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念】生如苦菜花,活如格桑花(散文)

编辑推荐 【星月·念】生如苦菜花,活如格桑花(散文)


作者:江南柳烟 秀才,2267.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201发表时间:2021-02-02 16:28:39

每次回忆起姥姥来,映入脑海的便是一张满是褶皱的笑脸,暗灰色里写满岁月的沧桑,似乎有一股韧劲,又似参透人生的一张笑脸。头不停地轻轻颤动着,话语少,万事不求真相,只是尽量打理好自己的日常生活,云淡风轻地过好每一天。
   初次见到姥姥时,我还在外地上学。暑假回来,老人挎着一个小包袱,从当地车站坐上北去的客车,到了兴隆火车站。等到夜里十点,再坐火车,经过一夜的颠簸,第二天将近十点,一位83岁高龄的老人自己下了火车与小跑着的旅客挤上开往东北方向的客车,到了一个小站,来到千里之外的三儿子家做客。
   老人瘦高个,背挺得直直的,瓜子脸,一双眼睛深邃而明亮,不似一般老人经不起岁月的蹂躏,过早的目光浑浊。也许是她不曾费眼睛看书或者看电视的缘故,视力一直保护得很好。见人就笑,那笑容仿佛能瞬间清扫你内心的阴霾,获得一道曙光的温润。然后就是伸手让着你落座,再倒一杯水推到你面前,你抬头望她,她就是一笑,那笑容如春天开的花,不艳,确实让人欢喜。等你坐下,她只是听你说,你若是盯着她等待她的回应,她也只是一笑,算是回答了。
   老人听力弱,一般人说话她是听不见的,只有大声说她才能听得见。时间长了,她似乎淡去了与人交流的热望。把最初的待人礼数做到就算完事。时间长了知悉的人对于姥姥的不说话不介意,不知悉的,看着姥姥礼数周到也就谅解了。
   第二次相见我就成了老人外孙的女朋友,一年后便成了老人亲外孙的妻子,老人的笑更加灿烂了。相处久了,对老人了解得越多,这让我对姥姥分外刮目相看。一个女人能做到这份上,还有什么遗憾或者理由说自己是不幸的?
   姥姥六岁时她的父亲重病治疗不愈离世,她还有一个不到两岁的弟弟。姥姥的父亲刚走半年,姥姥的娘家来人和大伯商量姥姥的娘改嫁的事,姥姥的大伯答应了,并且同意把姥姥留下来抚养长大。这样在她刚刚失去父亲庇护的情况下,又失去了母亲的庇护,她亲眼看着母亲抱着年幼的弟弟坐着牛车改嫁。她感觉自己被一家人抛弃了,站在家门口望着拉着母亲的牛车渐渐远去,直到看不到她依然站着茫然不知所措。有父亲有母亲和弟弟的家如今仅剩她一个人守着。
   好在他们家和大伯家一直住在一个大院里生活,即使失去了父亲和母亲的守护,有大伯一家在,在她幼小的心灵上没有留下太深的烙痕。每天日升而起,和大伯家一起吃饭,然后自觉地帮着捡碗扫地。有时候跟在她大伯家的五姐身后忙活,有时候跟随大伯进进出出。
   姥姥八岁那年深冬的夜里,她被翻动的声音吵醒,迷迷糊糊睁开双眼,只见屋子里进来很多陌生男人,他们手里提着马蹄灯,不停的在屋子里翻找,嘴里还骂骂咧咧的:“妈的,这家人把钱藏哪里了?”
   另一个声音传来:“找不到钱,看看有没有粮食,这家人开着煎饼铺子和面铺,不能没有粮食。”
   这话提醒了所有人,于是脚步声渐渐远去,只见敞开的房门从外面传来砸铁、翻找的声音,还有小声地交流声音传来,不清楚,声音断断续续的还在。
   姥姥这才从惊悚状态回笼,望着屋里空荡荡没有一个人,和她一起睡觉的三个姐姐不见了,其他人也不见了踪影。她惊恐极了,小心地起来抱着棉被移向炕稍,尽量把自己隐藏进不易被人发现的犄角里。声音终于在门口处消失,直到声音一点没有了,姥姥的泪才落下来,她拥着棉被蜷着身体哭得可怜又无助。她想起了自己的父亲,父亲若是在,怎么会把自己一个人扔下不管?
   冷风一股股吹进来,打透了棉被,侵袭着棉被里仅有的温暖,姥姥不得不掀开棉被,哆哆嗦嗦地找到棉衣棉裤穿上,然后穿上鞋,大着胆子走出去,先关上院门插上门闩,然后抱回一些木头绊子。姥姥先将豆杆填进炉子里点燃,再将木头绊子加进去,火苗压小了,慢慢地火把木头绊子烤热点燃,炉子里的火轰轰烧起来。姥姥守着炉火不敢移动半步,深怕这最后的温暖也瞬间熄灭。
   直到天蒙蒙亮,院门响起敲门声,姥姥这才从愣神中醒过来。小心翼翼地推开房门向大门的方向走去,她停在离院门两米处,想再听一听动静,这时敲门的声音又响起:“珍环,是你吗?”
   听见这熟悉的声音,姥姥想哭,但是她还是忍住了,走过去打开院门,姥姥的大伯一身晨霜地走进来,看到姥姥面上露出尴尬之色:“当时太慌乱,忘了叫你。你没有事吧?”
   姥姥听见大伯的解释,心里说不出内心的想法:他是大伯,是匆忙中不忘带走自己孩子的父亲……嘴里说不出啥回应的话,只好告诉大伯:“胡子走了,我不知道他们拿走了啥。”
   姥姥的大伯听见姥姥这样说,一边向院子里走一边答道:“人没有事就好。”
   他里里外外检查了几遍,看到锁着仓房的铁锁被砸开,走进去一看,满地的狼藉,面和一些粮食被拿走了,他深深叹了一口气,忍不住骂了几句:“这些天杀的狗东西,自己不知道劳作,整日的就想着打砸抢杀……”
   快到中午的时候,大伯娘领着八个孩子回来了。几个孩子看见她都涌了过来,一叠声地问:“那些胡子没有怎么样你吧?”
   姥姥看着大伯娘领着自己孩子回来的那一刻,深深感到自己第二次被抛弃的感受,不是不痛,关键是痛给谁看?姥姥终于明白一种现实,她是孤立的,只有好好照顾自己,才能存活下去。从这一天姥姥早早起来帮大伯娘干活,大伯娘这里忙完了,就去铺子里帮大伯的忙。姥姥更多时候被打发去煎饼铺子帮忙,主要是帮忙卖煎饼卷土豆丝和大葱,收钱的活是姥姥大伯家的五姐。
   在煎饼铺子里姥姥练就一见人就先笑,然后叔叔大爷地叫着卖煎饼和卷饼。其中有一位从山东来东北当兵的王大个,分到西集小镇消防队。当兵三年后又申请留在此地工作,他最爱吃姥姥大伯家卖的煎饼卷大葱。时间长了,也会留下来帮忙,对姥姥了解得越多,越感觉小姑娘活着不容易。后来托熟人问了姥姥大伯的意见,想求娶姥姥。
   那时候姥姥被熟悉的人嫌弃没有爹娘,是一个命硬的人,怕娶到家家宅不幸。这样,但凡条件好一些的人家都绕着姥姥娶媳妇,即使那姑娘远远不如姥姥,只要姑娘家爹娘齐全,家里人丁兴旺就好。
   姥姥的大伯常年与客人打交道,对小镇的人了如指掌,面对弟弟唯一留在身边的女儿,他也想好好给找一个婆家,好让弟弟在天有灵能够安心。他对王大个还是很了解的,没有不良嗜好,人也知道上进,最主要的是家人不在北方,家人关系不复杂。这样,王大个的求娶,姥姥的大伯答应了。
   他们结婚有了自己的家,姥姥这才感觉到自己是真实的活着,可以不用顾忌别人的感受,这是她自从亲爹离世后第一次体会何为“家”!有了自己的家姥爷继续在消防队上班,姥姥留在家里打理家务。每天姥姥都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饭菜做得可口。
   时间一晃,我婆婆十岁了,姥姥生了五个孩子,家里陆续多了这么多张嘴要吃饭,姥爷有些压力山大,偏赶上国家土地改革,在农村的可以分到耕地和房屋。于是姥爷和姥姥商量全家搬到农村去住,这样自己种地可以多打粮食,一家人能吃饱饭。
   姥爷辞了消防队的工作,托了熟人牵线,全家搬到三门余家屯安家落户,分到了一间半房子,二十几亩耕地和一条耕牛。看到家里分到这些东西姥姥和姥爷一直提着的心安了下来。满怀希望地与其他村民学着种地,日落而息,日升而起的种地生活。
   姥爷比姥姥大八岁,有些观念因为生活环境不同,总会有些争执。等到姥姥四十五岁时,孩子又生了三个,这样家里需要吃饭的嘴又多了。1960年苏联逼债,又赶上东北干旱,农民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春天上树撸榆树钱煮了吃,其他季节仅能到野外挖野菜吃,人吃的面色发绿。冬天没有吃的,把豆毛粉碎泡发了就着湿气攥成团,然后外面裹上一层玉米面蒸成窝窝头吃。看着一群孩子吃不饱饭,一个个面黄肌瘦的,姥爷感觉自己十分无能,没有退路。总念叨着上吊结束自己的生命。
   婆婆已经出落得十分标致,姥姥的五姐给婆婆介绍了在呼兰交警队工作的交警,在两家商定婚期时,婆婆打了退堂鼓,放心不下一门心思要寻死的姥爷,于是退了自己十分满意的亲事,同意了村长为自己二儿子求娶的婚姻。在婆婆严防死守的那几年,婆婆结婚了,大舅也结婚了。婆婆自认为家里人口少了,需要吃饭的嘴少了两张,姥爷的压力会少一些,上吊的心思该打消了。
   在老姨五岁时,姥爷当着小女儿的面把绳子挂在自家的门框上拴了个活扣将自己吊在了门框上,双腿弯曲着死死不肯落地。老姨看到这一幕急忙跑出去叫人:“快来人呢,我爹上吊了!”
   有村子里的人听见五岁的孩子这样说都不信,责怪老姨瞎说。老姨急得直跺脚:“我说的是真的,我爹把自己吊在门框上了。”
   村里人听到这里不敢再含糊,急忙向姥姥家院子里跑,一进院子就看见姥爷将自己吊在门框上拖着,几个村民急忙跑过去把姥爷解救下来,放到院子地面上,探了他的鼻息,没有一点气流流动,这些人心里一沉,急忙派人去找在地里拔草的姥姥。等人回来看到躺在院子里一动不动的丈夫,姥姥的的头一阵眩晕,心里说不出是啥滋味,有妇人赶紧扶着姥姥回了屋。
   姥爷走了,几位大一些的舅舅在村长和村民的陪伴下给姥爷发了丧。一家人陷入极度伤痛之中,姥姥不说话,吃饭也少,默默坐着望着窗外不知道在想啥。
   姥姥的五姐也来了,劝姥姥改嫁:“珍环,别难过了,孩子还有六个,大的几个可以种地养小的,老姑娘你不放心就带着,再找一家嫁了照样过好日子。王大个凭什么自己寻死把孩子都扔给你养?你就给他改嫁,让他死了都不得安宁,看看他的孩子因为他的懦弱过着什么日子!”
   姥姥的五姐越说越气愤,姥姥听了,似乎想起自己幼年父亲离世母亲扔下她改嫁,自己一个人留在大伯家生活,后来大伯家来了胡子一家人逃难,惟独留下她面对胡子的惊恐场面。这次丈夫又一个人走了,把六个孩子人留给自己不管不顾。大的要娶妻生子,小的要吃饭长大,想着这些糟心事,姥姥长长地呼出一口浊气:“我不能学我娘扔下孩子不管,更不能学着孩子的爹一死百了推卸当父母的责任。五姐,我吃过的苦,不能让我的孩子去经历。我要陪着孩子一起长大,有干的吃干的,有稀就喝稀的,老天爷不能饿死瞎家雀,只要……”
   婆婆的五姨走了,一家人自从姥爷上吊走了以后,像是有一股不服输的劲一起用。姥姥第三次被至亲的人抛弃,她像一只打不死的小强带着四个儿子整日地忙活在地里,二姨在家带着年幼的老姨做家务和针线活。后来国家政策放宽,允许农民搞养殖,除了老舅继续上学,姥姥和三个舅舅商量着孵鸡蛋养小鸡,再养两头黄牛繁殖小牛养。
   到了秋天庄稼收拾完,姥姥问了种玉米多的人家玉米秸秆不要的,就领着三个舅舅顶着有月光的夜色捆玉米秸秆垛起来留着给牛吃。一家人在姥姥的带领下终于改变了家里的生活水准。三个舅舅的能干也赢得了远近村子的赞叹,没有要多少彩礼,三个舅舅成了家,二姨和老姨也都就近找了婆家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
   最后成家的是老舅,他高三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也就回来务农了,回来后被村子里的柳家姑娘相中,因为家里没有钱,娘家不肯让她嫁,老舅妈执意要嫁,没有要一分彩礼和老舅结婚了。后来因为在三门余生活太困难,又找不到好的路子发家致富,一家人搬到建三江安家,承包了上千亩稻田,家底也逐年加厚。
   姥姥的儿女们从小学会了吃苦,懂得了生活的不易,各自成家,也都过得风生水起。在姥姥六十岁时,儿女们给她祝寿,她告诉儿女们选择独居。八个子女不同意,让姥姥自己选到哪个子女家一起生活。姥姥说什么都不肯,最后八个子女妥协了。姥姥和四舅住东西屋,口粮田四舅种着,每年负责姥姥的吃喝,柴火也是四舅给准备好。零花钱大家在姥姥过生日时给一些就够老人家用的了。
   为了不增添四舅的负担,姥姥从来没有张罗自己养鸡养猪卖钱用。每年的秋天,等农户把庄稼拉回家,姥姥去捡玉米和黄豆回来,黄豆尽量晒干,然后用棒子敲打下黄豆装起来,再把苞米棒子一棒棒搓下来玉米,等粮贩子来了卖钱。平日里帮着四舅一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家里不忙了,就和村子里的小媳妇打打小牌消磨时间。
   老人家自尊心很强,四舅买了电视也不去四舅屋里去看,四舅妈一再邀请也不去。一个人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把自己的衣服和被褥洗得干干净净的,只要你到了老人家所住的屋子,四处打量没有一点灰尘。到了夏天喜欢在院子里种花,像伺候孩子一样精心培育。有花开的季节,姥姥会一个人溜达到野外采一些花回来插在瓶子里,花的芳香四溢,满屋子的香气。
   姥姥到二姨和老姨家从来没有留宿过,哪怕天黑呢,留也留不住,必是要回到自己的家。唯独想婆婆时,婆婆因为看着女儿不能回去看她,八十几岁的姥姥一个人坐车来到我家。当看到姥姥顶着一头花白的头发,腰背挺得直直地走进来,看见我们一家人迎出来,她先就是笑,婆婆扶着老人家走进屋安顿好。
   老人在我家足足住了一周,每天中午吃过饭,然后慢悠悠的在院子里散步,看见院子里子种着的格桑花开的十分好看,姥姥站在花旁静静欣赏着。那些蜜蜂还有蝴蝶一开始还是十分忌惮姥姥的出现,看着姥姥一动不动,蝴蝶胆子肥了起来,翩翩飞落在花朵上,一头扎进花朵里偷蜜吃,姥姥悄悄伸出布满褶皱的手,用两根手指捏向蝴蝶,手刚刚触碰蝴蝶一捏,蝴蝶竟然在那一刻翩翩远去。姥姥仰头看着飞走的蝴蝶竟然孩子般咧开没有一颗牙齿的嘴笑了,然后继续捕捉不知死活偷蜜的蝴蝶。看着这样的姥姥,哪里还能看出她在岁月里经历的种种坎坷与不幸?一脸的笑意,云淡风轻,也许她没有侃侃而谈的话语,但是她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她是一位坚强不屈的老人,任何磨难都无法击垮她对生活的热爱。
   看着年近九十岁的姥姥这让我想起种在北方的格桑花,路的两旁时常能看见它们的身影,包括我家园子小路的两旁也种着格桑花。它们不畏北方的严寒,也不择地早早地拱出泥土发芽长大,哪怕是风雨天被吹倒,没有人扶也会歪着身子继续开放,花朵不减,颜色不比其它花朵淡。若是有人好心扶起培直,没有人知道了它曾经历风雨的洗礼。生命力旺盛,不服输,姥姥的人生和这格桑花可堪一比。姥姥宛如一枚落在北方的格桑花种,即使生不逢时,如一棵苦菜花三次被抛弃,被生活所累,但是她依然用自己不够宽大的肩膀挺起了自己的责任。她从来没有和别人说过自己的不易,掉过一滴眼泪。
   在她活到九十五岁那年秋天,她病倒在炕上,这是她永生之年唯一一次麻烦子女伺候在身旁,一个月后姥姥默默地离开了人世,落土幻化成了北方一棵最不显眼的,且有极强的生命力的格桑花。

共 571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人的一生,有的经历丰富,有的经历简单;有的寿命短些,有的寿命长些。但不管有过怎样的经历,也不管寿命长短,去世之后能够让人念着好,就说明活着的时候做得足够好,实属不易了。本文写自己老公的姥姥,从第一次见面给自己的印象写起,到嫁入夫家,有了更多的接触,对姥姥的人生经历知道的也多了,一是知道了姥姥从小到大经历的种种磨难,幼年家里遇土匪抢劫被独自丢在了家里,三年自然灾害时,姥爷面对一家人吃不饱饭竟然上轻生。二是写了生活中的磨难让姥姥变得更加坚强,更感肩上的担子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更是与人为善。即便到90多岁高龄,听不清人说话,但依然笑脸相迎,礼数更周。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在与世长辞后,更让作者感觉姥姥就像那格桑花一样,不显现,但生命长极顽强。一篇怀人之作,满满的敬仰,推荐欣赏。【编辑:快乐永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快乐永远        2021-02-02 17:11:33
  苦难的生活,培养出了心地善良人。
回复1 楼        文友:江南柳烟        2021-02-02 18:46:29
  老人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她的子女也许是受老人的影响,都很自律,不怕劳动,自己能做的事绝对自己做,不麻烦任何人。
2 楼        文友:快乐永远        2021-02-02 17:12:31
  善良又坚强,这才是最让人称道的。
回复2 楼        文友:江南柳烟        2021-02-02 18:50:15
  而且姥姥生的八个孩子逗健在,疫情前他们聚了一次,他们心态好,万事都能想得开,而且都喜欢独居,不麻烦子女。每个人现在能动的绝不闲着。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