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冻花(散文)
我所在的地方,不管是城市还是乡下,都有“冻花”这个说法。
什么叫冻花呢?就是每年春天花开时节,天气都会有一次“倒春寒”,花蕾经历升温和降温的考验,好比一场凤凰涅槃脱胎换骨。尤其是牛年(2021年)的“倒春寒”因前段时间的艳阳高照而显得温度降幅更大,降温时间更长,让这个“冻”字显得尤为突出。
或许是因了强冻的原因,今年的花儿开放得更加热烈。尽管是在早春,桃花、李花、梨花、杏花、油菜花,还有许许多多这些年新引进的品种,如樱花、郁金香等都相继开放了,想来想去我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汇来形容它们,还是只得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样的陈词老调来描绘。
我的心情是激动的、高昂的,特别是看到微信朋友圈里一个光头胖脸将自己粗大的面容摆在娇弱的花儿面前照相,我的心里便很不甘——这一次赏花自己又落后了!
我驾起车辆向郊区奔去,当然车上并不只有我一个人,还有我的老父母和妻子。鲜花的魅力是毋容置疑的,一路上他们回想着各自与花打过的交道,谈笑风生。这样的场面再一次提升了我对花的兴趣。
我们快要抵达目的地时,汽车慢了下来。前面是一个十字路口,车辆行人都拥堵在了那里,我不得不在一辆小车后面停了下来,左边是一辆大型的公交车,右面是清一色的家轿车,连这堵车的场面也印证着那句老话:“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一个穿着黄红色马褂、面容黑瘦、年过不惑的男人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他手里擎着一个撮箕和一把扫帚,着急忙慌地走进车辆中间,将扫帚伸进了公交车的轮胎上,想要将粘在上面的一片纸屑清扫下来;不曾想公交车往前移动了一下,他慌忙避让,身子靠在了我前面的那辆小车上,谁知小车也移动了一下,他就顺势被带着倒在了地上。
人群迅速围拢了过来,所有的车辆都再次停了下来。一些人围住他指指点点:
这么多车,还打扫个啥卫生嘛?不要命了嗦?
肇事驾驶员,怎么不下来救人呢?
他受伤了吗?他爬得起来吗?
他怎么还不自己爬起来呢?难道还要等人扶他嗦?
车子又没怎么动,他应该没有受伤,是不是想讹人哟?
赶快喊交警来嘛,交警才能处理交通事故呢!
赶快拨打120嘛,让医生来救援啊!
甚至还有人在招呼身边的人,今天有稀奇看了,快点,快点!
闹嚷声让更多的人聚集过来了,议论、埋怨、疑惑甚至鄙夷、起哄声不绝于耳,当然也有个别人在指责前面那小车驾驶员,只是声音很小,甚至没有声音,生怕自己的舌头惹了祸端,只在眼神里可以看出他们的心理活动来。如出一辙的是,现场只有声音,没有一个人行动!
前面小车司机下来了,赶紧对着人群给自己洗白:“大家看到的啊,我没有挨到他啊,是他自己倒地的啊!”
有人说:“他自己倒地的,你也该扶他一下啊!”
驾驶员说:“你怎么不去扶他呢?”
对方哑口无言。人群中也有人跃跃欲试,但无一例外,都望而却步了。
我的心里开始了纳闷:他怎么还不爬起来?他到底有没有受伤?他是不是真想讹人?看他在地上吃力的样子,我的心里开始了交战——扶他,我没丝毫责任,别没事找事,猫儿吃糍粑——脱不开爪爪;不扶他,可是我的良知在哪里呢?犹豫中我听见妻子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救人被讹的教训太多了。父亲说,干活的人哪能没有小碰小伤?我这一辈子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别人带来的误伤,还从来没找过别人。母亲本是菩萨心肠,她自身行动不便没法下车去帮助他,但希望有人能对他伸出援助之手,我在她的眼神中看得出来,但在妻子的提醒、父亲的轻视和我的犹豫中,她没法将心里的想法说出来,只有盯着那人干着急。
清洁工还倒在地上,他试着用手去扶车身,但两边车身很光滑,他半天抓不到着力之处。他试着去抓公交车的轮胎,但公交车轮胎太大,他够不着轮胎的上沿。他试着去抓前面小车的轮胎,但小车轮胎离他稍稍远了一点,他还是够不着。他的身子“卡”在窄敝的两车之间,活动也很不方便,来来回回地试着侧身了好几次,他才翻过身来。他双手撑地,身上的马褂将两边车身擦出不大不小、干净的一片。他勾起腰身和腿杆,终于站了起来,然后将扫帚撮箕拿在手里,歉意地看了几眼车辆和人群,解释了一句:“我只想着把那个垃圾扫进撮箕里,免得被汽车带到景区里去,没想到出了这个岔子!”说完,他趔趔趄趄地走出汽车中间,到了稍微宽阔之处才加快了脚步,这时我才感到他行走的异样,原来他的腿有些跛,手脚在行走时还有些同边。
所有怀疑的、担心的、责备的、自责的、道歉的、同情的目光都变成了钦佩和敬重,统统集中到他的背影上,一直到他远离人群和路口为止。十字路口的交通终于慢慢恢复了,而他的背影早已不再,我四处寻觅都没能再见到他。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春天说不完的美丽,可是,我的心情却无法融入这无边的花海里,眼前始终有那个残疾清洁工的身影在飘忽。我在想,如果今天他自己不能站立起来,后续将如何进展?如果他真的要讹人,后果又会是什么?虽然这事顺利结束了,但留给我们的反思应该有哪些?
当今社会财富可谓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准可谓节节攀升,可是人心为何变得如此冷漠?传统的爱心、帮助、同情等美德到哪里去了?
记得曾看过两则关于救死扶伤的法院判例。一则是一个人将倒地老人扶起送进医院后被讹,而法官的责问竟然是:“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送她去医院?”最终这个人被推定有罪。另一则是一名女子半夜不慎掉下露台受重伤,一名男子路过对她进行了抢劫,后又不忍女子伤重而亡,于是他选择了报警。这名女子得到了救助。警察根据监控录像抓获了男子,法官的判决宣言是:“我宁愿看到一个抢劫犯拯救一条生命,也不愿看到奉公守法的无罪者对于他人所受的苦难视而不见。”最终法院判定男子无罪释放。
可是,我们由此就可以推断人们的冷漠完全是因为制度的缺陷而引起的吗?制度的缺陷古已有之,而制度严密之处却也存在铤而走险的行为(比如贪污腐败等)!人们的良知怎样才能从金钱财富以及冷漠麻木的“泥沼”中挣脱出来呢?靠法律的完善?没错!靠宣传教育?是的!靠精神鼓励?诚然!靠经济奖励?也对!这样一个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的小小行为也需要弄成一个“系统工程”吗?
还记得一则公益广告,内容大体是,一个人每天的文明行为只需要三分钟,可是带来的幸福却是一整天,甚至一辈子!自然界的鲜花绽放需要经历孕育、升温和“冻花”的裂变过程,人类文明之花的开放需要什么呢?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