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烟火】家乡味(散文)

精品 【晓荷•烟火】家乡味(散文)


作者:水墨丹心 布衣,480.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78发表时间:2021-03-17 11:09:52

早晨的太阳冉冉升起,高塘湖的湖面波光粼粼,湖上的水鸟振翅翱翔。一座横跨湖面的窑河大桥,就像一枚硕大无比的半圆银镯子,嵌在翡翠般的湖面。在她温情的臂弯里,一个个美丽的村庄,户户炊烟袅袅,一代代相传的独特的地域风味,都隐藏于普通人家,浸润着宁静安详的岁月馨香,那悠久、执着、温馨的味道,历久弥香,是我家乡的味道。
   麦收季的烙饼和过年馏的圆子,牢牢根植于记忆深处。有人说亲情和美味,不论岁月交替,还是空间转换,都始终在心底占有位置。只是一为情感的记忆,一是味觉的记忆。那烙饼与圆子的味道,从古至今,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我家乡的一种饮食习惯。它既是生活的味道,也是过年的味道,更是原始的乡愁。触之情不自禁。
   打小吃的烙饼,是老面发酵,两面金黄,中间蜂窝状的发面馍。草灶大锅烙制,两面熥熟后,隐约可见秫秸秆锅盖留有的印痕,入口脆香。多年过去,那种印痕与香味,一直在脑际反射到味蕾。其实烙馍是自吊炉馍派生而来。很久以前,湖边的小镇上,就有以卖吊炉馍为生的手工业者。严格地说是吊起的锅。先前见过平底锅三根铁丝吊起,下烧柴禾,锅中摊放发好的面坯,撒一撮芝麻,再盖上烧烫的铁盖,约摸一段时间熟了,师傅手握抹布揭盖,黄楞楞的馍伴着芝麻香,老远就能闻着。再,大铁桶做只烧无烟煤的炉子,仍沿用平底锅烙馍,只是馍需翻身。现在大街上卖烙馍的,则用超大型电饼铛制作。不过烙馍的名字没变,还是叫吊炉馍。家乡人的生活习惯也没变,中午吃米饭,晚上稀饭、面条等,但不会少了吊炉馍或馍。
   早年的岁月,生活艰难,能吃到烙馍是在麦收季,尔后不久就得换口,陆续有夏秋的杂粮,春栽的山芋。时下吃上一点山芋与杂粮,可谓香甜可口,健康美味,但当一年里大半年,以山芋、杂粮、野菜等为主食,除此并无其他食物,那种清苦的日子,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大约都不会忘记。那时不知道世界有多大,也不管世界有多大,能吃上一口吊炉馍,就感到幸福。上街拽着大人的褂襟、缠着买一块,以消童真的馋、圆童年的梦。懵懂的年纪心里有个结,麦面做的烙馍好吃,何不多种些小麦,让人吃饱吃好?渐渐大了才明白,种小麦受种子、肥料、水土等因素的限制,每年种的不少,就打不多粮食,不像山芋等粗粮杂粮适应性强。
   吊炉馍的制作并没有多大的技术含量,那些湖湾地里收的麦子,磨成面粉,经过和面发酵,揉、擀、摊、烙或烤烘等工序,用世代相传、最古老的方法,做出最适合家乡人口感的饼,它融入了家乡人深沉的情感,化作饼子的温度,滋养这一方百姓,丰盈着春夏秋冬里每一个平凡的日子。这种温度深藏于家乡人的心底。上学读书,当兵探亲归队或外出打工经商,行囊中,总会揣着几块塑料袋包好的饼子。那是旅途的干粮,更是家乡的味道。
   俗话说,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丰富多彩的乡间民俗,造就了风格迥异的特色味道。就近有池河糕,三和千张,定远卤鹅,八公山水豆腐,等,各有千秋。一河之隔的淮南,吊炉馍为何物,知者了了;隔湾那边的长丰,知烙馍的不少,以此为主食的不多。吊炉馍的正宗味道,非我家乡莫属,也缘于我对家乡那种特别的感觉。隔壁邻居儿子家安上海,几年前把老人接去了,电话中常嘱托,有去的捎几斤吊炉馍。回来的后生,临走,车后备箱里少不了装袋吊炉馍。这种味道,在家乡人的感觉中顽强而执着。
   寒冬腊月,无论晴天暖阳,还是雨雪霏霏,江淮大地处处都飘荡着浓浓的年味。湖湾里村村落落,集镇的大街小巷,熬山芋糖、炸苞米花,捏糖人、摆小画书摊,大人小孩,成群结队,上街下集,剃头洗澡。一镇几湾的人,买着卖着,舒展着笑颜,带着憧憬,备着年货,就连货郎担子也比平日来的勤了。小年一过,家家户户,留上搁下的好东西粉墨登场,几家搭帮宰头年猪,一大黄盆面和好了待发,搪瓷盆里泡着秋晒的干菜,小煤炉上钢蒸锅里咕嘟着蹄膀鸡汤,也或高塘湖的咸鱼兑晚秋的青大豆,灶头的大锅里煮着猪头骨或用山芋粉灌制的肠。爷爷在一旁,边照看炉灶,边劈篾打糊,为我们赶制灯笼与风筝。使人兴奋的“咚咚咚”——家家在面桌上斩剁圆须末的声音。圆子的材料——麦面调糊,草灶锅摊烙薄饼,剁碎末状;层次分明的五花肉,剁碎糊状,葱姜蒜末,粉丝斩碎,鸡蛋若干,菜油麻油盐。先用钢蒸锅滚开的鸡汤,浇入成碎肉的盆,边浇边搅拌,至其化开。再主辅料一同倒入大面盆,又舀汤徐倒,搅拌均匀,至湿度相当,捏攥成团,便可滚圆子了。滚圆子最好用山芋粉面,馏出的圆子晶莹。家家馏圆子的味道,捂都捂不住,荡在空气中,弥漫在村庄,弥漫在我家乡大地,把浓浓的年味盈满每个人喜悦的面孔。我曾走亲访友尝过,能够做出地地道道家乡味的圆子,方圆没有多远。年夜饭那一碗圆子,吃的不仅仅是味道,更预示全家平平安安、福蕴满堂、团团圆圆。
   家乡的圆子,不是南方的汤圆,也非北方的元宵。做工繁琐而独立,因好吃而繁琐,因繁琐而好吃。我想世上最好吃的佳肴,无外乎它的本味。本真的面香肉香,葱姜托味,咸鲜上口,松软绵润,味儿不飘不浮,厚道耐品,回味久远。是不折不扣的地域性饮食文化,也有地方人文风俗内涵,似宜收录地方志中。
   印象中,出嫁的女儿,年初十前后,都得回趟娘家,为健在的父母“垫缺”(寓意新的一年,健康长寿,消灾致祥)。挎只竹篮,里有纸包果子、红糖,瓶装罐头、小糖,自然少不了熟的饺子和圆子。篮头上盖条新毛巾,路遇沟坎,掀开毛巾一角,掏出一粒小糖、一只饺子或者一个圆子填上,涧沟大的就多填两个,示意妨碍父母健康的沟坎垫平了——平安长寿。那种虔诚,使你并不怀疑,美好的愿望与祝福,善良的人性与孝心,在我们行走的路上都能体现。
   娶媳和出嫁,是乡村的大事,热闹与隆重多表现在酒席上。请个厨子来,开个菜单,买、洗、切配、烧火、端碗,全由热情的街坊邻里包圆。席前喝茶上十碟干果,饼干、果子、切糖,瓜子花生之类,撤下茶点开席,冷盘六荤四素,咸鸡卤鸭,牛肉猪耳朵,捆肠口条,猪肝卤鹅等,素的有时令菜蔬和花生米、腐竹、千张、凉皮等。讲究的是十大碗的前六道。家乡民风淳朴,待客真诚。一律大海碗盛菜,头碗鸡二碗鱼,三碗肘子四碗肉,五碗牛肉六碗圆子。除圆子外前五道都是重油重色重火功的红烧。后四道一碗杂烩一碗山芋粉芡勾出的红枣花生米甜汤不会少。
   第六碗圆子下箸前是有讲究的。迎亲迎亲,一方面要先迎接随新娘来的伴娘一干人等,再是待新人进门,去迎接送亲的贵客(另含迎来相往相处久远的亲家、亲戚)。一般迟延新娘队伍后几百米,是新娘的至亲叔、哥或家族威望极高的长辈,相应地新郎家也去一位识老礼懂场合德高望重的人远迎。遂安顿在隔壁家堂屋,少不了一番上座陪座礼的推来让去(坐北面南东首为尊),礼毕宴席开始。当圆子端上席,尊位即送亲的人起身离席,以示新娘、“亲戚”都送到了,新郎家一切圆满,我也圆满完成任务该回去了;另一层意思是继续下去,这种正式场合,怕酒喝多了满口胡话,丢人现眼。众人起身,拉拽其再度入席。看似客套,但他不离席谓之不懂礼,你不阻不拉你不懂礼。坊间传开,都没面子。同理,新女婿登门,那是新娘婚后第三天回娘家,即“回门”,由新娘的哥或弟一大早来接,早饭仍正席相待。这天,女方娘家收礼摆席大宴宾客,红红的请柬上写“女儿归宁”字样。这天,女婿“风光”了一把——坐上了正堂的上座。圆子上桌,女婿离席,众人又拉其入席,只不过被赋予了另一种含义——催促新婚夫妻天黑前赶回家,不然婆婆眼会瞎,有个不雅的俗称,叫“滚蛋圆子”,细忖不觉莞尔。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上海打工,过完年带了些圆子去。上海人看了说,马相不好,分明就是面团子么。我暗想是熟食,人家恐怕担忧卫生。大城市人见多识广,看见的吃过的全国各地的美食多了去了,何曾瞧上乡下的“圆子”。中午搁饭头上焐几个,局促着在一旁吃。师傅来讨一个尝味道,不消多说,余下的一“抢”而光。还没完,留有几顿的又拿出来放进了蒸锅。几位师傅吃后说,肉味渗进了面里,面香渗入肉里,比小笼包味厚。接着对我说:“哎,哎,小沈,明年过年回来多带一些。”
   时光荏苒,节令变换。不谙世事的孩童吃成了两鬓霜白的老人,随年纪的增长,这滋味越来越绵长。
   时代在发展,眼巴着吃块馍的年代已成旧事。吊炉馍的灶具改变,并没改变馍的原始味道,也没改变家乡人对它的钟爱。而且馍和圆子或作坊或摊点,已发展成家乡一种产业,没有季节,没有年节的局限,随时随地都能吃到,同时带动许多人就业,生意还不错。小小的吊炉馍与圆子,承载着家乡人永远的挂念和浓浓的乡愁,饱含着岁月的酸甜苦辣,它烙着高塘湖一镇几湾的印记,又是一种特殊的情感纽带,连接着故乡与远方,在岁月的长河里经久不衰。
   岁月沧桑了容颜,也带走那些远去的窘困和往事。但对家乡的那份情愫我总是魂牵梦绕。无论何时何地,吊炉馍和圆子的味道始终盈满于心。这里是我祖先的根脉,烙印着我出生的印记,无论远去哪里,那味道让我永远不会迷失回家的路。
   哦——高塘湖的湖面一碧万顷。摆脱贫困的一镇几湾,沐浴在春天的暖阳中。麦苗儿青葱蓊郁,油菜花儿甜香四溢,青堂瓦舍,绿树掩映。这是我挚爱的家乡,这里有我挚爱的味道。

共 367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描写的高塘湖,一碧万倾,湖面的臂弯里分散的村庄就是自己的家乡。那里有自己无限的思念和回忆,最是难忘的是家乡的味道,其中的吊炉馍以及圆子的味道尤为难忘。贫困年代长年以山芋、杂粮为主食,难得的是吃上一顿两面金黄,做功考究的吊炉馍。至于带有家乡特色,制作特别精细的圆子,更是成为日常生活、宴请酒席中必不可少的菜品佳肴,其中还赋予了许多乡俗寓意。它的滋味已经融入生活的细枝未节,成为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成为乡情的一部分。文章对于家乡味道的描写细腻深情,很有地域文化特色,佳作推荐赏读。【编辑:萧垦】【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0318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萧垦        2021-03-17 11:12:45
  家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走过的路,吃过的饮食,点滴中皆是深情。感谢老师对晓荷的支持,创作愉快。
2 楼        文友:水墨丹心        2021-03-17 16:11:25
  谢谢萧垦老师鼓励。问好。
3 楼        文友:何叶        2021-03-18 21:40:23
  恭喜老师征文第一个精品!期待老师更多精彩!
何叶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