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八一】黄河湾上的明珠——碛口 (散文)

编辑推荐 【八一】黄河湾上的明珠——碛口 (散文)


作者:榆社王跃东 秀才,2874.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262发表时间:2021-02-28 07:55:25

【八一】黄河湾上的明珠——碛口 (散文)
   一
   正月初五,我与四位文友不远数百公里,来到了仰慕已久的碛口古镇。
   对于“碛”字,总听到有人把它说成(zé),一查才知有误,应读作(qì),然仍觉十分拗口,或因不习惯之故。或许我们来的太早,街上行人寥寥,商埔却有不少已开门。在街头走了没多远,遇见一位女子,很是热情,遂被我们请为导游。我们一边信步,一边听她解说。
   碛口是个有着三四百年历史的古渡口,处于吕梁山西麓、黄河之滨、临县之南端。南与柳林县孟门镇相接,东与林家坪镇相连,北与丛罗峪镇接壤,西与陕西吴堡县隔河相望。一抬眼,就能远远望见陕西山丘上新筑的红龙塔,它是想沾沾这儿的福光吧。而这里,古为军事要冲,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一段黄金水道,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也曾是三管地带,即临县、柳林和当地乡绅,素闻“两省隔河相望,三县鸡犬相闻”,且依吕梁山,襟黄河,簇历史文化西湾名村,领明清古建筑群,与黄土高原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诗如画。
   古时候,黄河下游为险滩,上游来往的船只,只能在碛口停泊转陆路。当时,西北各省的物资源源不断地由河运而来,到碛口后转由骡马、骆驼驮运至四方,回程时,再经碛口转运到西北。鼎盛时期,差不多吸引了大半个中国的商人,码头每天来往的船只过百艘之多,各类店肆有数百之家,正所谓“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名,传遍神州。我想象着那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一街灯火而昼夜辉煌的情景;想象着,那日复一日,船筏在黄河里穿梭,驼铃在山谷间回荡的场境;想象着,那赤着背膀引亢兴啸的号子歌声......
   从导游的解说里我们知晓,碛口位于湫水河与黄河二龙交汇处、黄河晋陕峡谷中部。这儿的繁荣,应缘于号称“黄河第二碛”的大同碛的汹险。一段近五百多米长的暗礁,落差有十多米,湍急浪高,声如惊雷,船筏难行,碛口遂成为中转码头,并由此而名。我们禁不住凭高而望,但见黄河由北而来,湫水从东而至,卧虎山横亘镇北,黑龙庙雄峙河东,山环水抱,阴阳交会。山的气势,涛的雄浑,好个虎啸龙吟的壮伟奇观。近处,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庙宇、民居、码头,几乎囊括了民间典范的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直到今天还保持着原始质朴的生活形态,难怪有“活着的古镇”之誉。但这些也只不过是过去的三分之一,其它不是水冲,就是被鬼子毁了。这些神奇的地理环境,最终成就了这个“弹丸之地”得赫赫声名。
   我想,悠久的历史,谱写了它璀璨的史诗。她说,这儿的景点主要有古镇风韵、水旱码头、卧虎龙庙、黄河漂流、二碛冲浪、麒麟沙滩、黄河土林、红枣园林和西湾老宅院。但我们却不能一一去兴怀,因为这要分季节。走在石板路上,两边是高圪台,房檐连着房檐,店铺挨着店铺。门对门,窗对窗,老店铺、老房子上的明清风格砖雕、木雕、石刻,真是处处见神奇,遍地见艺术,真乃思想家的殿堂,旅游家的胜地,企业家的金库,艺术家的摇篮。
  
   二
   漫步在五里长街上,寻找着古镇风韵,仿佛穿越了时空,一下走进了历史。一条条小巷像枝叶蔓延过来,时曲时折,十八道弯,像座迷宫。此时,小镇已然醒来,行人也渐渐多了起来。走过乔东家的票庄,仿佛看见乔东家睿智的眼光,敏锐地捕捉着商机。看到那民国孔大家族的卖灯油商号,恍然又见隔壁的“洋火”铺里燃起了红烛。缱绻于“新盛韓”的牌匾,遥想着当年的盛况。和霭习习的春风,夹着干面饼的热腾腾味道,深深一吮,是那么沁人心腑。走进“大红灯笼高高挂”取景的那个小巷小门,一对红彤彤的灯笼,引人思恋。那个前身叫“四和堂”的碛口客栈,让我想起了鱼儿少女在湫水和黄河边的回眸。满街飘然的枣醋香,让我们禁不住入坐堂号,一品一尝,无比酸甜。
   喜欢古玩的老乔在街边的一家店铺前,鉴赏着那些貌同实异的古董。有一套五块银元,粗犷古拙,黑色的包浆,双龙单龙图腾。把弄了许久,欣然购买。这一处处,一件件,饱藏着浓浓的古老气息,令我们流连缱绻。
   古老的小镇正走进春天,在这希望的季节,我们走进了它的情怀。
   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流,远眺那氤氲下的古渡口,仰望高高耸立在卧虎山上的黑龙庙,禁不住绝叹。一条石板小道,曲曲幽幽绕上了黑龙庙。远看,黑龙庙就像一个元宝,庙门两边,左手晨钟楼、右手暮鼓楼,就像是元宝的两只翘耳。如今的黑龙庙,早已是商贾们时时企盼的吉祥路标。此时,我的眼前仿佛看到那些商贾们一望见飞檐挑梁的庙宇,长长地松一口气,终于可以脚踏实地暂时告别那艰险的黄河水道。他们提起行囊,兴奋地跨进客栈,要来一盘花生米,一壶当地的老黄酒,品尝着,倦了,便躺在藤椅上眯一会。有的在昏暗的烛光下,边喝着油茶,边拨着算盘,算盘声和着窗外的阵阵喧闹,动听地响起......
   同伴叫醒了走神的我。踏着光滑滑的沙石阶和沉积的过往,穿过寂寞的当铺和商会,来到了雕梁画栋、古朴典雅的庙门前。这儿,是小镇最高的地方,可览全景。门上有两副对联“物阜民丰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山河碥带人文聚,风雨祥甘物气和”。墨迹神彩俊逸,又像四只焦尾琴,奏起一支支久远的歌谣。进去不禁意间回头,门顶上竟是个古戏台,据说过去天天唱戏,都是商客出资,祈求黑龙荫佑。唱戏的时候,富人坐在两侧的二层“包厢”,打赏的越多,唱的越买劲,黄河对岸的陕西人家也就能听得分明,然百姓只能站在前台。
   进入小院,正巧有一位老艺人,坐在院中的圪台上拉着二胡。或许他天天都在这里化缘,或许他就是这儿的一道风景。导游给我们讲起了名妓冯彩云的故事。或许老艺人的弦中,就是《碛口名妓冯彩云》。冯彩云在小镇上可谓妇孺皆知,众口相传着她的绝世美丽和苦难人生,在鱼儿《一生的百渡在碛口》之笔下,说是碛口人似乎更愿意把她打造为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清莲,说她不像一个名妓,倒像一名侠女。从导游那里,我们还听到了另一个传说。一个神童,为建黑龙庙而生,为黑龙庙完工而卒,敬佩的同时,不禁怅然。我们登上钟鼓楼,俯瞰全景,一边是千家万户,一边是黄龙飞腾,那些古老的筑群,隐隐约约被深深地掩映在一片空旷的碛声中。而我们,并非专为看一座小镇而来,更想看那滚滚东去的奔流。
   下了黑龙庙,趟过明清街,我们来到了黄河边。黄河河道有四、五百米宽,到了镇口以南,河道急速收缩至不足百米,流成了S型,水流湍急、咆哮声声,极具震撼。一片生长了万千年的大同碛,环绕它的沙石、管弦和波浪发出了阵阵轰鸣,但碛在驷之过隙的浊浪中,也不过沧海一粟。听着碛声,仿佛听到了河神兴啸,当驼铃消失于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回首时只有碛声还在。我们蹲下身子,岸边冲刷着一块块清清的卵石,伸手探入冰冷的水中,寻找着美丽的河石。时而,取一块片石,打出朵朵浪花。有一个少女从旁走过,嫣然一笑,总觉得她像极了民歌中的传说,和着那捣衣声,随着春水一起走来。远处的湫水河,裸露着沙床,零落的蒲苇摇摇晃晃在粼光下,像一枝枝星烛点亮了春天。
   顺着沿河街道,一边看游人骑马、坐骆驼闲悠,一边听着涛声。俄而,来到一个广场,看那黄河水蚀浮雕。这是河神不知经历了多少年开凿的巨大惊世之作。悠悠河水,涅槃出如此神灵,正是这碛口的灵魂。
  
   三
   过湫水河上的麒麟桥,沿彩虹路行约五华里,就到了李家山。这儿,不是名山大川,不是风景名胜,只是一个沟壑纵横、梁峁起伏的黄土高坡。然而,就是这一个不起眼的山坡上,坐落着一个庞大的明清建筑群的民居。画家吴老先生说是走遍全世界都难找到的世外桃源,从外面看就像一座巨大的“汉墓”,民间也有俗称“小布达拉宫”一说。
   站在村子的停车场,可眺望到麒麟滩一段的黄河。迎接来宾的,都是些老婆婆和老汉汉,老汉汉穿着陕北的打扮,牵着毛驴,唱着陕北民歌,分外有趣。看来,在这儿,早已不分山西还是陕西,二者的文化,已然融为一体。给我们当导游的,是一位年近六旬且性格开朗的老婆婆,她给我们讲起了麒麟送子的传说。
   沿着蜿蜿蜒蜒的山坡小道,我们游在村间。李家山四面山坡,倾角大都在六、七十度,站在坡顶尚不觉陡峭,若从沟谷仰望则笔直如削。山上有一个窑洞村,据说有550多年的历史。李家山与碛口一样,原为陈氏所居名为陈家湾,后李氏突起,依山筑居,面南朝北,整个村落就像一只展翅的凤凰。就地形而言,就是“两沟四面坡”,两条小沟壑向外延伸,与相垂直的一条山涧会合,延向黄河。夹在两沟间的山峁为凤凰头,两沟外侧为凤翼。因伏在大山之中,也像个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少女。村民们都铭记着吴老的恩惠,没有他的发现,就没有李家山的今天。
   村落有近百十座院,有400多孔住舍,大都空闲。层层叠叠的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于黄土沟两侧,顺山形次第坐落,呈阶梯状,层次分明。向西有九层,向东有十一层,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形样多以窑洞明柱傍四合院为主,依坡就势,高低叠置,错落有序。巷道用条石砌梭、块石铺面,民居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俯拾皆是,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无论是原始的穴居土窑洞,还是奢华的四合院,无不蕴含了古村的灵魂。自然风光与人文之景交相辉映,蕴藏着黄土风情和丰厚的黄河文化,这就是无穷的魅力。
   村里有两大财主筑居群,代表了那一代的辉煌。东财主,在碛口开“德合店”、“万盛永”,从而在凤身上建宅;西财主开“三和厚”,在凤翼上修院。两家都是财路亨通,日进斗金。最有代表的,是东财主家的硬山起脊大门,大门朝南,其上匾额书“堂构增辉”,曾有对联“书为天下英雄业,善是人间富贵根。”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广施善德,从而在风云浪潮中得以保存了家业。大门墀头砖雕“麒麟献瑞”,栩栩如生。幸运的是,昔日这沉睡的山寨古村,如今已蜚声五湖四海,不少画家、摄影家等如“朝圣”般,纷至沓来。
   不知不觉中,我们该告辞了。这里的沟沟峁峁,山山梁梁所记录的风雨历程,满山枣树所承载的美好憧憬,镌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激荡在绵绵无尽的岁月里。
  
  

共 39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关于碛口古镇的散文。碛口古镇位于山西吕梁山西麓,黄河之滨,临县之南端。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是晋商发祥地之一。本文作者通过描写去碛口古镇游览的经历,通过导游之口向读者介绍它的特殊位置、风景名胜,作为物资中转站,有着辉煌的历史,自然形成了风情独特古建筑群,古色古香,让人流连忘返。那些票庄、当铺和商会等,无一不在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繁华与热闹。文字自然流畅,清新细腻,移步换景,引人入胜。历史故事增添了文字的趣味性和厚重感。文字情感深厚,文化气息浓郁,厚重大气,深沉有力,让人回味悠长。碛口,犹如一颗明珠,历经沧桑岁月,依然熠熠生辉。好文章共赏,问候作者,感谢赐稿八一文学文学,祝老师创作愉快!【编辑:淡淡的云彩】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1-02-28 08:02:52
  文字情感深厚,文化气息浓郁,厚重大气,深沉有力,让人回味悠长。碛口,犹如一颗明珠,历经沧桑岁月,依然熠熠生辉。好文章共赏,问候作者,感谢赐稿八一文学文学,祝老师创作愉快!春安吉祥!期待更多精彩!
淡淡的云彩
2 楼        文友:榆社王跃东        2021-02-28 09:51:25
  黄河湾上的明珠——碛口
   一
   正月初五,我与四位文友不远数百公里,来到了久已仰慕的碛口古镇。
   对于“碛”字,总听到有人把它说成 [zé],一查才知有误,应读作[qì],然仍觉十分拗口,或因不习惯之故。车停好后,我们便沿着长街踱去。或许来的早了点,街上行人寥寥,商埔却有不少已开门 。走了没多远,一位少女站在了街头,很热情,遂请为导游。我们一边信步,一边听她解说。
   她说,碛口是个有着3--4百年历史的古渡口,处于吕梁山西麓、黄河之滨、临县之南端。南与柳林县孟门镇相接,东与林家坪镇相连,北与丛罗峪镇接壤,西与陕西吴堡县隔河相望。一抬眼,就能远远望见陕西山丘上所新筑的红龙塔,那是想沾沾这儿的福光。这儿,古为军事要冲,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一段黄金水道,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为东西商贸、文化之枢纽,乃晋商发祥地之一。这儿,曾是三管地带,即临县、柳林和当地乡绅,素闻“两省隔河相望,三县鸡犬相闻”,且依吕梁山,襟黄河,簇历史文化西湾名村,领明清古建筑群,与黄土高原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诗如画。
   她说,古时候,黄河下游为险滩,上游来往的船只,只能在碛口停泊转陆路。当时,西北各省的物资源源不断地由河运而来,到碛口后转由骡马、骆驼驮运至四方。回程时,再经碛口转运到西北。鼎盛时期,差不多吸引了大半个中国的商人,码头每天来往的船只过百艘之多,各类店肆有数百之家,正所谓“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名,传遍神州。这让我不禁想象着,那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一街灯火而昼夜辉煌的情景;想象着,那接不完、填不满的繁华;想象着,那日复一日,船筏在黄河里穿梭,驼铃在山谷间回荡的意境;想象着,那赤着背膀引亢兴啸的号子歌声......
   她又说,碛口恰好位于湫水河与黄河二龙交汇处、黄河晋陕峡谷中部。这儿的繁荣,应缘于号称“黄河第二碛”的大同碛的汹险,一段近五百多米长的暗礁,落差有十多米,湍急浪高,声如惊雷,船筏难行,碛口遂成为中转码头,并由此而名。我们禁不住凭高而望,但见黄河由北而来,湫水从东而至,卧虎山横亘镇北,黑龙庙雄峙河东,山环水抱,阴阳交会,山的气势,涛的雄浑,好个虎啸龙吟的壮伟奇观。但见一片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 、庙宇、民居、码头,几乎囊括了民间典范的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以及至今还保持着原始质朴的生活形态,难怪有“活着的古镇”之誉。她说,这只不过是过去的三分之一,其它不是水冲,就是被鬼子毁了。然神奇的地理环境,最终成就了这个“弹丸之地”的赫赫声名。
   我想,辉煌灿烂的历史,造就了它璀璨的史诗。她说,这儿的景点主要有“古镇风韵”、“水旱码头”、“卧虎龙庙”、“黄河漂流””、“二碛冲浪”、“麒麟沙滩”、“黄河土林”、“红枣园林”和“西湾老宅院。”但我们却不能一一去兴怀,也得分季节。古镇依然,古色古香。脚下是石板路,两边是高圪台,房檐连着房檐,店铺挨着店铺。门对门,窗对窗,夜间屋里说话,隔壁总能倾听。老店铺、老字号、老房子上的明清风格砖雕、木雕、石刻,真是处处见神奇,遍地见艺术,真乃思想家的殿堂,旅游家的胜地,企业家的金库,艺术家的摇篮。
3 楼        文友:榆社王跃东        2021-02-28 09:51:58
  二
   漫步在五里长街上,寻找着古镇风韵,仿佛穿越了时空,一下走进了以往,一切感觉都那么悠远、深邃、厚重。一条条小巷子像枝叶蔓延过来,时曲时折,有时转十八道弯,像个迷宫。此时,小镇已然醒来,行人也渐渐多了起来。我走过乔东家的票庄,仿佛看见他睿智的眼光,路过一次就敏锐地抓住了商机。看到那民国孔大家族的卖灯油商号,恍然见隔壁的“洋火”铺里燃起了红烛。缱绻于“新盛韓”的牌匾,遥想着当年。和霭习习的春风,夹着干面饼的热腾腾味道,深深一吮,是那么沁人心腑。看到“大红灯笼高高挂”取景的那个小巷小门,一对红彤彤的灯笼,引人思恋。那个前身叫“四和堂”的碛口客栈,让我想起了鱼儿少女在湫水和黄河边的回眸。满街飘然的枣醋香,禁不住入坐堂号,一品一尝,多么酸甜。老乔在街边的一家店铺前,鉴赏了一些貌同实异的古董,有一套五块银元,粗犷古拙,有黑色的包浆,有双龙单龙图腾,他很喜爱,把弄了一阵,欣然购买......这一处处,这一件件,饱藏着浓浓的古老气息,不禁令我流连缱绻。要知道,古老的小镇正走进春天,在这希望的季节,我们走进了它的情怀。
   我们坐下来,歇了歇,或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流,或远眺那氤氲下的古渡口,或仰望高高耸立在卧虎山上的黑龙庙,禁不住绝叹。一条石板小道,曲曲幽幽,绕上了黑龙庙。刹一看,那黑龙庙就像一个元宝,庙门两边,左手晨钟楼、右手暮鼓楼,就像是元宝的两只翘耳。那黑龙庙,早已是商贾们时时企盼的吉祥路标。此时,我想象着这样的画面,商贾们一望见飞檐挑梁的庙宇,就长长地松一口气,终于可以踏踏实实而暂时告别那渡筏的惊险。他们背起行囊,兴奋地跨进客栈,要来四碟小菜,一壶老酒,悠闲地饮起来。有的倦了,便躺在藤椅上眯一会梦;有的在昏暗的烛光下,边喝着油茶,边拨着算盘,那珠子声和着窗外的喧闹,响在一起......
   同伴叫醒了走神的我,便踏着光滑滑的沙石阶和沉积的过往,穿过寂寞的当铺和商会,来到了古色古韵、雕梁画栋、古朴典雅的庙门前。这儿,是小镇最高的地方,可览全景。门上有两副对联“物阜民丰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山河碥带人文聚,风雨祥甘物气和”,不仅神彩俊逸,更像四只焦尾琴,奏起一支支久远的歌谣。进去一回头,门顶上是个古戏台,据说过去天天唱戏,都是商客出资,祈求黑龙荫佑。唱戏的时候,富人坐在两侧的二层“包厢”,打赏的越多,唱的越买劲,黄河对岸的陕西人家也就能听得分明。然百姓只能站在前台。
   恰巧有一位老艺人,坐在小院中的圪台上,拉着二胡。或许他天天都在这里化缘,或许他就是这儿的一道风景。但凄悲的弦调,极不与春色融和。导游给我们讲起了名妓冯彩云的故事。或许老艺人的弦中,就是《碛口名妓冯彩云》,我却听不懂。冯彩云在小镇上可谓妇孺皆知,一直相传着她的绝世之美和短暂人生。在鱼儿《一生的百渡在碛口》之笔下,说是碛口人似乎愿意把她打造为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清莲,说她不像一个名妓,倒像一名侠女。随着鱼儿的影子,问导游这个女子的济世功德,也答不上来。因此,我和鱼儿一样,也不信那些子虚的传说,情愿相信佳人曾渡来,或看一眼,或哪怕说上一句话。是啊,这样的红尘之地,怎能没冯彩云?她的名字,的确是一首诗,是一个民谣,也像初春中的一朵彩云,艳丽绝伦、变化无常,超越于过客和珠光之上,乘着黄河从天上奔来。作为倾国倾城的红颜,虽然早已似水流年,却染就了黄河二十七年不变的色彩。从导游那里,还听到了一个传说。一个神童,为建黑龙庙而生,为黑龙庙完工而卒。惊奇的同时,不禁怅然。我们登上钟鼓楼,凭高临下,俯瞰全景,一边是千家万户,一边是黄龙飞腾,那些古老的筑群,隐隐约约被深深地掩映在一片空旷的碛声中……我们并非专为看一座小镇而来,更想看那滚滚东去的奔流——
   下了黑龙庙,趟过明清街,我们来到了黄河边。黄河河道有四、五百米宽,到了镇口以南,河道急速收缩至不足百米,流成了S型,水流湍急、浊浪排空、咆哮声声,好不惊鸿。一片生长了万千年的大同碛,环簇它的滩石、管弦和波浪发出了震耳的轰鸣。但碛在驷之过隙的浊浪中,也不过太仓一粟。听着碛声,如此气魄,如此苍鸣,仿佛听到了河神兴啸。当驼铃消失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回首时只有碛声至今还在。岸边冲刷着一片片卵石,清清的河床,一定想涉足。轻轻掬在手,冰气袭人。伸手探入冰冷的水中,寻找着美丽的河石。时而,取一块片石,打出朵朵浪花。有一个少女从旁走过,嫣然一笑,总觉得她像民歌中的传奇。或是潜月下的捣药声,随着春水醒来。远处的湫水河,袒露着沙床,落莫的蒲苇摇摇晃晃在粼光下,像一枝枝星烛。
   顺着沿河街道,一边看游人骑马、坐骆驼闲悠,一边听着涛声。俄而,来到了一个广场,看那黄河水蚀浮雕。这是河神不知经历了多少千年,开凿的巨大惊世之作。悠悠河水,加持出如此神灵,正是这碛口的灵魂。中午,我们每人都吃了一小碗碗托,小风味的味道,正是古渡口的风情,总是抹也抹不掉。
4 楼        文友:榆社王跃东        2021-02-28 09:52:28
  三
   过湫水河上的麒麟桥,沿彩虹路行约五华里,就到了李家山。这儿,不是名山大川,不是风景名胜,只是一个沟壑纵横、梁峁起伏的黄土高坡。然而,就是这一个不起眼的山坡上,坐落着一个庞大的明清建筑群的民居。画家吴老先生说是走遍全世界都难找到的世外桃源,从外面看就像一座巨大的“汉墓”。民间也有俗称“小布达拉宫”一说。
   站在村子的停车场,可眺望到麒麟滩一段的黄河。迎接来宾的,都是些老婆婆和老汉汉。老汉汉穿着陕北的打扮,牵着毛驴,唱着陕北民歌,分外有趣。看来,在这儿,早已不分山西还是陕西,二者的文化,已然融为一体。给我们当导游的,是一位年近六旬且性格开朗的老婆婆。她给我们讲起了麒麟送子的传说。
   沿着蜿蜿蜒蜒的山坡小道,我们游在村间。李家山四面山坡,倾角大都在六、七十度,站在坡顶尚不觉陡峭,若从沟谷仰望则笔直如削。山上有一个窑洞村,据说有550多年的历史。李家山与碛口一样,原为陈氏所居名为陈家湾,后李氏突起,依山筑居,面南朝北,整个村落就像一只展翅的凤凰。就地形而言,就是“两沟四面坡”,两条小沟壑向外延伸,与相垂直的一条山涧会合,延向黄河。夹在两沟间的山峁为凤凰头,两沟外侧为凤翼。因伏在大山之中,也像个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少女。所有村民,都十分感谢吴老的恩惠。没有他的发现,就没有李家山的今天。我想,一个人,就使一个默默无名的小山村脱胎换骨,多了不起。同时,因他以李家山为背景画的一幅画,带来了2700万的丰厚回报。我想,他也感激李家山、感激这儿的先人。
   村落有近百十座院,有400多孔住舍,大都空闲。层层叠叠的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于黄土沟两侧,顺山形次第坐落,呈阶梯状,层次分明。向西有九层,向东有十一层,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形样多以窑洞明柱傍四合院为主,依坡就势,高低叠置,错落有序。巷道高高低低,用条石砌梭、块石铺面。民居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俯拾皆是,有着极高的艺术。无论是原始的穴居土窑洞,还是奢华的四合院,无不蕴含了古村的灵魂。自然风光与人文之景交相辉映,蕴藏着黄土风情和丰厚的黄河文化,这就是无穷的魅力。
   村里有两大财主筑居群,代表了那一代的风流。东财主,在碛口开“德合店”、“万盛永”,从而在凤身上建宅;西财主开“三和厚”,在凤翼上修院。两家都是财路亨通,日进斗金。最有代表的,是东财主家的硬山起脊大门,大门朝南,其上匾额书“堂构增辉”,曾有对联“书为天下英雄业,善是人间富贵根。”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广施善德,从而在风云浪潮中得以保存了家业。大门墀头砖雕“麒麟献瑞”,栩栩如生,令人止步而缱绻。幸运的是,昔日这沉睡的山寨古村,如今已蜚声五湖四海,不少画家、摄影家等如“朝圣”般,纷至沓来。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该告辞了。然而,这儿的沟沟峁峁,山山梁梁,所记录着的岁月沧桑,满山的枣树所承载的美好憧憬,刻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禁不住送上一声声——祝福!
5 楼        文友:红袖揽叶        2021-02-28 10:34:21
  详尽的文字给人带来轻松愉快的阅读感。
红袖揽叶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