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重回老山(随笔)
岁月消磨不了记忆,生命中经历过一场战争之后,就成为一种人生分界,截然分成两段不同的人生。至今我还能清晰地忆起四十多年前的那场战争,那些兄弟……只有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人,才会有那种特殊的怀念。怀念是属于一个人静静的描摹,一个人怀念有多深刻,其时光浸染的意境就有多沉重。带着这份怀念,相隔三十多年后的2016年,我和周国平,张桂先、陆志超等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战友们相约于11月7日在普者黑相聚再赴老山。第二天的凌晨,我们告别了还在酣睡的普者黑风景区,再次踏上了这块红土地……
经过200多公里的路程,我们到了麻栗坡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的陵园里,密密麻麻地排满了坟茔和墓碑,很像千军万马整装待发,更像一群忠诚的卫兵,守护着祖国的大门。墓碑上依然年轻的照片,埋葬着多少母亲的希望,埋葬着多少妻子儿女的期盼?像我们一样,他们也应有美丽浪漫的青春。我们之所以能够幸福地生活在这静好的岁月,是因为他们用鲜血乃至生命保护着我们的生命安全。这一刻,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认为,他们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这一刻,也让我们知道,他们巳经把我们的魂也带走了,带到那永远永远……
看着这一切,泪水模糊了我们的双眼。尘封已久的烽火岁月,慢慢地在我眼前弥漫开来。那些日子,没有欢笑,没有幸福,只有无尽的泪水……
从1979年至1989年,陆陆续续打了十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最为后人所知的老山战役爆发于1984年4月。而7月12日的老山一战,松毛岭阵地上共消灭越军3700多人,尸体把山坡都盖满了。叶剑英元帅看过战场录像后不禁惊叹:"自淮海战役以来还没有见过这么多敌人的尸体。"由于尸体太多,加上南亚丛林气候炎热潮湿,因此尸体很快就开始腐烂。出于人道,我方决定通知越军收尸,同时规定他们要打红十字旗,50人以下不准带武器。但越军来了六、七十人,不但不打旗,还架着高射机枪。鉴于敌方违反规定,还向我方发起攻击,我方被迫无奈进行还击。于是,炮兵一个急促射,打得敌人有来无回。自此,越军再也不来收尸了。那时正赶上雨季大热天,尸体腐烂得很快,只得出动防化兵进行消毒。防化兵将大瓶香水到处洒,又用火焰喷射器烧,前沿阵地臭气熏天,战友们被熏得连连作呕,连饭也吃不下,此乃后事。
那场战斗是八十年代中越之间最大的一场战斗,我军也付出了伤亡七百余人的巨大代价,胜利确实来之不易。就是那一仗后,中越边境战线开始稳定,再无团级规模以上的战斗发生,那一战打出了我军的军威和国威。我身旁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并不知道这场战争。唯有从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下来的我们,才更懂得今天所拥有的和平、安宁与幸福的可贵与来之不易。
十一月,立冬偶得
秋意尽,冬已来,谁还回顾?满眼风,冷!
战火青春,追忆浓,用诗迎,梦中常见兄弟情,醒时空,痛!
我们在墓碑前倒上三杯酒,放上一束鲜花,点燃三支烟,让战友在九泉之下有知,让战友在九泉之下不寂寞。冷风吹来,松柏与你们轻轻诉语!它们与你们共同相守在这陵园里,用它们那一身军绿守护着你们,愿你们的鲜血不白流,让你们心里永存阳光,你们是中华民族永恒的守护神!
战友们,请安息,共和国的旗帜上已有你们血染的风采!
祭拜完毕,我们往老山主峰方向而去。到了老山,见到一个"老兵驿站",看来每年都会有众多老兵回来,回忆当年那血与火,借景凭吊昔日的老战友。我们来啦!这是唯一通往山顶的路,谁又知道这条路上曾经倒下多少年轻的生命呢?
到达老山主峰,这里有战斗英雄张大权烈士塑像,他是老山战区众多英雄人物的代表。树立在这里是老山精神的体现,激励着后来的老山保卫者们为祖国而战,为人民而战!
雷区!老山主峰的分界是以雨水的流向划分,即分水之处为疆界。但由于俯视圆形的主峰,其三面都面对越方,仅有一条路由下而上地延伸至山顶,正好这条路在我方。又由于由上而下(约30——50米半径)地筑有环形防御工事,工事以外便布雷了。由于年代久远,故不知其雷踪,加上既是军事要地,地雷不起也罢。
“宁可前进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
“堂堂中华不可侮,祖国寸土不能丢。”
“狭路相逢勇者胜!”
一幅幅标语镌刻在老山上,激励着后人,让老山精神永存。
一路之上都留下了战争的痕迹,到了单兵壕,再次体会一下单兵掩体的舒适性,感觉视角即射界被遮挡严重。估计是多年后重新生长出来的植物,毕竟,一晃都过去三十多年了。
主峰顶上中央地堡里从枪眼里向外看,这是整个老山主阵地的防御支撑点啊,从瞭望塔可以察看越方境内的大青山。大青山是越方向我方多个阵地炮击的炮阵地所在,海拔标高高于老山。除大青山外,老山主峰对其它山都基本上是俯瞰的。
从老山主峰几个字下面的正门到主峰,建有223级台阶,寓意我军为争夺此峰已牺牲223名将士。也代表着:老山的守卫者们,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
下山途中, 太阳也将落山,田野由金黄变成鲜红,老山的泥土本来就红。老山,我不想说你有多么雄伟,我只想说:“老山,老山,寸土寸血。”
附后记:这么多年来,我只是零零碎碎地写了一点文字性的感想,一直未能整理成篇。我始终认为这份情感只能装在心里,用心灵感知,任何表述不及的结论都是对死去战友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亵渎。
岁月流逝带走的那段青春,留在了老山,成了永恒的记忆。我在想,到将来我们老去的时候,我们也许可以自豪地告诉我们的后代,共和国的旗帜上也曾有过我们血染的风采。
问好老师,遥祝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