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追】夕阳下(散文)
一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文人骚客的笔下,夕阳固然很美,但总是带着落寞,甚至是哀伤。我对夕阳情有独钟,读着夕阳仿若读着时间、年月以及我的生活轨迹。
童年的夕阳诗意在沉在家乡的河面上。
夏日晚饭后,母亲喜欢到桥上散步,自然便带上我——老幺,在家中总是能得到更多的眷顾。
桥横跨于小城边流过的河,小河随着季节的变换,时缓时急,流向未知的远方。陪着母亲站在桥上,我的视线总会被河水牵着,直至河道在远处小山包的古塔边转了个弯,之后才恋恋回转。浮在河面的夕阳,欢快地跳动着,忽高忽低,或缓或急。视野尽处,夕阳并未随着河水流走,而是借着水波助力悄然推上岸,再从小山包底部爬升,一层层攀援上塔,最后在塔尖汇聚、收束,然后才渐渐消逝,再然后,唤出一轮月亮悄悄从塔顶小树的枝丫间探出头。在一个孩子眼里,夕阳的谢幕总是那么优雅而神秘,似乎并未读出什么无奈的含义。
我眼中的夕阳,距离我最近,道旁树尖、低矮屋檐、青石板巷、弯曲堤沿,无处不在。那层温柔、恬淡的暖纱从孩子的眼里一直照进一生的记忆,画面唯美却并不定格,经常以各样的方式跳出,时而清晰,时而斑斓,如一场老电影,缓慢地回放。
后来的我渐至明白,所以惬意、温柔、唯美,都是母亲在身边。与其说我陪着母亲散步,倒不如说母亲始终在陪伴着我,她宠爱着她的孩子,一面夕阳,一个牵着我的手的母亲,我将两者叠加在一起,从来不分。
人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在童年,什么都可以想,不在乎是否能够实现,最多哇哇哭闹一阵;什么都可以不想,和责任、义务都无关,朝起夕落的每一天都是全新的。每每我心烦意乱、困顿失意甚至绝望无助时,那道圣洁的斜阳总是能柔柔地照进心扉,照亮黑暗的脸庞,融化冰冷的心,再幻化成潺潺的暖流,充溢身体每一根神经,每一个毛孔,使我不再落寞孤单。而这道圣洁的光无疑就是母亲的呵护。
二
山脊肩负着夕阳,我希望它不要沉落下去。
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童年像阵清风从指缝间悄悄溜走,时间把少年的我推到高考的桥上,看着一个个挤进这条路的学长,再看看还在门外痴痴地等的同伴,心中莫名的愁绪潜滋暗长起来。有那么一天,应该是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坐在窗边的我机械地望着在讲台上不辞辛苦滔滔不绝的老师,一个字也不往我的脑子里钻,我开小差了。几近黄昏,黑板上铺开的一层薄薄的橘黄色光芒,吸引了我的视线,让我的意识马上鲜活起来;这层光芒逐渐地扩散开,甚至我的脸庞都能感觉到温暖,用舌尖舔舔,还能尝到苍凉的味道——温暖的苍凉。那一刻,“夕阳”这个词带着画面和温度走来的,撇过头望向窗外,看见夕阳正朝着远处的山脊泊近。
小城的四围牵连着低矮的山包,将整个小城紧紧地抱在怀里,在很多个无聊的日子里,我反复地叨念一个无聊的问题:山那边是什么?高考结束,在那年初秋,我幸运地挤进了高校的大门,走出小城,问题也有了暂时的答案——山那边还是山,同样的低矮,同样的相连相抱,是珍藏夕阳的地方。而且,我总以为也是珍藏我的希望的所在。
对于跨过高考门槛这件事,母亲还是很欣慰,很快乐地告知亲友,宴请宾朋,其实我知道母亲并不是很满意,现在回望那段日子,感觉小城四围的小山和从山脊斜斜递来的夕晖其实都是母亲的身影,以至于大学时期的我很痴迷在傍晚时分寻个矮矮的山头,在丛草杂树间追逐慢慢收尽的斜阳,经常到了山顶天已入黑,可以看见星斗,可以看到远处国道上一段一段的车灯。于是我知道,任我如何向往远方,我都走不出母亲的世界,感觉母亲就在温暖的夕阳时光里。那时,我离开落下太阳的小山,是因为我想让母亲好好休息,不然,我会加进步伐,去追赶。
三
现在的夕阳也不是年老的象征,依然温暖地照着我奔波在拼搏的路上。
怎么也没有想到已过而立的我又开始了旁人眼中的“漂泊”。相同的是,和少年时离开小城,以为踏上远方的城市一样;不同的是,这条所谓的“漂泊”之路主要是儿子自己;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不同,当初的母亲极力要我回到“避风港”,将我生拉硬拽地拖回小城,像四围的山那样揽我入怀,而我的目的是想远走高飞,最大可能的拓宽人生的长河。
也许我太流连那道金光四射的夕阳了吧。是的,我一直以为母亲就是夕阳。
儿子长大了,我和儿子一起去看母亲,看夕阳。我们父子俩开启了周六上午返周日下午往的“漂泊”之旅,两个多小时的车程,疲累不算,枯燥、乏味确实难捱,但当我和儿子开始注意到下午返校时的夕阳时,觉得一路增添了许多的乐趣。副驾驶位的儿子反复地将车前的遮光板拉下又合上,我笑问为什么不干脆拉下或合着,儿子的回答让我意外到感动:
“爸爸,夕阳在跳舞,很美,但跳到眼前时太晃眼了。”
我惊讶于儿子的想象力,多好的字眼——“跳舞”,我醉了的同时,脑中也切入自己儿时的画面:有那么一个黄昏,我和母亲站在桥上,看着远处的斜阳被河水带着流到脚下,流向身后,母亲忽然问我能否即兴作诗一首,当年我胡诌的那几句早已忘记,但母亲嘴角绽开的微笑,我依然记得。我看了看旁侧的儿子,也饶有兴致地欣赏起车窗前斜阳的舞蹈。
因了夕阳,我们父子俩话题又多了起来。如日升日落、花开花谢、草木枯荣,总有许多问不完的为什么,随话题的延伸,我还会和他分享我的成长故事,比如我的最纯真的年代,例如对现在的这个的城市,都谈过。白桦林、白塔、赣江,柚子林、四合院,以及贯穿学校前后门的弯曲小路,总是不能离开夕阳的抹色,一切都变得如画一般。车载的CD机中播放的基本是我那个年代的老歌曲,久而久之儿子也喜欢黄家驹,迷恋刘德华,哼唱起《同桌的你》《冬季的校园》和《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近乎每周往返的熟悉路途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夕阳斜射,有时候眯着眼,是享受的滋味,或许,儿子回忆起这些,比进入什么游乐场更有味,因为这是生活,那是娱乐。
四
一次,同样是伴着斜阳的路程,我又说起小时的往事,在我还没有说完时,儿子冷不丁冒出一句:奶奶也和我讲过。我顿时愕然失语,片刻之后便释然:家里儿子和母亲睡同一个房间,那房间有一张母子床,儿子在上铺,房间既是卧室也是母亲的私人小空间,还是儿子的书房。我惊讶于母亲会和孙子谈起我的“秘密”,同一件事虽然有些许的出入,但在细节上几乎一样。看着夕阳,想着尽管刚刚离开母亲,但还是抑制不住思念。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像是喝了一杯冰凉的水,然后用很长很长的时间,一颗一颗化成热泪”,我的泪从眼角偷偷滑出,还好,瞥眼看去,可爱的亲爱的儿子小睡正酣。斜阳铺在他的脸上,暖暖的。
我知道,虽然现在的儿子与我如兄弟般无话不谈,在未来的日子里,儿子也一定会和我渐行渐远。我不知道的是,儿子在他的岁月里是否会去读父母这本书。我只希望我的微弱的光线能够自然地留存在儿子的心间,就如母亲的爱一直贯穿我的整个生命。
值得安慰的是,我现在还没“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哀痛,上天眷顾,年过八十的母亲虽然时有不适,大体总算康健,她仍然还是山边那抹温暖的斜阳,天边那颗北斗,心里敞开的那扇窗,陪伴、指引并随时接纳我这个仍在路上奔波的人。
在我的愿望里,夕阳西下,总是缓缓的,这个节奏真的好,其实,夕阳自顾自地按照她本来的节奏和速度降落,快与慢是夕阳的恒定速度。但我总觉得,也更希望落得慢悠悠,多铺一些金光于地上的万物。
2021年3月21日首发江山文学网
好的文章,走进人心直抵灵魂。欣赏。
欣赏夕阳,享受夕阳,让最后一抹夕阳温暖人间。