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野征文梅雪相争又一春】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散文】
三八节, 全国妇联发文表彰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先进集体,沈阳农业大学育种专家于海秋教授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为辽宁省高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女性代表。
寒假期间,我去了农大的三亚育种基地。这里住着著名的玉米、水稻等专家教授。漂亮的女教授也在这里授粉,在海南超强的紫外线下授粉是很辛苦的,育种不容易,女人育种就更不容易。无论是在经期、孕期、哺乳期,她和男人一样,顶着炎炎烈日,穿着授粉服为千万株玉米套袋授粉、做记录。浑身被汗水浸透,玉米叶划破脸,晒得曝了皮。雨天,为了避免花粉飘散造成混杂,雨一停,她就赤着脚,踏着泥泞为玉米套袋。常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花粉粘在脸上、脖子上,奇痒难忍。“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专家教授们坚守在育种第一线很苦,身心都极度的苦。没有休息日,没有节假日,紧张而繁忙的工作节奏,女教授们都忘记了自己是个女人。
但看到他们新培育的玉米品种:行是行,列是列,整齐的队伍,统一的着装,仿佛是清晨中一群中学生在做广播体操的伸展运动。教授就更像他们校长,什么时候拔节,什么时候扬花,什么时候吐穗,它们是同步的,倾听着他们的号令。更像一个将军检阅着士兵,欣赏它们的美。近距离地凝视,仿佛听到它们对校长、对将军的忠诚和热爱。老教授对我说:玉米育种也是一门艺术,庄稼是干净的,泥土是干净的,种子是干净的,风是干净的,雨是干净的,汗水是干净的,劳动是干净的,田中的收获也是干净的。女教授对我说:大学毕业就钻玉米地,我一度忧愁郁闷,后来,一头扎进玉米地,和它们交上了朋友。每次从田间走过,心里总是平静而又充盈着绿色的美感,内心一片绿色的愉悦。它们更像我的孩子,叶叶皆美,我这一生是离不开它们了。
著名作家张贤亮诠释和谐社会中的“和谐”这样说:“和”字左边是“禾”表示植物的穗实粮食;右边“口”表示人的嘴,要吃。“禾”与“口”组合在一起,表示用粮食糊口,填饱肚子是温饱型,吃的好一点是小康型。“谐”字由“言”“比”“白”有机地组成,表示彼此能够直白地言语,敢讲话,讲真话,这体现了民主平等的良好人际关系。“和”代表了生力,“谐”代表了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健康促进,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晚饭的时候,看着女教授眼镜下闪着平和温柔的目光,一派书香、端庄大方的模样,也换上了一袭洁白衣裙装,仿佛仙女下凡了,浪漫而潇洒的个性装饰,是个非常有品味的女人。与她交流中,浅笑盈盈,温厚而随和,言谈仪态,举止风度,让人感觉一朵美丽的荷花集自然造化之精华,美而至圣。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种业问题,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
近日传来喜讯:沈阳农业大学选育的七个玉米、水稻和葡萄品种喜获佳绩,为中国种业注入沈农“芯片”。
广播剧《一颗超级稻》以“粮食安全”为切入口,以“超级稻”的培育过程为线索,以中国超级稻之父——沈阳农业大学杨守仁先生和陈温福院士为原型,讲述了农业科学家们如何传承信念,呕心沥血,矢志不移地培育出超级稻,将东北从水稻种植落后地区变成了“天下粮仓”的故事。展现了我国农业科技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也给予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明确的解答。
《一颗超级稻》以70年的时间跨度,通过科学家育种育人的动人故事,让听众明白,我们是如何做到将饭碗牢牢地捧在自己手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谨以此剧致敬农业科学家 ,他们为百姓生活、为稻粮谋,他们坚守着一颗“仁心”,带给世人温饱和幸福。
走在春天的原野上,我作为沈农人总忍不住想对一粒种子鞠躬,向农业科学家致敬。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或许有人会说,只要守住了耕地红线,粮食安全就有了最大的保障,对种业不必过于忧虑,毕竟可以通过国际市场满足需求。可怕的是,一旦种子被赋予某种企图,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也可以毁灭一个民族。如果我国没有优良的种子,粮食安全就会被别人扼住要害,纵有万亩良田也枉然。
对于 育种科学家来说,春天是一个匆忙的季节。风来了,雨来了。他们迎着呼啸的风,漫步原野,脚踏在松软的泥土上,每一步都走得格外小心,生怕一不留神就会踏碎一个梦想,踩疼一个生机。轻轻蹲下身,贴近泥土,我仿佛听到泥土下传出声声呐喊。那喊声震耳欲聋、穿云裂石——那是小草的声音,那是种子的声音,那是生命诞生的声音,那是成群结队的种子或根须在泥土下的呐喊。我想它们肯定是等不及了,正用浑身气力推开压在身上的那重如千钧的泥土和石块,想来到地上,面向太阳,茁壮成长。
对于一粒种子来说,在这个季节里,从地下到地上,是一段十分遥远的路途,一次成长就经历一次生死,一次破土就是一次开天辟地。或许它们没有穿破坚硬的泥土就会夭折,或许它们刚刚露头就会被残酷的倒春寒击倒,或许等待它们的还有更多劫难,如瓢泼的大雨、呼啸的狂风、冷酷的冰雹——但一粒种子就是一名勇士,它们不会退却,总是迎难而上、义无反顾,这就是真实的生命。
一代又一代的沈农人,不断传承、学习、发展,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着育种育人的信念,在沈农这片沃土上创造出无数傲人的成绩,满目金黄,稻谷飘香,这便是对无数为育种事业奋斗的科学家最大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