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追】徽州的年俗(散文)

编辑推荐 【东篱•追】徽州的年俗(散文)


作者:鸿雁南飞 秀才,1176.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795发表时间:2021-02-16 07:47:03

【东篱•追】徽州的年俗(散文) 在我们徽州,过年,可不是简单的词儿,太多的文化礼仪,沉厚的生活滋味,都刻在这两个字里。
   由乡村搬迁至小城好多年了,乡村浓浓的年味,总是弥漫了我关于春节的美好记忆,朋友圈看到“红波”和“大北山叶胜利”老师在大年初一发的文,讲述我所在的乡村“拿糕”的习俗,我仿佛走到农户的灶台边,真想伸手拿一个馍,顾不得烫嘴儿。纯正而质朴的民俗,融入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注满了乡邻和睦相处的氛围,刻着长幼有序、礼尚往来的礼仪,构成了徽州乡村文化的基石,也让成年以后离开故土的人深深眷恋着,似乎一个转身就能闻到乡情的味儿,也在瞬间把我们拉回那欢乐的童年。 
  
   一、开门有讲究
   年味注满了团圆饭,热闹是主题;在那徽州锅的丰盛里,年味来得那么热烈。经过腊月的沉淀,人们兴高采烈地走进了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每家凌晨的开门仪式是隆重而虔诚的。家人先用热水把脸洗得干干净净,在门神、灶前烧完纸,点上香火,低头拜上几拜,然后把香插入门缝。接着开门放大炮竹,要轰轰烈烈地迎接新年。祭祀门神与灶神,是为了祈求和憧憬新年的美好。徽州人眼里灶神乃一家之主,保诺全家无病无灾,吉祥安康。年前,母亲每天夜晚都要把锅碗瓢盆收拾得干干净净,告诉我们说:灶神日顶千斤,夜不顶四两。灶神每年大年三十都会去玉皇大帝汇报一家人一年的积善行德,这是天在看,看我们对日子的态度,而门神则是掌控着一家人的衣食福禄,所谓的“财源广进”,就是从门那进来的,那可不仅仅是一个门面,而且是关系一家人的生计。听爷爷说他过去住山下大村子里,每年的开门仪式都是由族长在午夜时分先放鞭炮炸响,爷爷左手拿着门栓,右手拿着炮竹,等待着那一声响雷。冲出门的瞬间放完炮竹,谁家开门落后了,据说就会运气差点,于是人们争先恐后,谁都认为自家是第一个冲出街门的,当然好运气就满满的。我问爷爷有啥讲究,爷爷总是笑眯眯地说:人勤春早。其实,人们还是相信人间正道,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就是这样的意念吧。
   对门神与灶神的祟拜,寄寓着人们对生活的虔诚态度,徽州人心底尊祟良序公俗,心存执着,渴望持久。爷爷说,那道门,天天进出,和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门,所以要对“门”好点,鞭炮给了门,对联贴门扇,这是过年的应有之义,一定要恭敬地对待门。“门”成了一种情结,年年如此,代代延承。
   随着一声声冲入云霄的炮炸声,如春雷一般惊醒大江南北,终于唤醒了春风,于是,我们就开门纳春风进屋,请春风入院吧。迎春的仪式如此隆重而热烈,大地怎能酣睡?真是: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特别喜欢诗句里的“千门”,那种普天同庆的气氛,才是大众的幸福。
   门开了。我也赶紧起床放小鞭炮,父亲总喜欢一串串鞭炮一起放,听着噼里啪啦响声一串串,很过瘾;而我们则喜欢把鞭炮留着,拆开了慢慢放,细水长流,只嫌鞭炮不够放,不能尽情,谁家有多余的钱,能让我们放个痛快呢?
   在徽州,初一早晨放鞭炮的孩子都站在自己家的门口,烟花灿烂,火药味儿弥漫,人在这样的氛围里,门被喜庆的声响包围着,听不到开门的“吱呀”声,但听得见人们心底的祝福声。
   开门纳福,开门迎春,开门大吉,这就是徽州人过大年的第一件盛事。
  
   二、喜庆在“拿糕”里
   “拿糕”的习俗是值得考究一番的。“拿糕”,这“糕”,就是陕甘地区的馍馍,胶东半岛的饽饽,不是粘糕的糕。我想,“糕”谐音“高”,寓意吉利,人们才喜欢。这“拿”字,有一种率性在其中,揭开锅,任你拿,就像一家人,不必请示,不必看眼色,不必等主人允许,这是一种乡情文化,更是一种温暖的人性表达。这是很多人揣想的最古意义,未必准确。“拿糕”的字面意义无法追溯,而留下来的喜庆意思依然在使用,其实,拿糕就是发红包,接红包。
   千百年来,徽州的乡村都有“拿糕”的习俗。大年初一,村子里如逢人家添丁,这是一年巧得。全村人都要去祝福,而且必须选择在上午。这任务就落在小孩身上了,母亲早早为孩子们备好红包,里面包上些钱,插上青竹叶和柏树针(象征四季常青,祝福长寿),是用蓝、白棉线缠绕着。这是带给刚出生不久又逢新年的小孩的,这种礼仪俗称“拿羔”(有人说,用这个“羔”才符合实际)。通常红包里钱也就一角、貳角的,随着物质生活提高,才一元,貳元。而如今,人们出手至少得一百、贰佰了。村里每家每户都得去,即便是走不动的老人,也会托人捎去。母亲说,大过年的要说吉利话,逢人都要说恭喜恭喜,新年快乐!这是在路上说的词儿,小孩子都得记清楚了,父母有时候戏说孩子,念叨着,别走路磕倒抢元宝,忘了啥词儿。
   这个“羔”字的好,说不出,却暗合心思。编成歌谣大约是:小羔羔,嫩嘟嘟,生年年,得福福……
   一大早,我们就去“拿羔”了,见到长辈,我们都要说,给您拜年了,恭喜新年好,这样一路下来,硝烟弥漫的村庄里,到处都是童真雅嫩的童声在问候着长辈,这份纯真,是乡村最美妙的音律,让整个村子在这个清晨温暖起来。一大早这一拨恭喜声,像股暖流,让大人们心开始沸腾起来,笑得合不拢嘴。
   家里的照壁上常挂着灵童贺寿的中堂,或许这种氛围早已浸透了人们的心,乡村里由孩子们唱响的拜年交响乐,将年的气氛推向高潮。大人们赶紧拿来礼盒,拼命地往小孩衣兜里塞花生、瓜籽、水果糖,还有毛酥。即使平日邻里之间有些小隙闹别扭的,也瞬间消融了不愉快。乡邻门总会在这样一个温暖的春天里,又和好如初。
   我们“拿糕”到达东家后,先说给大人拜年,恭喜恭喜,还要说祝侬家囝儿百百岁,边说边拿出红包。东家说着囝儿听当(很听话,懂事的意思)。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和零食,把孩童衣兜装得满满的。
   小孩们更多的是在乎那火红的鞭炮。有顽皮的小孩,平时自己积攒了一个红包,又重新去送祝福,只希望多拿一份鞭炮,长辈们自然知道小孩的心思,总是会心一笑,连连说真“听当”。相比红包的钱,东家的返礼总是厚重些的。在这暖融融的问候里,大人们一心想让孩子们称心如意,遂了他们的心愿,不能让人觉得小气。
   许多年以后,仍记得春节会为一小串鞭炮而伤心,可鞭炮一响,伤心全无。这种童年的记忆刻骨铭心。
   后来长大了,我们也做了长辈,炮竹已是硝烟和污染的代名词,每年,我那来自江苏大城的侄儿,缠着要我给买鞭炮,我何尝不晓得那眷眷童心?愁啊,鞭炮有什么可以代替呢?拿糕就得有鞭炮配合,不然就少了热闹,没有了氛围,我们徽州叫“花钱不响”。
   大年初一,“拿糕”祝福的习俗一直在传承着。而今,空心化的村庄,少了孩童闹春的盛大场面,这份祝福,则由留守乡村的老人们在坚守着。东家们则是借着这样的时光,挽留着乡邻聚餐喝酒,酒煮温暖的岁月,让邻里间浓浓乡情和祝福一直充满温馨,一直绵延着。
  
   三、吃三茶,互道恭敬
   大年初一,才是真正的新年伊始,乡民早准备了早茶,待母亲起床后,要亲自奉上,然后大家开始吃三茶。这“吃三茶”,是指枣栗茶、鸡蛋茶和清茶。
   而枣粟茶的蕴意是早早得力,人丁兴旺。
   大年初一,吃完枣粟茶以后,早餐必须吃长寿面,母亲说每年第一餐吃了这面一家人会健康长寿。这习俗世代相传,据说与汉武帝有关,长寿面主料为高筋粉,配以各种调料食之。代表了人们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愿望。面即脸,那“脸长即面长”,于是人们就借用长长的面条来祝福长寿。渐渐地,这种做法又演化为生日(节日)吃面条的习俗,称之为吃“长寿面”。
   徽州的长寿面是用手斡的,比现在市场上的筒面要长好几倍,就面条的长度看,徽州人的愿望多么长啊。
   吃完长寿面,父母亲们都会出去串门。年初一亲戚、朋友是不拜年的,而这一天,主要是邻里之间相互串门、问候,给长辈拜年,给邻居们请安。邻居们自然也会相互道喜,赶紧泡上茶,敬上香烟,以示敬重,并拿出茶礼盒,让吃花生、瓜子、顶市酥。边喝边吃,边吃边聊,其乐融融。这长幼有序、礼尚往来的走动,让乡亲们增长了情感的交流和凝聚力,这就是民俗文化的力量。
   大年初二有亲戚或贵客来访则是三道茶一起上,这是最为隆重的待人接物礼节,以显示对客人的礼貌。第一道是枣栗茶,第二道是鸡蛋茶,就是用五香煮鸡蛋茶;第三道是清茶,也就是用茶叶泡的茶。这三茶吃好了,亲戚才开始自由活动,否则就是待客不周,不礼貌的呦!
   礼数里,“三”为大。徽州人深谙古文化,却又实在地解读着古文化。就三道茶,不是繁文缛节,而是顶礼持敬,体现了徽州年俗的朴实厚重特点。
   徽州的年一直这么延续着,老家再也回不去,我尤其怀念“拿糕”“吃三茶”这些民俗。民俗作为徽州乡村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憧憬与祝福,绵延嗣续。
   徽州的年俗,独特而温暖。我这一代人,还可以在过年的时候走进村庄,体验这种普通的习俗,我们的后辈则只能在文字里了解了。城镇化,人们聚集城居,开门啊,“拿糕”啊,“吃三茶”,不太容易了。心怀思念吧,年味还在。
  

共 359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鸿雁老师的文章,总给人以温暖而亲切的感觉。本文字里行间流淌着浓郁的乡情,厚重的习俗文化,浓烈的过年氛围,让读者身临其境,深切地感受徽州过年时浓浓的年味,盘蜛心田萦绕不散。“开门”,母亲把家中收拾得干干净净,无比隆重虔诚地祭祀门神与灶神。大人们还用冲入云霄的炮仗声迎春,我们小孩子也不甘落后,噼里啪啦地放起小鞭炮,觉得不够过瘾,还拆开慢慢放。好庄重热闹的迎春纳福仪式,记忆深刻的画面,回味无穷。“拿糕”,大年初一,村里如有人家添丁或新生命的诞生,全村人都去恭贺祝福,准备好红包,一定是大吉大利的包装,交给孩子送去满满的祝福,到了东家后,“拿糕”的孩子会受到热情招待,还会得到鞭炮等馈赠,鞭炮是我们一帮孩子的最爱。想想那时的童年,鞭炮声声,串起了我们多少欢乐和幸福啊。“吃三茶”,徽州人过年讲究“吃三茶”,指枣栗茶、鸡蛋茶和清茶。枣栗茶寓示着早早得力,人丁兴旺。吃完早茶,早餐必须吃长寿面,寓意健康长寿。大年初二有亲友来访则是三道茶齐上,以示热情和礼貌。徽州的年一直这么过,而“我”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的童年旧时光,回不去的故乡,但浓浓的乡情乡俗已融入“我”的骨子里,流淌在血液里。光阴渐远,乡恋氤氲,乡愁升腾,每每忆起心潮澎湃,仿若回到了孩提时代,鞭炮声仍在耳,乡音亲切犹似梦中呢喃。“开门”“拿糕”“吃三茶”这些民俗,如今依然在有序传承,作为徽州乡村的文化基石,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憧憬与祝福。作者忆往事历历在目,引领读者入徽州感受那一带过年时的地方特色,很入味、很深情的文字,铺叙有致,娓娓道来似拉家常亲切自然,乡亲们的纯朴热情待人厚道,似春风拂面温暖无比。难忘故乡,难忘其乐融融的乡情,难忘那些庄重的仪式,难忘意义非凡且寄托祝福的习俗,难忘与小伙伴们共享过年时的斑斓有趣的时光。文字入心,读之醇厚似陈年老酒,其味甘甜悠长。赞文思,感谢投稿东篱,创作辛苦啦,问候鸿雁老师春节愉快,牛年大吉,笔健文丰![东篱编辑:罗莲香]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罗莲香        2021-02-16 07:50:32
  鸿雁老师的文字,朴实而厚重,表达亲切自然。应时令的佳作,浓浓的年味,品读精彩,创作辛苦啦,谨祝牛年大吉!
2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1-02-16 08:22:02
  罗莲香老师的编按,精彩纷呈,让徽州的年俗文化得到了升华。我们把过年的幸福交给了"拿糕",交给了鞭炮声和"吃三茶"的仪式里。这种幸福陪伴一生。祝老师春节愉快!
3 楼        文友:冰山雪峰        2021-02-16 08:50:46
  娓娓道来的是徽州风俗,过年的习俗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南北方各异,鸿雁老师把地道的徽州年俗铺展开来,读起来亲切入心,回味悠长。生在北方,对南方人很多的不熟悉,通过老师的文章可了解一斑。语言流利,叙述详尽。老师驾驭文字的能力极强。拜读,祝老师春安!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记住曾经绽放的万种风情。快乐休闲,感受友情,养心颐气,笑谈人生。
4 楼        文友:李湘莉        2021-02-16 09:02:15
  读《徽州的年俗》,让我们再一次品味着年味。“开门”与初一早晨吃面这种年俗跟我这差不多,我们这叫“开财门”。三十晚上12点“关财门”要放鞭炮,凌晨一点就有人起床“开财门”,要放鞭炮,早晨吃早餐要放鞭炮,反正鞭炮声没停过。老师的文章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给人亲切,展现了童真童趣并融入了浓浓的亲情,乡情和厚重的习俗文化。好文,点赞!遥握问好,谨祝新春愉快,万事如意!
5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1-02-16 09:04:53
  一听这拿糕,仿佛是糕点,直叫人垂延欲滴 。徽州人中顶市酥也叫糕,是火红的红包,还有蒸糕,是米粉做的,一听糕就想起这滋味。徽州的拿糕,亦称端糕,是送红纸包,这纸包里啊,满满的祝福!
6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1-02-16 09:09:16
  感谢雪峰老师驻足泼墨 ,拜读雪峰老师 关于年的文章,总是那浓浓的乡愁 ,母亲的味道 。真是乡情民俗的文化大餐 。祝老师 春节 愉快
7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1-02-16 09:14:36
  谢谢李湘莉社长老师,各地各地民俗虽有不同 ,但这种文化的承载,都在那一种隆重的仪式里 。我们在这种隆重的仪式中读懂了他背后的人们美好生活的憧憬、浓浓乡情、蒸煮岁月里的乡愁 。祝老师春节愉快
8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1-02-16 09:14:44
  今天的年味正浓,吃了怀才老师胶东风味的“锅贴鱼”,又来品鸿雁老师徽州特色的“三茶”,浓浓的乡情,浓浓的年味,就是从这些传统的风味里传承着。怀才老师的胶东“锅贴鱼”太诱惑,鸿雁老师的“三茶”也太令人向往。有机会来个胶东徽州行,去品尝那特色美味。拜读老师佳作,好文,点赞!遥祝节日快乐!
9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1-02-16 09:24:35
  感谢习社长驻足雅评,年味总是倾注在在这些隆重的仪式里 ,并且有序的传承着 ,构成了民俗文化的载体 ,生活真需要这生仪式,也成了一代代人的乡愁啊。祝老师节日快乐!
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2-16 10:19:37
  读鸿雁老师的《徽州的年俗》,了解徽州的文化,是一种精美雅致的享受。开门纳福,多么美好的愿望,拿糕,拉近了乡亲们的距离,不再生分,有了温暖,消除了隔阂。吃三茶,将一份敬重的心给了乡亲。过年进行中,这份春节大宴正好啊。文章介绍详尽,叙述缓急有致,情感充沛,表达煽情,我也爱上了徽州的年俗文化了。怀才抱器点评。
怀才抱器
共 19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