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人间值得】何不留将次第开(征文·随笔)
《红楼梦》是个花花世界。
春末海棠(红香散乱的醉美人)、冬至梅花(灼灼清艳的妙玉)、夏日玫瑰(自带锋芒的探春)、秋有芙蓉(风露清愁的黛玉)……红楼八十回,曹公以缤纷的花事,花人互喻,真假笔意,联动“梦、石、水”诸意象,再现青春韶华,诗化红楼悲情。
贾府欢宴中,桂花之美,时隐时现,落在女儿性上,更是别出心裁,一是招摇之“桂”花袭人,一是撬断薛家命脉的悍妇夏金桂,反喻以正观,桂之香洁。只可叹,瞬息荣华,天香染露红颜谶。
一
“花气袭人是酒香”。行酒令时,蒋玉菡拿起一朵木犀花,张口就来。木犀,桂花,指代花袭人。
在钟鸣鼎食的贾府,从伺候贾母,到服侍湘云,再陪侍宝玉,辗转于多个主子之间,见证贾府兴衰的花袭人有一个人所不及的痴处:跟谁心眼里就只有谁。
桂花自带清香。较之疾言厉色的晴雯,花袭人劳心劳力,左右逢源,一心求贵,是怡红院说一不二的首席丫环。
第六回。“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袭人知人事,自找台阶,偷试云雨,做了宝玉的事实侍妾。云雨情后,宝玉更看重袭人,而袭人对宝玉服侍也更尽心。
相形之下,美而多刺的晴雯,宝玉是宠爱,温柔和顺的袭人,宝玉更多是生活依赖,形同母姊。
第三十一回。绣肚兜,赶小虫,包书笔文物……事无巨细,家常温馨,分明是连哄带骗的亲情模式。即使雨夜开门晚了点,挨了宝玉的窝心脚,不但肋骨疼,还吐了血,一时连“争荣夸耀之心尽皆灰了”,也忍了性子不埋怨主子半句。
厌恶仕途经济,痛绝八股文章,诋毁追名逐利的读书人为禄蠹,制胭脂膏子,吃胭脂,成天在脂粉堆中闹腾……袭人规箴再三,辖制宝玉。文采诗才,读书境界,宝玉哪一样不碾压贾政及一流清客,袭人又岂会明白。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理,不想当姨娘的丫鬟绝不是好丫鬟。袭人是言出必行。一方面,干好分内之事,隐忍自持,以“贤”为美。另一方面,排斥异己,力争上游,活出精彩。
怡红院里,贤袭人是没嘴的葫芦,不会与人拌嘴。可她会用人,半情半利,结谋麝月秋纹。当怡红院出现纷争,麝月三战三胜,以理服人,霸气回怼那些闹事的、找茬的。
好妹妹,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宝玉表白黛玉,落在袭人心上,就是惊心动魄,她多少有些惶惶然了。
宝玉被打,惊动了和府上下。贾母训斥贾政,嚷着回老家;黛玉双眼肿的桃儿一般,满脸泪光;宝钗托着药丸来探伤,为哥哥薛蟠开脱罪责。众人围着(贾宝玉),灌水的灌水,打扇的打扇,忙成一团,袭人却“插不下手”,满心委屈。她伺机建言,提议让二爷搬离园子。
保名声,抒见识,表忠心,讨喜王夫人。
第三十六回。一番动情入理的话语感动了牵心连肉的宝玉母亲。
“我的儿”,日夜悬心的王夫人连叫三声,还给足了“投诚者”体面与实惠——自掏腰包,划拨二两银子给袭人,吩咐管家凤姐提高袭人待遇(“以后凡事有赵姨娘周姨娘的,也有袭人的。”),还逢人就夸几句。
袭人,本是贾母钦点去照顾宝玉的丫头。自此一“役”,善词令、会周旋的袭人,见风使舵,成功转投王夫人麾下,享受准姨娘月例。
袭卿高见动夫人。脂批言之灼灼。
宝玉披着衣服,靸着鞋,大清早又跑去黛玉房里,用湘云的洗脸水洗脸,又央求湘云给他梳头。袭人又是赌气又是埋怨,一边不允许别人插手宝玉的事,一边又抱怨自己忙不过来。(二十一回)
宝钗窥察“其言语志量、深可敬爱”,正和己心,遂成盟友。
宝玉午睡,宝钗落座,绣肚兜。袭人刻意让位,制造独处机会。(三十六回)
众人议及生日,袭人道:二月十二是林姑娘,怎么没人?就只不是咱家的人。(六十二回)
惊心之词,公宣站队于宝钗,直戳黛玉玲珑心,现实而刻薄。试问,同一天生日的黛玉不算,她自己就算“咱家的人”了?
宝玉自拿了一钟,袭人便送了那钟去……“那位渴了,那位先接了,我再倒去。”宝钗笑道:“我却不渴,只要一口漱一漱就够了。”说着先拿起来喝了一口,剩下半杯递在黛玉手内。”(六十二回)
宝钗一口润喉先喝,黛玉需要数口解渴,所以后喝。已有金兰之交的钗黛,共饮一杯茶,并不稀罕。
黛玉笑道:你知道我这病,大夫不许我多吃茶,这半盅尽够了,难为你想的到。说毕,饮干,将杯放下。
不遵吩咐,把茶送到宝钗手中,亲钗远黛的小心思,更显端倪。深味小伎俩,笔者一点辣心。高洁如黛玉却笑而饮干,秒杀一切。
杀晴雯,逐惠儿,出芳官,清算竞争对手……贤诈并用,半情半利,机关算尽,巴结宝钗,攀附王夫人,堪称一流。
袭人的功夫是在“贤”的掩护下“偷袭”,暗里进谗言,目标集中。胡文彬之评,偷袭目标,稳、准、狠,诚然如是。
缂丝裘服的袭人,八人,大小二辆车,大包袱,好手炉,好物件,周瑞家的亲自带队……袭人探母的恩典与仗势,妙和“元妃归省”的隆重与奢华,成了一出远超姨娘规制的“闹”剧。
王夫人的高捧,凤姐的酌量,哀景乐写,曹公隐意,痛指人性。
一个订了死契、拿着二两例银的大丫头,穿红戴绿,不为年茶的温馨,不为病重之母,哀从何起?定而未定之际,这番招摇“归家”,岂止是忘形,简直是僭越!(五十一回)
(宝姑娘)真真是有涵养、心地宽大的。谁知这一位反倒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他赌气不理,他后来不知赔多少不是呢。
不是抱怨黛玉懒散,就是吐槽黛玉小性儿,话里话外有醋劲更有牢骚,无一不是亲钗远黛。
只是他已经有了人了,只是没有露形儿,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谁占先机,连小厮都看得分明,袭人却反其道而行之,自以为稳操胜券。
当着晴雯称起“我们来了”。
逮着谁怼谁的晴雯,字字见血,当众揭开遮羞布:
你们是谁?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那里就称上我们了!
谁不是袭人拿下马来的?李嬷嬷大闹袭人装病充大,反语袭人之“诈”。
咱们私自顽话怎么也知道了?宝玉还追责到底: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纹来?谁是谗言构陷者,不言自明。
元宵夜宴上,王夫人以身有热孝、不便伺候主子为由替袭人开脱,贾母以“拿大”公开批评袭人,剑指儿媳“司马昭”之心(五十三回)。
若说沉重知大礼,莫若袭人第一。这几年来,从未逢迎着宝玉淘气。王夫人盛赞袭人,贾母则当众打脸儿媳,偏不给袭人正名,却公开认可晴雯。(七十八回)
贾母不松口,贾政厌恶其名,宝玉不信任,自下而上的仆人也打趣她是西洋花点子哈巴儿……钗黛之争中,背主求荣本是大忌,更兼招摇之“桂”,必然沦为众矢之的。
不过,此招摇非彼招摇,此桂亦非彼桂也(《南山经》中的肉桂)
由珍珠到袭人,似桂如兰的“准姨娘”,终与一床破席相依,落得“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的尴尬下场!
二
谁是花中第一流?
桂花,情疏迹远只留香。香洁,比德,蟾宫折桂,红楼之桂,注入了诸多与常识相生相悖的多元意蕴。
因那日见园里桂花,折了两枝。巴巴的把那一对瓶拿下来,亲自灌水插好了,叫个人拿着,亲自送一瓶进老太太,又进一瓶与太太。(三十七回)
借秋纹之口,传达宝玉折桂花表孝心。
(凸碧山庄)山坡下两棵桂花开的又好,河里的水又碧清,坐在河当中亭子上岂不敞亮,看着水眼也清亮。(凤姐说)
藕香榭上,作菊花诗,吃蟹赏桂,乐声携着桂香,穿林度水而来,濡耳沐心,正是桂月好时节。
“香新荣玉桂,色茂健金萱。”玉桂与金萱工对,即景写实,铺陈富丽,意在颂祝贾母吉祥与康健长寿。
赏中秋,湘黛入联之花,是桂花;击鼓传花之花,是桂花;
宝钗戏花,也是桂花。她拿着一枝桂花玩了一回,俯在窗槛上掐了桂蕊掷向水面。(三十八回)
月满中秋。杯中落桂子,饮一口便是一记天香醉,甜而不腻的清芬在唇齿间流连不去。那桂花阴下,清回的笛声,声声慢,遥送着物伤其类的不祥之音。(七十六回)
三
桂花夏家,皇城根儿桂花香料的独家供应商,富甲一方。每年秋天,盛放的桂花和盆景,源源地送进皇宫。
且说,桂花夏家,本姓夏,非常的富贵。寡母夏奶奶其父就是薛公,自带薛家门风。孤女夏金桂,鲜花嫩柳,又通文墨。
只听见吵嚷了这半年,今儿又说张家的好,明儿又要李家的,后儿又议论王家的……彼时,薛蟠寻亲进行时,东不成西不就。路过夏家借住,对表妹一见钟情。夏奶奶也相中薛蟠,爱若珍宝。
薛夏联姻,亲上加亲,一江肥水自家流。
当家奶奶金桂,独揽财权,邱壑不让熙凤,把住薛家命门。
唯我独尊,钤压丈夫,巧用金钱,一哭二闹三上吊,呆霸王也被闹腾得软了气骨。擅改桂花为嫦娥花,严禁下人口带“金桂”二字,强改香菱为“秋菱”,针对小姑宝钗。
自己尊如菩萨,心如毒蝎。步步紧逼,毒害香菱。设计撞破丑事,点燃夫妾战火;扎纸人魇魔法,诬陷香菱;一次次升级的陷害,成功离间夫妾关系。为了新欢,反感、毒打、厌弃,浪荡子不问清浑皁白,便将曾经的娇妾弃之如敝履。可怜根并荷花一茎香,香魂返故乡。
撒泼打横,和婆婆吵,与小姑怼,闹得家宅不宁。
收买宝蟾,勾引薛蝌,主仆互怼,不安于室。
婢女宝蟾也狐假虎威,一旦与薛蟠勾搭成奸,恃宠而骄,十分嚣张。
一对主仆,明火执仗,作恶利己。在内讧互损的博弈中,哪里会有赢家?
此时一身难以两顾,惟徘徊观望于二者之间,十分闹得无法,便出门躲在外厢。薛蟠惹不起,就溜之大吉了。
一悍妇,一作女,性如其名,蟾宫折桂,讽义嫁接,撬断薛家命脉的内室之争,如同桂花树下,嫦娥孤坐广寒宫,相思白头。
四
正典中,蟾宫折桂,可是多少寒门士子孜孜以求的人生制高点啊!
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我不能送你了。(第九回)
上学堂前,宝玉作辞,黛玉用典打趣,俏皮中揶揄多于祝福。之于目下无尘的宝黛,蟾宫折桂,也不过是俗物罢了。
正典反用,封建科举制度之利弊,欲说还休。
第七十五回。
中秋夜,人团圆。
一则怕老婆、舔老婆脚丫子、还不敢恶心的笑话,逗乐了贾母,多喝了许多酒;一出偏心母亲针肋条的笑话,冲撞了贾母。贾政和贾赦轮流讲了笑话,宝玉等晚辈拟写新词。
嫦娥应忆人间美,皓月当空桂子香。
宝玉不负父望,另出己见。贾兰“新词”即景,兰桂齐芳!
桂花,玉桂,或入诗,或传花,或明托意趣,或谐音寓意……频现夜宴场,见证贾府和家乐,寓言两代国公雄风的光武与中兴。
一把辛酸泪!
恍惚间,三秋桂子,纷纷开且落。
那瞬息荣华,不正是偌大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的真实写照吗?
可卿托梦,三春过后诸芳尽。
何不留将次第开,李渔以诗谏花,不也如曹公一样,意在劝人醒世。笔者怡然于“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的清芬中,喜乐,心享,共度日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