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思】彼岸:之金色的山谷之回到成都(系列小说)
文/乞颜若风
公元1980年代的冷雨洒落我心底,那感觉如此神秘。
多年以后,当我搭乘四川航空公司的班机在一个细雨濛濛的傍晚飞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时候,机舱小视频里正在播放着一曲终于没有流行起来的歌曲的MV。这座温润的城市一如既往,老在冬天下这种牛毛细雨。MV画面表现的是在滂沱的大雨中,撑着把油纸伞的少女在成都八二信箱附近沙河畔的法国梧桐树下,跟看来似要远行的青年诀别。青年渐行渐远,少女涕泪交加。那首歌中唱到:“我走后的成都,雨还在悄悄地下吗?”这种表现方式显然不太成都,而是有些江南化甚至有些落套。八二信箱位于东郊,是成都工业文明的早期象征之一。有一段,我喜欢穿着件军大衣,背着运动桶包,骑着我的凤凰18自行车在那条沙河岸边的水泥小路上跑来跑去。那里带给我的始终是对都市化也就是当年我们爱说的四个现代化的热望,唯独没有离情别意。同样也不太成都的另一首歌曲却好得多,这首叫做《成都》的歌里唱道:“紧紧攥着你的手,是挣扎的自由……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这里表现的,依然是已经异化的成都和有些西化了的成都生活,或者说,这首歌曲表现的只是外地年轻人眼里的成都印象。但它立意更加开放,意像更加亲切,也更容易让人产生联想。挣扎的自由,那不正是成千上万像我这样的游子,当初作别安逸舒适,田园牧歌式的天府之国四川盆地腹心的生活,走向未知和未来的动力吗?因此它迅速走红了,并带火了好长一段时间成都的观光旅游。
要是换成我来编排的话,我继续想,我宁愿选择细雨迷蒙中的川医钟楼作为拍摄背景。那座以钟楼夕照闻名遐迩的校园建筑既是中西合璧的,也是独一无二的。女主也不要撑油纸伞,因为即使在我们那个时代,成都女孩也不像江南女孩那么钟情油纸伞。钟楼下的荷塘边,自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意境,怅然若失的女孩在濛濛细雨中只需兀自独立,便自然带感。少女兀自独立于雨中,望着青年渐行渐远的背影,泪眼婆娑,睫毛上挂着一滴晶莹的水珠,不晓得是雨水还是泪水。她或者会抬手捋捋已经被细雨湿透的长发,手指纤细,像她的面色一样苍白、皎洁。
就在这时,我左胸的某个地方又感到了一阵隐隐的过电似的刺疼。
“先生,先生”,川航空姐温婉的声音将我从假寐中唤回,虽然在我的旅人生涯中,飞去飞来是家常便饭,但每当飞机起飞和降落,我仍然忍不住阵阵倦意来袭。“先生,您没有什么不舒服吧?”空姐问。“谢谢,我很好。”我睁开微闭的双眼,用成都口音作答。听见乡音的空姐莞尔一笑:“请您收好小桌板,系好安全带,飞机马上就要降落双流国际机场。”空姐柔声细语地说。这时,机舱里的背景广播中,正播放着中国新一线城市成都致旅客们的欢迎词。尽管一路上,川航的空姐们已经用担担面、钟水饺、牛肉焦饼之类四川美食的飞机餐让旅客们实实在在地领略了成都的热情好客。
其实,某种扑面而来的宾至如归的感觉,从踏进川航空客A320的机舱就有。当秦岭作为一道分界线,泾渭分明地划分出南方北方不同的地形地貌和风景时,那种游子归乡的感觉更像扑面而来的钱塘潮般涌上我的心头。在薄雾氤氲的四川盆地的绿色葱茏中,我似乎闻到了一种烧秸秆的炊烟的气息。这种气息中还混合着一些淡淡的熬松香的味道。这时,耳畔隐约传来了一声辽远而悠长的小号的奏鸣。随后这些气息、味道和声音便一直伴随在我左右。
瞬间,我从拉开遮光板的舷窗瞥见了华灯初上的街道、反射着粼粼水光的路面和川流不息的车河。
成都,魂牵梦绕的故乡,我回来了。
2021.2.1于成都浣花溪畔风-叶舞
久违了,若风的美文!同意绿绿所言,读若风文字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