生命真正的自由价值。再说,人类量子科学发展的前景,能不能证明,在遥远宇宙的某一个角落,还有另一个或几个你、我,这都是总体意义上的人类这个物种很值得期待的。当有一天,人类终于有能力超越时空限制,发现人类灵魂层面的生命是一种量子态存在,生命永恒,并且存在于不同的时空,那时候,神学与科学合二为一,人类就可以虚置权力甚至废弃权力,彻底消除欺骗与奴役。梦想中的自由,就能真正实现了——谁又能说,没有这种可能?
   冬天好像一个很幽深的洞,我在其中走到很远了。我在半途上,遇上了我的年度伤风,我与它两厢厮守半月有余。这几天,感觉轻松了许多,心里再次萌生探究生命更多自由的冲动。我也真的重新开始散步,从小区,到城乡结合部,再从那里走回公寓。一路上,我看到,被夏日水患严重蹂躏的城市正在起死回生,那些潮水一样涌来涌去的人们,应该都是希望把有限的此生过得更好的人们,至于他们的言行还保留着最起码的底线或分寸,那是他们在为自己生命的灵魂档案,填写履历证明。我想,我们尚未退回到完全彻底的群体冷酷与邪恶,我们所期待的下一个生命出口,它不会虚无,所有人的生命,都将有无限的出路。
   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遭受的每一次苦难,都是启发灵魂重新抉择的全新路口。至于我们总是选择回到此在生命状态上来,那是因为,物质生命对灵魂的牵累过于沉重,我们对有限的此在生命形式祈求太多。但总有一天,我们会很乐意告别这个世界,我们会走出那个能够总览自己灵魂历程的路口。路口外面,多形态的生命终于相逢。届时,但愿,我们能够见证我们原本就有的神性。

共 330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哲理性的文章,生命就如风吹的芦苇草,既顽强又脆弱。但无论生命如何,生命里的灵魂才是生命的精华。人活在世,灵魂也会飘东飘西。有些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只能跟随心境调整自己。病一场,康复后重生,也让我们更加领悟了生命的意义。人是有思想的,也有自己的信仰,人都在通向生命自由的意义。作者通过一场场伤风,领悟出了人生的真谛。精彩好文,文章哲理性很强,情感充沛,描写细致细腻。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 陌小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1-01-17 14:12:49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1 楼        文友:李兴文        2021-01-17 22:30:46
  请多指教,谢谢!
2 楼        文友:李兴文        2021-01-17 22:32:23
  谢谢陌小雨编辑!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