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春秋】子夏“教衍西河”对韩城文化影响(上)

编辑推荐 【春秋】子夏“教衍西河”对韩城文化影响(上)


作者:枫叶西河 白丁,96.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487发表时间:2021-02-20 20:49:01


   “孔子西行不入秦”,唯弟子子夏西渡河至少梁。《史记》“子夏居西河教授,为兔魏文侯师。”《市教育志•大事记》首条就记,“孔子高徒子夏,曾在西河村(今英山一带)讲学”。余曾撰文《卜子夏教衍西河应在英山》记(刊于当年的《韩城报》)“唯弟子子夏渡河而西设帐授徒,开创‘办私学,育英才’功丰德厚,影响深远。”后撰文《子夏•子长与西河文化》进一步提出“子夏是战国推进文化西进的第一人”“子夏是在龙门西河讲学第一人”。
   子夏家贫,衣若悬鹑(“百结何妨子夏衣”喻衣服破烂),但他“博学而笃志”。《说苑•修文》>诠释子夏名字:“商者,常也,常者质,质主天。夏者大也,大者,文也,文主地。故王者一商一夏再如复者。”孔师赞曰“起予(我)者商也(卜商)。”并告戒“你要作君王之师,而不为小人谋”。子夏应了老师之言:为魏文侯师,受文侯经艺。开启他一生最彩精之笔,是“居西河教授,为魏文候师。”这两笔重抹都发生在龙门西河这块热土上。(韩城古称“龙门西河”司马迁笔下多处有记。)
   “最能证明一种思想的力量,那就是时间。”子夏与他的弟子在西河教衍、治理一百多年,孕育了浑厚别异的西河文化,影响龙门西河的一代又一代。
   (一)“教衍西河”的文化温床,孕育出“司马文化”是第一大影响。
   余在《子夏“教衍西河”的缘由》讲过,先有教衍西河(约在战国前445年),后到了汉武帝(前91年)有鼎出与“六艺”争高下的史书。那只是简要之说。
   其实,子夏与弟子赵树德在少粱附近设帐教学之时,司马迁先祖已迁入少粱附近二百多年了,司马先祖的弟子就聆听子夏教授。就在教授一百多年后,据《史记》记,就出了第一位英才司马错,在秦(惠王)为将,伐蜀遂拔。后错之孙司马靳与白起大破赵军。其后司马无泽是一个市长,司马喜为五夫,司马谈为太史令。一直至司马迁,“耕牧于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就在家乡这块热土受“教衍西河”的培育熏陶。幼从学于董仲舒、孔安国,推崇儒经《春秋》。而在孔子弟子中最能阐发《春秋》之意的是子夏,董仲舒著的《春秋繁露》就记子夏:“有国家者不可以不学《春秋》,不学《春秋》……”之言。《冭史公自序》对《春秋》的诸多记述都出自子夏原语。而《春秋》的三个版本之一《公羊传》,就是子夏传给公羊高。《史记•儒林》记,公羊高传于胡毋生,胡传于董仲舒,“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高氏也”。司马迁在治《春秋》上与子夏一脉相称,其缘故,一是司马迁耕读在子夏教衍之地,受教衍文化熏陶;二是司马迁的老师董仲舒,是从子夏弟子那里得到真传。于是乎,才有受父命、续《春秋》、隐忍秉笔,刻注了与“六艺”争高下的《太史公书》。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流传千古。其思想之伟大,连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在延安笫-次见韩城人师哲(曾任毛主席主秘书18年)的第一句就说:“你是司马迁的同乡”。(见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是子夏“教衍西河”开启文化,耀我中华,韩城才傲称“司马迁之乡”。
   (二)殷济为太史公立碑,又在精庐讲学,也是子夏教衍西河丰厚旳文化积淀。
   今韩城南芝川之高岗太史祠,映山带河,雄伟壮观,历经风雨,屹立一千多年。问苍天:谁是为司马迁立碑第一人?回答是,汉阳太守殷济者。
   《水经注》记(原文):
   河水又南,右合陶渠水。水出西北梁山,东南流,径汉阳太守殷济精庐南。俗称子夏庙。陶水又南径高门南……又东南经司马子长墓北。墓前有庙,庙前有碑。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桓。(河水即黄河、陶水即沆水(芝水)。)
   这是北魏郦道元考察水系所撰的地理名著。记夏阳陶渠水系“关键词”:殷济,子长墓立碑,精庐、子夏庙三宗历史大事。
   子夏及弟子在少梁教衍后六七百年,历史跨入西晋年代,出了个殷济,梁夏乡人,(今嵬东堡安村,《殷济考》有详述)少有抱负,奋发读书,官至汉阳太守(今甘肃天水),因丧母在家守制三年。期间上书晋怀帝,赞《史记》功在千秋,为其立祠建庙,予以彰表。帝下令国库拨银,于永嘉四年(310)功成,建石室,立碑树桓。成为太史立碑第一人。殷济冒着杀头之险,敢于直言司马立有功,很有胆识,为后世祭奠司马迁立了大功。没有殷济为司马建墓立碑,后世人哪里去找司马祠墓?这是殷济的笫一功绩。
   殷济的笫二功绩是,晚年辞官还乡,在高城村建一座精庐,广收生徒,讲学授徒。“精庐”为何物——就是古代集生徒讲学之所。而《水经注》中郦道元考察百姓对精庐称谓,为什么不称“殷济庙”,为什么不称“孔子庙”,为什么偏称为“子夏庙”。这归功于六七百年前子夏及弟子在少梁这一带教衍的深远影响。当时少梁城很大,西至嵬山,南至龙亭,高门塬亦在其中。(高增岳《春秋少梁故城遗址》)师徒教衍几十年,又撰著《教衍西河五十秋》遗存丰厚的文化积淀,子夏的名字在民间口口相传,以为殷济讲学就是子夏教衍西河遗风,称“子夏庙”,顺应潮流,不足为奇。到清代殷济家乡为其立碑墓前。墓碑还记“殷济精庐在先太史司马墓东”。至唐《史记索隐》记:“高门华池在夏阳城西北汉阳太守殷济精舍四里许”,《韩城县志》也这样记。至现代附近老人仍记得“殷济精舍”的方位。足见精庐讲学影响之深、子夏教衍影响之深。又据吉春《司马年谱新编》记,华池就有“司马书院”,司马谈曾讲学授徒,司马迁少时在此读书。余在世纪初为研究子夏与西河文化,在芝川中学见过清乾隆年间的“创建少粱书院碑记”,亦见子夏及弟子在少梁教衍影响之深。
   (三)子夏教衍的文化积淀,至现代在这里仍能寻蛛丝马迹。(刊印改为“子夏教衍西河对韩城运现代的影响。”)
   距少梁不远的马陵庄,清未出秀才叫刘锦轩,创办学校,研究文史,传播文化,《市教育志》有记。先生曾得到金代《三秦历代名人考》古籍,查得了《殷济考》,记在晋人许国昌《养性斋杂记》文中。(见《市文物志•金石》),先生弟子徐谦夫撰文《“司马祠”创建人——殷济》,广为传播,印证了《水经注》记殷济立碑、精庐讲学非郦氏虚拟,纠正了《水经注疏》(对《水经注》作疏)在“殷济精庐南下注“殷济无考”的历史文化遗误。余据刘锦轩的《殷济考》撰文《为<水经注疏>•殷济正疏)》一文(刊于《龙门映象》),对其误作出考订,为韩城历史文化正名。刘锦轩留下的历史遗文《圣教录》,是他弟子徐谦夫以此为据,撰《魏国教育家——赵树德》一文,余据此撰《子夏弟子赵树德》—文,刊于当年《韩城报》,为弘扬子夏教衍西河文化添砖加瓦。
  

共 26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此篇根据历史记载,将子夏首创西部文学做了考证,为韩城的文明历史久远找到了根据。这篇文章引文有来源,针对现实遗存的古迹,成为了互相印证。为发掘古迹,做了很有意义的工作,建议品尝。【编辑:河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