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正月里来闹新春(散文)
根据我们民族的习俗,大年初一,就算正式进入了正月,正如《小拜年》歌中所咏唱的“正月里来是新年,大年初一头一天”。
三十晚上,即除夕之夜,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身着新衣服,欢天喜地,贴好春联,张灯结彩,放鞭炮,忙忙火火,正是所谓:人在乐中忙,乐于忙中度,吃糖果,嗑瓜子,包饺子,做多种年夜菜,吃除夕年夜饭,打起精神守岁,欢度除夕。人们一夜都不睡,以此来辞别旧岁,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据说,只有如此,方可在新的一年里,确保人的精、气、神饱满。
然而,小孩子们还是熬不住的,于是就在午夜后的凌晨一、两点钟和衣在灯火通明中睡下了。
第二天一早,小孩子们正在酣睡中,便被那锣鼓喧天,锁呐齐鸣所震撼而醒,于是就立即爬起来,三下五除二般简单洗把脸,急急忙忙跑出家门,去街上看那一年中最为热闹,最令人欣喜若狂的大秧歌。
大秧歌的头排矩阵是大型的用纸与向日葵秆配合高梁秸秆扎制的钢、煤、粮、棉的造型,一眼望去,好生气派呀!
与头排矩阵距大约五、六米远,便是高桥队。队员们身着红绿彩装,脚踩一米多高的桥杆,踏着锣鼓锁呐点的节奏,手舞彩绸彩扇,欢块的表演,很是精彩。
再距高桥队矩阵五、六米远,便是大秧歌主队了。参演的队员,女人要戴花彩头饰,俗称“包头”。头饰是用硬纸盒制作的花饰彩冠,在花饰彩冠上,以红、绿、黄等五色彩纸手工制作的大花作渲染,并在上端扎饰着稚鸡灵,还有用手工制作的蜜蜂、蝴蝶在上面飘逸颤动。在包头演员中,也还有长相俊俏些的中青年男子,而男扮女装。
在大秧歌队伍中,也有一些中年男子扮演逗丑的,俗称“丑子”。丑子在秧歌队伍的行进中,都欢快活跃的舞着弓步,有时双脚还齐踱,有点类似武大郎般矮下去,逗得越欢,便越吸引人。丑子们一般都围绕着男扮女装的演员演逗,而包头演员需高抬舞动的双臂,这样丑子方可绕逗过去。而那些男扮女装的包头演员是不能与丑子对逗的,怕失了“女稳态”,即不可失之女之常态。也还有丑子去逗已结婚几年后的别家嫂子,因平时就经常戏闹说笑的。当然,那些男丑子是不能去逗还没有结婚的大姑娘的,因为怕被笑之“不正经”。大姑娘是不包头戴头饰彩冠的,而是头上只适当戴几朵购买的头花。
在大秧歌队伍中,有手握金箍棒的美猴王孙悟空,有手执钉耙的大嘴巴子猪八戒。那猪八戒的大长嘴巴子还会一张一闭的,并能发出巴哒巴哒很大的响动声。还有白蛇,青蛇二美仙。也还有戴着高高大筒帽子的美国佬肯尼迪,在秧歌队伍中如同贼般的窜来窜去,紧追的是穿着军装的演员手持钢枪。小孩子们不认识那个“迪”字,便信口念成了“油”字,于是大嚷:看那大高帽子的肯泥油!
看那大队(村长)主任,头戴小孩子红缨帽,还戴着用高梁秸秆的硬化皮自制的假眼镜框,非常欢快的表演于秧歌队列旁,一个他的远方亲家手拿捡粪箕子与拾粪耙子跟在主任的后面,演捡粪老汉,一会便说:在你后边捡不到好粪,逗得人们哄然大笑!
当秧歌队行演至一家姓吕的老太太门前时,那老太太被喧天的锣鼓与锁呐声及如此欢天喜地的场景叫开了激跃的心扉,于是便跑到柴禾堆旁信手抽出一颗高高的玉米秸秆,举起来便扭,这一突如其来的奇人大秧歌,将秧歌队及看秧歌人的眼球全部引吸了过来,真是太逗了!
秧歌队的尾部,一般都是由一个身材较矮小的老男人扮演成老太太,这假老太太都头戴老太太大黑绒帽,或戴上戴疙瘩勼的假发,两耳掛两个红辣椒,再身着黑色的大长衫,手舞巴蕉蒲扇,肘挎小长形筐蒌,扭动着小脚老太太步也极其吸引人,于是有的小孩子就高喊,看这是真老太太!
当秧歌队行演至军烈属门前时,都要演进到院子里而绕场一周,以给他们拜年,这时主人就立即燃放鞭炮表示欢迎和感谢,并赠送几盒香烟给秧歌队。
一般大年初二各小队的秧歌队就要到大队部汇合,然后组成一支大规模的秧歌队再到各小队巡演。一直至初六,各大队(村)的秧歌队就要汇聚到公(乡)社,参加秧歌大汇演,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而授予优胜队以锦旗。
根据习俗,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五都为过年期间。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亦称灯花节。晚上,圆圆的月亮在喜过新年后已半个月了,于是又重新露脸了,再度展现冰清玉洁般的光辉。小孩子们又挑起了自家制作的各种造型的小灯笼,在街上成群结队的走街游灯,以尽展年味的又一次高潮。由于小灯笼都是自家手工制作的,有的精巧些,有的难免会简易些,于是有的小孩的小灯笼内插的腊烛便游着游着就歪倒了,造成灯笼瞬间而被点燃变成了火灯笼了,于是小孩子们便说:“又费腊头子了”!其他小孩子就大笑而喝倒彩。
我还依稀记得有一年元宵节晩上,社里搞文艺演出,主题当然是围绕着“灯”来展开。期间有一个快板节目,台上的演员随着“板”的节奏,说唱道:说逛灯,去逛灯,正月十五看花灯。那边又来一掛灯,什么灯?莲花灯……今晚要为先辈去送灯,以为先辈送光明。有儿有孙喜得灯,心中一片笑盈盈。没儿没女的去抢灯,被人一推闹个仰巴蹬,人撞人又闹个灯打灯。当然这是在影射旧社会穷人的景况。就在此时,台下有一个没儿没女的老太太哭得满面泪花。
今晚,家家户户的室内外都要高掛红灯,还要弄些糠麸再拌上些油,点燃后撒放在室外的院内和路上,于是院内与路上一片灯火通明。
家家户户则要做元宵和包水饺,再做些菜肴,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男人则要再次兴饮几杯,以为年的尾声续贺。
正月刚刚送走,转眼就又迎来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之日,意思是龙经过一冬的休眠,由于天气开始了阳气回春,暖日徐来,龙便开始抬起头来,从而又开始掌控自己所应承担的为地上人间降喜雨的重任了。
在二月二的前一、两天,家家户户就要将埋冻在室外的猪头、猪(四肢)爪以及猪尾还有予留的猪肉全部刨出来,放在大盆中化好,再于室外院内用火燎烤,俗称“燎猪头”。通过燎烤,以燎去猪头、猪爪、猪尾残余的猪毛,另外,也是为了烧烤去一些油脂,以便减少食用时的滋腻感。
猪头、猪爪、猪尾燎好后,再放在大锅中煮熟,在二月二日龙抬头这一天上午,要在院子里摆上一张桌子,桌上放一张长方形木盘,将猪头嘴朝天,嘴上叼着猪尾巴置于盘中,以供奉天上治水的龙,其用意应该是为龙在新的一年里治之风调雨顺而敬尚。大约几个时辰后,应该是在龙已用歺完毕了,人们再开始食用龙之余宴。
在龙抬头这一天,母亲们都要为男孩子佩戴自做的龙尾。那龙尾是用红绿布剪成的圆形片,再用高梁秸秆剪成几公分长的一个个小段,然后再有规则的用线串起来,后面再墜上碎子,这祥来庆贺龙节。
在龙抬头之日过后,农家便正式进入备耕农忙了,从此,新的一轮农业耕耘又将拉开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