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我的外祖母(散文)

编辑推荐 【绿野】我的外祖母(散文)


作者:庄忠强 秀才,1705.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572发表时间:2021-02-01 07:31:50


   外祖母生于1902年,农历壬寅年,寅虎年,辽宁铁岭人,外祖母娘家姓何。老人家一生经历了解放前的战乱困苦,经历了解放后的三年自然灾害,经历了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她坚强,她睿智,她善良无私,她痴爱有加,用自己做人的坚持养儿育女,养家糊口,坚强地走完自己坎坷的一生。外祖母,不识字,但是做买卖时小账比谁都算得快,年轻时开买卖,买卖的账目算得清清楚楚,一生勤劳朴实能干,精明、刚强,能拿事,凡事有自己的主见,外祖母没念过书,做事有韧劲,只要她老人家认为是对的东西,似乎很难有人能说服了她,是她同龄的老人中少有的。
   外祖母嫁给了当时的铁岭新台子的旺户苏家,于是叫苏何氏。外祖母其实也有自己的名字,叫何雅葵,我小的时候,外祖母高兴的时候悄悄告诉我的,那个年代都随夫姓,生下我大舅,我妈和我姨。外祖母是大脚,不像她同龄的老太太几乎都是小脚,我儿时曾经好奇的问过外祖母,外祖母说:“七岁时也被母亲裹脚,白天被裹住,晚上偷偷地剪开,再裹住,再剪开!这样折腾几回,还挨了父亲的骂。”外祖母反抗,脚没裹成,外祖母小时候的性格就比较倔强,关外没有关里封建意识那么浓厚吧。后来,外祖母凭着这双大脚,从沈城的北市场走回铁岭的新台子的家,全是步行,为了省那点路费,这成了外祖母的骄傲,但也落下了腿疼的毛病,老了更甚……
   外祖母一生有两段婚姻,我的亲外祖父解放前就过世了,即使不过世,我的亲外祖父也不是过日子的人,也不是好性格,对孩子是非打即骂,还染上了鸦片,把好端端的一个家抽穷了,得了肝病撒手归西,扔下了外祖母和仨个孩子加上一个瞎老婆婆,日子艰难啊!为了活命外祖母又嫁到村子里富户段家,带去了我的老姨,段家是大户人家,段家老爷子的前妻病亡,从此外祖母又叫段何氏,一家人有了活路。家里剩下了母亲和大舅还有一个瞎老奶奶,可见日子有多难,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了下顿,这也是母亲一个心结。幼年的母亲没有拥有多少的母爱,也没有念几年书,也让母亲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格。心结让母亲一辈子都难以释怀,也许童年的母亲经历太多的艰辛,对母亲伤害太大了,但是,外祖母不再找人家,更没有经济能力了,日子会更加艰难的……
   外祖母为苏家留条根,那就是我的大舅,为了这个大舅也操碎了心,千辛万苦为了他娶上了媳妇,可是没想到大舅也得上了肝病,二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刚强的外祖母心如刀绞,却没流下一滴眼泪。令人欣慰的是大舅留下了一个儿子,就是我的姑舅哥,外祖母的正牌孙子,我记得外祖母从心里格外疼惜这个孙子,苏家的独苗,那是后来的事。
   段家有些田地,段家老爷当过把头,在大兴安岭结实了我的祖父,那时我的祖父为了生存从老家辽宁的昌图县去大兴安岭当了一名伐木工人,几年艰苦劳作下来,祖父积攒了一点钱,买了两挂车,拉木头。祖父长得高大帅气,人又忠厚善良,唠起家常,外祖母得知祖父家里有一个儿子和母亲年龄相仿。精明的外祖母看祖父是一个靠得住的厚道人,儿子也能不错,于是为母亲定下来这门亲事。后来母亲也坐火车来到了加格达奇,没有看到父亲,只是父亲的一张照片,也是很模糊的照片,我记得母亲在世的时候每当提起这件往事就笑着说:“你爷爷高鼻梁大眼睛,没想到你爸爸眼睛那么小……”提到大兴安岭的印象时母亲说:“夏天,漫山遍野的黄花菜,野生的草莓,还能采到野生的木耳……”
   父母成家了,那时家里真是太穷了,母亲家穷,父亲家更穷,父亲家是大家子,一家二十来口人仅靠几亩薄田和打零工度日,家里也是常常揭不开锅。祖父排在老二,父亲在很小的时候就没了娘,是太祖母用米汤喂养大的,父亲成长过程充满艰辛!祖父一个人到千里之外的大兴安岭去讨生活,常年在外,没有长辈做主,在家的父亲和姑姑受尽了长辈的打骂,特别是不让父亲念书上学,一直到父亲成家,这种现象才有了一点改变。母亲从小就能看出眉眼高低,会来事,这让父亲在大家族里有了一点地位,可是贫穷并没有改变,父亲还被抓去当了壮丁,抬担架,险些被子弹击中,死里逃生的父亲和母亲商量,投奔在沈阳城北市场做的小买卖的外祖母,父母变卖了家里值点钱的东西,凑了一点盘缠钱,到了沈阳城,找到了外祖母时,两人落魄得如同乞丐,母女相拥而泣……
   那时,沈阳还没有解放,兵荒马乱,父亲一时找不到工作,是不富裕的段家姥爷和外祖母收留了父母,这让父亲一生感激。小的时候父亲常常提起这件事:“没有你姥姥,我们一家会窝在乡下,没有出头之日呀!”
   段家老爷子几个儿子都有文化,早早参加了革命,最小的儿子在外祖母嫁过去的时候才刚满八岁,是外祖母把他抚养成人,和外祖母感情颇深,后来当上了志愿军,参加了抗美援朝,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了,我小的时候分不清辈分,更分不清人与人的关系。
   我五六岁的时候,外祖母住在辽北的乡下,听母亲讲:外祖母也住在市里和咱们家一起住,后来搞什么“四清”运动,才被迫又回到铁岭老家的,小的时候外祖母带过我,我也对外祖母特别依赖。母亲讲:“三年困难时期,每个刚刚出生婴儿供给三个月的牛奶,是你姥姥和人家管订奶的老何头好说歹说,就是差没给人叩头了,让你多吃了三个月的牛奶。那个年月日子艰难呀,饿死了好多人呀!”每当说起这段往事母亲的眼睛里总是含着泪花……
   我记事的时候,正是文化大革命初期,哥哥姐姐们放暑假,我们便一起坐着火车,去外祖母的乡下。大概是坐五六站,下了火车还得走八里路,才能到外祖母的家。外祖母把攒下来的葵花籽、地瓜干、一炒就崩花的小玉米一股脑地拿给我们吃。那是我童年最幸福的事,每年都是如此,也许外祖母在乡下没有亲人,外祖母期盼着我们……外祖母偏心眼,把哥哥姐姐们支走,然后为我烧鸡蛋吃,可见外祖母对我的偏爱。那时乡下太穷了,母鸡下了几个鸡蛋自己舍不得吃,为了是赶集换几个零花钱。
   后来城市搞起了武斗,一切似乎都乱了套。段家姥爷也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被斗死了,那是我平生第一次看见刚强的外祖母流眼泪,我也很伤心的,母亲和老姨一直不断安慰外祖母,表弟、弟弟早已跑到屋外那颗桃树下,去摘桃子去了,外祖母急忙从屋里出来喊着:“少摘几个桃,还没有熟呀!”
   城市变得越来越不太平了,乡下还算平静,我一个人和外祖母在乡下独住了半年多。夏天外祖母把长长的豇豆用马莲扎好,和攒下的鸡蛋拿到八里外的集市上卖,换回点零花钱,换回一点买肉的钱,一听晚饭有肉吃,我变得兴高采烈了,一列火车驶过,外祖母用蓝布褂子把我的头蒙住……
   一个小孩子长时间的和外祖母住在乡下,寂寞难耐,外祖母找了一本书给我看,我还没有上学,外祖母也不识字,书里有长尾鸡,有带卷发的外国人,那是我人生的第一本书,我不懂却很着迷。外祖母说:“男孩子得读书,识文断字才有出息!”昏暗的灯光下,外祖母抚着我的头,抚着我的心。老鼠在屋棚顶上跑来跑去,发出踏踏的声音,我渐渐地进入梦乡……
   中秋节到了,小燕子都会南方了,父亲还没有来接我回省城的家,天气一天天凉了起来,外祖母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为我做了一件御寒的小马甲。
   步入暮年的外祖母得了青光眼后,再也不能一个人独居乡下,眼睛做完手术后,就从乡下搬到我们家住,父亲对外祖母非常孝,在外祖母眼里父亲这个姑爷比亲儿子还强,父亲对外祖母报恩,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家里常常吃的是窝头,窝头中间总是篜一碗大米饭,那是给外祖母的专餐,我们的菜总是做得很烂乎,因为外祖母没有牙,可见,外祖母在我们家的地位。外祖母常把碗里的大米饭拨给我,我不要,本来大米饭就那么一碗,哥哥弟弟和姐姐都知道外祖母偏向我,我从小就是个懂事的孩子。
   青光眼治愈后,外祖母只有一只眼睛视力尚可,闲不住的外祖母常常为我们补袜子,告诉我们说:“笑破不笑补。”我常为外祖母穿针引线,后来,我用父母给我的零花钱,为外祖母买了一个老太太乐,外祖母穿针引线再也不费劲了,外祖母夸我是个孝顺的孩子。小的时候,外祖母常常是做完晚饭,站在夕阳下,盼望放学回归的我,这一幕让我记忆尤新……
  
   伴随着我们的一点点长大,外祖母心里总是有一丝不安,虽然在咱家吃穿不愁,每月父母还要孝敬外祖母一点零花钱,但有时外祖母愁眉不展,但愿有儿子的老人,并不愿意在姑娘家住吧,也许我们长大了住得挤吧,再加上年老体弱,不愿给儿女添累。外祖母性格刚强,抚养过烈士,凭着烈士的继母,还顺利把户口迁到沈阳,这是一件大事,有户口才有粮食啊!还凭烈士家属住上了待遇颇好市敬老院,而这些手续都是外祖母自己办的。敬老院伙食好全是细粮,我和父母去过敬老院看外祖母,环境伙食在当时可以说是一流的,但是毕竟是敬老院,外祖母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为了外祖母少一些孤独,每当节日假期,我们都会看外祖母。但外祖母的身体也大不如从前了,但还惦记着我,担心我身体单薄,中学毕业会上山下乡挨累……
   外祖母胃部长了个肿瘤,由于身体太虚弱,年事已高,不能手术治疗,外祖母的个性宁可死也不愿上手术台。外祖母最后的日子,是母亲请了假,不分昼夜陪伴在她老人家身旁,外祖母拉着母亲手去摸自己胃部的肿块已经很大了,外祖母是坚强的,从未当任何人讲,母亲心如刀割。因为疾病,外祖母吃不下饭,整个人瘦得皮包骨,用手比划要母亲喂她药,眼睛望着门,期盼着我姨,老人家最疼爱的老女儿的到来……
   1979年6月15日外祖母因病离世,享年七十八岁,在那个年代也算高寿。病逝后遗产就一百多块钱人民币和几件棉袍。外祖母没有劳保,是一点点攒下的零用钱。临终前,外祖母头脑清晰,对这一百多块钱分了一下,孙男嫡女多,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份,只是她老人家偏爱的才有份,分给我二十多块钱,七十年代末,钱还是很值钱的。
   1983年的春天,我和父母我姨抱着外祖母的骨灰盒去外祖母的老家,把外祖母的骨灰和段家姥爷安葬在一起,安葬在铁岭新台子一个向阳的高坡上,外祖母也算魂归故里了吧!外祖母的棉袍母亲保留了好多年,不舍扔掉,后在又一次搬家前烧掉了……
   时过境迁,四十多年转眼即逝,我已步入天命之年,但我永远也忘不了给了我那么多爱的外祖母!

共 405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外祖母小时候倔强,凭着这双大脚,从沈城的北市场走回铁岭的新台子的家,这成了外祖母的骄傲,但也落下了腿疼的毛病,老了更甚。寥寥几笔,旧时代女人的苦难深重形象,入木三分、赫然纸上。外祖母把攒下来的葵花籽、地瓜干、一炒就崩花的小玉米一股脑地拿给我们吃。那是我童年最幸福的事,每年都是如此,外祖母偏心眼,把哥哥姐姐们支走,然后为我烧鸡蛋吃。外祖母胃部长了个肿瘤,可她宁死也不愿上手术台,最后的日子是母亲请了假,不分昼夜陪伴在老人家身旁。外祖母拉着母亲手去摸自己胃部的肿块已经很大,外祖母是坚强的,从未当任何人讲。因为疾病外祖母吃不下饭,整个人瘦得皮包骨,用手比划要母亲喂她药,眼睛望着门,期盼着我姨,老人家最疼爱的老女儿的到来。外祖母病逝后遗产就一百多块钱人民币和几件棉袍。外祖母没有劳保,是一点点攒下的零用钱。临终前,外祖母头脑清晰,对这一百多块钱分了一下,孙男嫡女多,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份,只是她老人家偏爱的才有份,分给我二十多块钱。我和父母把外祖母的骨灰和段家姥爷安葬在一起,安葬在铁岭新台子一个向阳的高坡上,外祖母也算魂归故里。时过境迁,四十多年转眼即逝,我已步入天命之年,但我永远也忘不了给了我那么多爱的外祖母!语言朴实无华,叙述细腻生动,情感真挚饱满,主题明确集中。荐阅,问好,祝福。【编辑林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心        2021-02-01 14:57:43
  厚重大气的好文章,欣赏拜读。问好,祝福一切安好。
秋心如水
回复1 楼        文友:庄忠强        2021-02-01 17:02:02
  多谢秋心社长鼓励,祝福,问候,远握,祝好!
2 楼        文友:心契相依        2021-02-01 15:43:52
  我没见过外祖母,只见过奶奶,庄忠强的的回忆洋溢着浓浓的思念和亲情,好感动给作者点赞!
回复2 楼        文友:庄忠强        2021-02-01 17:04:27
  感谢心契相依老师鼓励,祝福,问候,远握祝好!
3 楼        文友:庄忠强        2021-02-01 17:00:15
  感谢林科老师辛苦编辑,远握,祝好!
4 楼        文友:靳军        2021-02-01 17:52:34
  我的外祖母对我也好,读了哥哥文章,我也想我姥姥了
乡土情怀,农民本色。
5 楼        文友:雪落黄河边        2021-02-01 19:18:13
  亲情文章有共鸣!点赞!
雪花飘落黄河边,融入笔中写华年。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