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花】天童禅寺(散文)
到宁波旅游的人,大多都会去天童育王。天童育王并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两座寺庙——天童寺和育王寺的合称。
天童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30公里的鄞县东乡太白山麓(现属于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天童村),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天童寺创建于西晋永康元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西晋僧人义兴和尚云游到南山东谷,见此地山明水秀,乃开山搭庐,潜心修行。当时东谷附近并无人烟,每天却有一个孩童给他送斋送水。精舍建成之日,孩童向兴义和尚告别说,我是太白金星,玉皇见你精进虔诚,派我化作童子照顾你,现在大功告成,我也完成了使命。说完,腾云而去。后人便命山名为太白,寺名为天童。
从停车场到寺院要走3里山路。很多寺庙都建在深山老林,我猜想主要是为了众僧可以静心修行,同时也可以考验一下前来进香者的心诚与否。心诚者跋山涉水,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
进入天童寺大门,就是天王殿,正面供着弥勒佛,两侧是四大天王。这里的四大天王特别高大,每尊的总高度达7.77米。
从天王殿向北走,到中轴线上的第二座大殿佛殿。佛殿是天童寺的主殿,据说是全国唯一的不叫大雄宝殿的主殿,供奉着三世佛坐像,每尊佛像莲座各高9.38米,迦叶、阿难侍立释迦佛左右。两侧为高约2米的十八罗汉坐像。三世佛后面为海岛观音。
过了佛殿,依地形在西侧增加副轴线建筑,主要为内务用房,与中轴线一起,组成禅寺壮观的建筑群。延中轴线继续向北就是第三座大殿法堂,大殿的二层部分是藏经阁。最北端,也就是最高点是罗汉堂,这里的建筑顺山势而建,显得自然而贴切。
天童禅寺曾被列为禅宗“十大丛林”之一,应该算是禅宗中的重要寺庙。我习禅多年,对属于禅宗的寺院感到分外的亲切。
禅宗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核心思想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记载,佛陀在灵鹫山为众人说法时,闭口不言,拈花而立。全场只有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就在众人不明的情况下,佛陀以“佛心印心”的方式传给了摩诃迦叶尊者。佛陀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与摩诃迦叶”,因此摩诃迦叶尊者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摩诃迦叶尊者秉承世尊衣钵,将法脉传给二祖阿难尊者,法脉迭传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祖师,达摩祖师秉承师父般若多罗尊者的嘱咐,来到中国弘法,成为中土禅宗初祖。
电影《少林寺》上映后,影片中的台词“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似乎成了禅宗行为准则的注解。其实,禅宗真要说起来还是蛮复杂的。
中国的禅宗最早由菩提达摩传入,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惠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形成禅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岳、青原两家弘传最盛。南岳下数传形成沩仰、临济两宗;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世称“五家”。其中临济、曹洞两宗流传时间最长。临济宗在宋代形成黄龙、杨岐两派,合称“五家七宗”。
禅宗在传播教义时虽然“不立文字”,但却成产生了很多公案。大家对文字的理解不尽一致,所以一段简短的对话或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就变成了公案。
公案的原义为中国古代官府的判决文书,禅宗将历代高僧的一段言行,或是一个小故事记录下来,希望参禅者如法官一样,判断古代祖师的案例,达到开悟的目的。对公案的理解,绝不能拘泥于文字。狗子佛性中的“有”和“无”不是文字训诂可以讲明的意思。禅宗很多故事里都讲到“放下”,也不是物理意义上状态。
禅宗讲究内心的感受和顿悟,对形式却毫不在意。我在百岁宫入门时,师傅印慧说,只要心中有佛,无需到处磕头烧香。我在一些很多寺庙总可以看见这样一些香客,他们逢庙必进,见佛必拜,应该是铁杆的佛教信徒。但是,我始终无法确定他们在生活中是不是能够按照佛教的教义行为处事。
我理解的佛教徒应该是“自觉觉悟他人,自救救助他人”。如果真能做到这两句话,就算在外表上没有什么礼佛的行为,也比那些只会吃斋念经求菩萨为自己办事的人要真切而实在。
天童寺是禅宗的重要寺院,1125年,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如净禅师任住持。当时,日本僧人道元远道而来,在此学习,回国后创立日本曹洞宗。由此,天童寺被被封为日本曹洞宗的祖庭。1229年,曹洞宗正觉禅师任住持。由此看来,天童寺应该属于禅宗的曹洞宗。信佛的,特别是修禅的,可以到天童寺粘一些禅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