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人间值得】九溪山水都是情(散文·征文)

编辑推荐 【流年·人间值得】九溪山水都是情(散文·征文)


作者:一海明月 秀才,2701.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314发表时间:2021-02-24 17:01:11

【流年·人间值得】九溪山水都是情(散文·征文)
   初访九溪,我来到入口,弥漫着淡淡的晨雾,飘来飘去,有的像青青的细沙萦绕在弯弯的山道上,飘荡在沟沟坎坎里;有的像青翠的藤蔓,缠绕着高高的树枝;有的像朵朵白云匍匐在溪边自由而散漫。穿过九溪桥,我踏着鹅卵石铺成的九溪路,行走约莫20分钟,便身临九溪十八涧。
   晨雾已远离了我的视线,山涧的溪水,叮叮咚咚,清澈见底。
   仿佛老友久别重逢,九溪的山山水水从我心里跑了出来。
   让我想不到的是,闻名遐迩的九溪十八涧,“大门”是如此的开放:两大一小三块无规则的石头,随意横亘在溪水涧。左边的一块正面雕刻着溪水的芳名:九溪十八涧。右边的一块镌刻着俞樾的四句叠字诗:
   重重叠叠山,
   曲曲环环路;
   东东丁丁泉,
   高高下下树。
   依稀记得,第一次读到描写“九溪十八涧”的文字是在西湖的名楼——俞楼。
   俞楼,是清末著名学者俞樾的住宅。俞越,道光三十年进士,是我国著名教授、红学大家俞平伯的曾祖父。此楼是其弟子吴大澂、徐琪、章太炎、吴昌硕及友人于清朝光绪四年集资兴建。俞楼落成,老先生还亲自写了一副对联答谢:
   合名臣名士为我筑楼,不待五百年后,此楼成矣;
   傍山南山北沿堤选胜,恰在六一泉侧,其胜何如。
   我们现在看到的俞楼,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的,现为俞曲园纪念馆。馆内藏有俞老先生的文集《春在堂全书》。
   初读这首由八组重叠词句构成的短诗,感觉新颖,也由此知道,有一个九溪十八涧的地方,那里才是杭州的最佳胜景之地。
   西湖之胜,不在湖而在山。
   九溪十八涧在南宋时,就已经很有名了。
   从俞曲园到九溪烟树,导航车程是20公里,驾车半小时即可到达,乘坐公交地铁一个小时。然而在古代,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条件下,步行20公里,跋山涉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俞老先生在游记《九溪十八涧》中说:“余自己在巳岁闻理安寺庙僧言其胜,心向往之。而卒未克一游。”
   先生坦言,我早就听理安寺的高僧说,九溪十八涧那里的风景好,一直想去,但一直没有去成。
   那一次,我和朋友到了龙井,问一位车夫,九溪十八涧如何走?
   车夫说,不知道。
   后来,又问当地一位农民,说是知道,但车夫又不愿意走。
   可见,在古代,相对于杭州市民来说,九溪,还是一个比较偏僻难以行走的地方。
   庚子年腊月廿一,我亦心向往之,沿着当年俞樾一行三人的足迹,从六和塔西、钱塘江边的徐村北折入山,独自踏上了寻访九溪胜景之路。
  
   二
   九溪,位于西湖之西,烟霞岭南的鸡冠垅,其源头有二,一自龙井村旁的狮子峰,一自翁家山腰的杨家岭。两处溪流呈“丫”形,向南流淌。汇聚青弯、宏法、猪头、方家、佛石、云栖、百丈、唐家、小康等九坞之水,注入钱塘江,古称“九溪”。这九路溪水,穿林绕麓,潺潺流淌,汇合众多溪流,故又称“九溪十八涧”。
   一路走来,我感到九溪的山并不陡峭,缓步行走在山路上,如同闲庭信步,轻松自如。山上树木丛生,松树、枫树、茶树、杉树,茂盛苍翠,郁郁葱葱,随处可见。
   远看,山色葱茏,青黛似烟,淡淡的岚烟,或笼罩在山顶,或缠绕于山腰,或穿行于树间,秀树带雾,满山迷蒙。难怪,“九溪十八涧”又有一个诗意的名字:九溪烟树。
   季节是深冬,明媚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但行走在九溪十八涧,我还是能感觉到160年前俞樾先生所描绘的九溪诗意:山路重连叠嶂,老树错叶交柯,水杉高耸入云,溪流时缓时急,涧水叮咚如乐。
   九溪之路,曲曲环环。我脚下的路面全部用鹅卵石铺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坚硬厚实。踩在上面,脚底有按摩的味道,相比起柏油路来,你会感觉这才是走在烟火生活的路上。分布在溪水涧的小树小草们,拼命似的从两边石缝间挤出来,让你领悟到到生命的旺盛气息。
   山势逶迤,溪流顺势而下,忽左忽右,有时干脆就横淌过路面,于是,溪水涧就多了一些大块的垫脚石。我从石上跨越,觉得既有趣味,又不打扰涧水无拘无束的自由。
   在九溪烟树公园的竹门,可见一潭碧水,潭水深不见底,如绿玉般镶嵌在绿树翠山繁华之间。这里是游客留影的最佳位置。我到时看见一小伙子自拍留影,便主动走过去搭讪。小伙子,姓肖,四川人,在杭州工作已有三四年了,因为新冠疫情,主动响应国家号召留在杭州过春节。小伙子和我一样,也是来九溪采风的,得知我在杭州,主动要求加我为好友。看得出,小伙子有一定的摄影技术,我依靠在刻有“九溪烟树”四个红字造型石头上的留影,就是他帮我选的景。当我把这张照片,放在逝水流年编辑部微信群时,我的老同学、编辑梅子青第一时间竖起大拇指点赞,并夸赞说,老同学还是老样子;编辑春光妹妹也夸赞说,明月哥有民国学者的风范。其实,我知道并非照片上的人美,实在是九溪烟树的风景美。
   自由,野趣。这是九溪之神韵,也是九溪之美。
   九溪之美,美得平凡,美得自然,美得朴素天成。
   九溪,虽然没有西湖风景的精致绮丽,也没有巧夺天工,匠心独运的布局。但它的自然随性,却能让我的心灵顿时平静下来,放松下来,让我感受到自然中所蕴藏的自由之美。
  
   三
   其实,自然美与人文美是相辅相成的。
   民国时期,有两位历史人物走进了九溪十八涧,并永久地长眠在这里。从此,九溪的自然景观,又多了一层人文景观:这就是位于九溪南端萝卜山上的陈布雷墓。另外,在陈布雷墓的北侧,还有陈三立、陈衡恪父子墓。
   陈布雷,浙江慈溪人。抗战时期写了许多激扬民族志气的文章。曾任浙江省政府教育厅厅长,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誉。一九四八年十一月辞世,后葬于九溪徐村。
   站在简洁的陈布雷墓旁,让我的思绪立刻回到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时,周恩来曾托人向他传话:“对布雷先生的道德文章,我们共产党人钦佩;但希望他的笔不要只为一个人服务,而要为全中国四万万同胞服务。”
   墓旁,我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
   二零零五年八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中央委托中共浙江省委为陈布雷颁发了这一纪念章(由家属代领)。
   二零零八年,杭州市政府在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九溪杨梅岭整治重点项目中对陈布雷墓进行了原址修缮。
   我想这是开明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陈布雷先生的最好评价。
   陈三立,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的长子,著名诗人。
   陈三立父子墓,与陈布雷墓相隔不到500米,在同一座山上。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参观陈布雷墓的人显然多于陈三立。或许是陈三立离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更久远些吧。
   我是江西人,陈三立也是江西人;以前只知道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是其儿子。熟不知陈三立还有四个儿子,而且个个学有专长。
   长子陈衡恪又名陈师曾,近代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其实,这个陈氏家族的大哥与其三弟陈寅恪相比,一点也不逊色。陈衡恪病逝于一九二三年,属于英年早逝,当年梁启超先生在其悼词中说:“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吾人之损失,乃为精神。”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在那个时代,陈衡恪就提出了文人作品的四要素:一为人品,二为学问,三为才情,四为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陈三立的次子陈隆恪,著名诗人;四子陈方恪,著名编辑,诗人;幼子陈登恪,著名词人。
   一九二四年四月,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来华,慕其名,由徐志摩陪同到西湖相访,泰戈尔以印度诗坛代表的身分,赠给陈三立一部自己的诗集,并希望陈三立也同样以中国诗坛的身分,回赠他一部诗集。陈三立接受书赠后,谦逊地说:“你是世界闻名的大诗人,是足以代表贵国诗坛。而我呢,不敢以中国诗人代表自居。”后两人比肩合影,传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
   我想,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地方,安顿和修补自己的魂灵,九溪十八涧,对于陈三立、陈衡恪父子,对于陈布雷先生来说,这里是最好的选择。
  
   四
   逗留了好久,天色已晚,我踏上返回之路。路途中,有一座建于清末民初供游人歇脚的开敞路亭,名“林海亭”。亭无特别,亭子两边对联有味:
   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
   曰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
   我知道,赵州,不是地名,是唐代高僧从谂的代称。后“赵州茶”特指寺院招待的茶水。
   可缓、陌上花,正好是五年前的今天我在散文《陌上花开缓缓归》一文中曾有过叙述。五代吴越国王钱镠发迹以后,不弃糟糠之妻,对戴妃一往情深。有一年春天,戴妃回娘家省亲,钱镠虽然很思念,却写信给她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钱镠,出身草莽,读书识字也不多,然而此语尽得风流,备受后代文人推崇,还变成歌谣《陌上花》广为传唱。
   此时此刻,在九溪读到这副对联,尤为亲切,有“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
   在林海亭喝过“赵州茶”,九溪烟树初游,也就结束了。在回城的路上,我亦随性吟诗一首以此纪念。
   曲曲环环山青青,
   涧涧泠泠水碧碧。
   闲情逸致寻芳景,
   九溪山水都是情。
   时值中午,蔚蓝的天空,广袤无垠,与远处的山巅相接,来时那层烟尘薄雾全然不见了,路两旁的水杉,高大挺直。冬日暖阳,青春妩媚,活力四射。当我重新站在九溪桥上,透过绿树枝叶的缝隙,远望奔流不息的钱塘江,遐想那些过往的名人先辈,看今日九溪,国泰民安,江山更加多娇。

共 37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作者的文,真是一种享受。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一如他的为人。由初读到走近,作者很费了一番心思,串连起一大批近代名人学者。所以,在我看来,作者这样的一次探访,是蓄谋已久的。他所要追寻的不只是自然之景,更多的是附着其上的人文胜景。所以“我亦心向往之,沿着当年俞樾一行三人的足迹,从六和塔西、钱塘江边的徐村北折入山,独自踏上了寻访九溪胜景之路。”自然之景与人文之景相辅相成,作者先着力写自然之景,交代了九溪的来历,烟村的出处。由于倾注了感情,每一处缠绕、每一片迷蒙、每一段野趣,在作者心里都有了诗意。这种诗意不只在作者心里,也流于笔端,语言也全都是诗化的,具有那种不着痕迹的自然之美。但即便如此,作者描写自然,也还只是一种铺垫,他着重要写的,是那些他景仰的人和事。围绕俞樾、陈布雷、陈三立父子抒发,体现了对家学传承及是非功过评说等重大问题的深入思考。在作者看来,历史烽烟绵绵不尽,品格和才学终究是无法遮蔽的。作者由景仰而追求,并将他们作为知音,寻寻觅觅。佳作,倾情推荐阅读!【编辑:梅子青】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夏云泥        2021-02-25 18:07:49
  明月哥对文字总是精益求精,值得我学习。这篇游记景物描写诗意,人文历史气息洇满全篇,观赏性、可读性、趣味性俱佳。。
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回复11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1-02-25 19:55:03
  谢谢云泥弟抽出宝贵时间来阅读拙作并给予热情点评。弟的小说、散文、评论、编按都堪称一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回归流年,第一篇小说《琴瑟》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真好!生活工作舒心,春天快乐!
12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1-02-25 18:17:15
  自然景观,人文底蕴,个人体悟,委婉道来。捻词酌句,精到细致。明月此文,已臻家境。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回复12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1-02-25 19:59:29
  轻舟大哥,才思敏捷,一直是流年家人认同的写作模范,又快又好。一海一直心心羡慕。感谢大哥留评并给予高规格之赞美和鼓励!遥祝幸福安康!【敬茶】
13 楼        文友:伊蘭        2021-02-26 09:13:46
  读明月大哥的九溪,是一种心灵净化和陶冶,优美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使得文字极有意蕴。从明月哥的文字中可以窥见写作此文花费了许多心思和精力。一篇用心之作。
万人如海一身藏。
回复13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1-02-26 13:15:28
  谢谢依籣妹妹来访点评鼓励。妹妹的绝品散文《一河旧时光》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因此,写文要好好向妹妹学习。遥祝编写快乐!
14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1-02-26 10:39:20
  语言越发清新,文外功夫愈发深厚,旅游散文融入这么多的人文,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知识性,更是让文章有了深度和厚度。读得出来是下了一番工夫的,收集资料起码比文本自身多若干倍,方能写成,可见其写作精神和态度是非常真诚的,让我敬佩。文分成四部分,各有重点,层次极为分明,脉络极为清晰,使得作品好读。正如子青所评:“这样的文很难写,要有心灵感知,还要读大量的书。”正是如此。读了明月的文,正想造访九溪。
回复14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1-02-26 13:22:44
  自空间一路走来,五阿哥的写作进步,可谓日新月异,用深圳速度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进步的原因有许许多多,其中最主要的是,五阿哥虚心学习,善于听取不同的批评意见。这点,我印象很深。文无定法,写作无止境。感谢五阿哥来访点评鼓励并提出诸多珍贵的意见。真好!遥祝幸福安康!!
15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21-02-27 19:09:26
  九溪之美,美在自由、野趣;九溪之“圣”,圣在名胜、佳话:陈三立、陈衡恪父子、陈布雷先生,迎面向读者走来。
   秀树带雾的九溪,在俞樾的叠字诗中天成,在明月哥的吟哦中留情,在佳话的钩沉中熠熠生辉。俞樾之迹,叩响了明月哥初探九溪的诗意与人文脉搏,也宣扬了明月哥尊崇的文人品格,人品、学问、才情、思想。构思之精巧,景情境之挪移与转化,用典之自然与诗意,九溪烟树,人文留香。我坚信:假以时日,勤勉、谦逊的明月哥必定四者完备。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地方,安顿和修补自己的魂灵。九溪十八涧,就是。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回复15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1-03-01 12:24:21
  谢谢雁子妹妹一如既往地鼓励并诗意的点评本文。雁子的妹妹的文,自成一格,有独特的江南味道,非常值得我学习。雁子妹妹为人真诚,宁波相聚,更是印象深刻。遥祝春安!
16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21-02-27 19:20:10
  在人迹稀少或者罕至的地方,品味大自然,品味人文古迹,品味其内中的生命色彩和神秘性,找到打击自我的意象……(黄晓华语)
   雁子觉得,这句话,用在明月哥的佳作后,也甚为妥当。
   明月哥为文,精益求精,不耻下问。是雁子学习的榜样。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回复16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1-03-01 12:30:36
  寄情山水,融入丰富的中国人文故事里,享有高品质的精神生活,这是人生之理想。人生有理想,有追求,生活才过得充实。
共 16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